《先秦散文·韓非子·顯學(xué)》原文鑒賞
世之顯學(xué)①,儒、墨也。儒之所至②,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③。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④,有子思之儒⑤,有顏氏之儒⑥,有孟氏之儒⑦,有漆雕氏之儒⑧,有仲良氏之儒⑨,有孫氏之儒⑩,有樂正氏之儒(11)。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12),有相夫氏之墨(13),有鄧陵氏之墨(14)。故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15),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fù)生,將誰使定后世之學(xué)乎(16)?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fù)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17)?殷、周七百余歲(18),虞、夏二千余歲,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審堯、舜之道于三千歲之前(19),意者其不可必乎(20)!無參驗而必之者(21),愚也;弗能必而據(jù)之者(22),誣也(23)。故明據(jù)先王(24),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愚誣之學(xué),雜反之行(25),明主弗受也。
【注釋】 ①顯學(xué):顯著的學(xué)派。 ②所至:指造詣最高的人。至:極,最。 ③墨翟:戰(zhàn)國初魯國人,墨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 ④子張:姓顓(zhuan音專)師,字子張,孔子學(xué)生。 ⑤子思:孔子之孫,名伋( ji及)。孟子是他的再傳弟子。 ⑥顏氏:指顏回,字子淵,亦稱顏淵。孔子最得意的學(xué)生。 ⑦孟氏:指孟軻,戰(zhàn)國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 ⑧漆雕氏:姓漆雕,名啟,孔子堯、舜之道于三千歲之前(19)意者其不可必乎(20)!無參驗而必之者(21),愚也;弗能必而據(jù)之者(22),誣也(23)。故明據(jù)先王(24),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愚誣之學(xué),雜反之行(25),明主弗受也。
【注釋】 ①顯學(xué):顯著的學(xué)派。 ②所至:指造詣最高的人。至:極,最。 ③墨翟:戰(zhàn)國初魯國人,墨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 ④子張:姓顓(zhuan 音專)師:字子張,孔子學(xué)生。 ⑤子思:孔子之孫,名伋(ji及)。孟子是他的再傳弟子。 ⑥顏氏:指顏回,字子淵,亦稱顏淵。孔子最得意的學(xué)生。 ⑦孟氏:指孟軻,戰(zhàn)國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 ⑧漆雕氏:姓漆雕,名啟,孔子學(xué)生。 ⑨仲良氏:顧廣圻《韓非子識誤》說“‘梁’、‘良’同字。”則指仲梁子,戰(zhàn)國時魯國儒家學(xué)者。梁啟超說,可能指悅孔子之道的陳良。 ⑩孫氏:指孫卿,即荀況,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xué)生。 (11)樂正氏:姓樂正.名子春,是孔子學(xué)生曾參(shen音森)的弟子。 (12)相里氏:指相里勤,墨家代表人物,見于《莊子·天下篇》。 (13)相夫氏:孫治讓《札迻》: 《廣韻》二十“陌”、“伯”字注云:“《韓子》有伯夫氏,墨家流。” (14)鄧陵氏,即鄧陵子。《莊子·天下篇》有“南方之墨者……鄧陵氏之屬。” (15)舍:舍棄。(16)將(qiang音槍):請。定,審定,判斷。 (17)誠:確實,真實,指真實與否。 (18)殷、周七百余歲:指從商、周之際到韓非時代,下句算法與此相同。儒家崇尚周文王、周公,墨家尊崇夏禹,所以韓非這樣計算。(19)審:審察。 (20)意:想來。必:肯定,斷定。 (21)參驗:驗證,參,驗。 (22)據(jù)之:以之為據(jù)。 (23)誣:欺誣。 (24)先王:此指堯、舜、禹、湯、文、武。 (25)雜反:雜亂矛盾。
【今譯】 社會上最顯著的學(xué)派,是儒家和墨家。儒家造詣最高的人是孔子。墨家造詣最高的人是墨翟。自從孔子死后,有子張派的儒家,有子思派的儒家,有顏子派的儒家,有孟子派的儒家,有漆雕啟派的儒家,有仲良氏派的儒家,有荀子派的儒家,有樂正子春派的儒家。自從墨子死后,有相里勤派的墨家,有相夫氏派的墨家,有鄧陵子派的墨家。所以孔子、墨子死后,儒家分為八派,墨家分為三派,各派對孔、墨學(xué)說取舍相互矛盾,互不相同,卻都自稱是孔、墨的真?zhèn)鳎鬃印⒛硬荒軓?fù)活,請誰來判斷社會上這些學(xué)派的真假呢?孔子、墨子都稱道堯、舜,而對堯、舜的行事取舍不同,都自稱是堯、舜的真?zhèn)鳎瑘颉⑺床荒軓?fù)活,請誰來判斷儒、墨的真?zhèn)文?自殷、周之際七百多年來,虞、夏之際二千多年來,尚且不能判定儒、墨稱道堯、舜的真?zhèn)危F(xiàn)在還想考察三千多年前的堯、舜之道,想來這是不可能確定的吧!不經(jīng)檢驗就判斷事物的真?zhèn)危蔷褪怯薮?不能判斷真?zhèn)闻c否就引為根據(jù),那就是欺誣。所以,那些公開宣稱依據(jù)先王之道,武斷地肯定堯、舜的學(xué)派,不是自己愚蠢,就是欺誣別人。愚蠢欺誣的學(xué)說,雜亂矛盾的行為,英明的君主是不接受的。
【集評】 晉·郭子玄:“先秦之文明白敷暢,溫淪有敘,如此篇者。至晁錯輩漸趨豪逸,馬遷則奇怪百出矣。”(見明·焦竑《韓非子品匯釋評》)
明·孫月峰:“陡折轉(zhuǎn),絕有力。”(按,指“孔墨不可復(fù)生,將誰使定后世之學(xué)乎”。)
又:“合上二意轉(zhuǎn)入今論,波瀾固不窮。”(按,指“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數(shù)句。以上二條見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
明·劉概:“通言古學(xué)不足據(jù),空言不足信。”(見明·焦竑《韓非子品匯釋評》)
明·楊升庵:“二宕句痛惋欲絕,欲覺當(dāng)時儒可坑,墨可殺。”(按,指“堯舜不復(fù)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見明·歸有光《諸子匯涵》。)
明·陳深:“源遠(yuǎn)未分,亦是自然之勢。”
明·孫礦:“從孔墨說起,見得古事不可行,虛談不可用。”
明·張榜:“極其闊達(dá)縱橫,不可控揣。”(以上三條見日人·蒲坂園《定本韓非子纂聞》)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一轉(zhuǎn)一層,層層愈高。”
【總案】 在先秦諸子的學(xué)術(shù)運動中,孔子高唱于春秋末世,墨子吶喊于戰(zhàn)國初年,儒墨蔚為大國,成為開辟一個思辨時代的顯學(xué),此后兩家學(xué)派遍布天下。所以欲批判儒、墨,先勾勒兩家學(xué)派離分大勢,再從兩家俱道堯舜而時間綿遠(yuǎn)的特點指出其“真”、“誠”之可疑,空言無據(jù)而不可用,斷言為“愚誣之學(xué),雜反之行”。一段平淡文字,合而有分,分后復(fù)合,往來自然,條暢有序,次第井然。不以詞勝,惟以意取。
墨者之葬也①,冬日冬服,夏日夏服②,桐棺三寸③,服喪三月④,世主以為儉而禮之⑤。儒者破家而葬⑥。服喪三年,大毀扶杖⑦,世主以為孝而禮之。夫是墨子之儉⑧,將非孔子之侈也⑨;是孔子之孝,將非墨子之戾也⑩。今孝、戾、侈、儉俱在儒、墨,而上兼禮之。漆雕之議(11),不色撓(12),不目逃(13),行曲則違于減獲(14),行直則怒于諸侯,世主以為廉而禮之(15)。宋榮子之議(16),設(shè)不斗爭(17),取不隨仇(18),不羞囹圄(19),見侮不辱(20),世主以為寬而禮之(21)。夫是漆雕之廉,將非宋榮之恕也(22);是宋榮之寬,將非漆雕之暴也。今寬、廉、恕、暴俱在二子(23),人主兼而禮之。自愚誣之學(xué)、雜反之辭爭,而人主俱聽之,故海內(nèi)之士,言無定術(shù)(24),行無常議(25)。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26),雜反之學(xué)不兩立而治(27)。今兼聽雜學(xué)繆行同異之辭(28),安得無亂乎(29)?聽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30)。
【注釋】 ①葬:指喪葬制度。 ②這兩句指用死者隨身衣服安葬:不另做葬衣。 ③桐棺三寸:表示棺板不堅固而且很薄。 ④服喪三月:表示守孝時間很短。以上兩句都是針對儒家外槨(guo音果)內(nèi)棺、服喪三年的厚葬比較而說。 ⑤世主:當(dāng)代的君主。禮,禮遇、敬重。 ⑥破家而葬:傾家蕩產(chǎn)地辦喪事。 ⑦大毀扶杖:痛哀損身,行需扶杖。 ⑧是:肯定,贊成。 ⑨將:必定。非:否定,反對。侈:浪費。 ⑩戾(li音利):乖戾,違反人情。此指不孝。 (11)議:議論,主張。 (12)色撓:面露屈服表情。 (13)目逃:與人對視,目不回避。 (14)行曲:行為邪曲。違:避退。臧獲,被俘虜而做奴隸的人,此指奴婢。獲:俘獲。 (15)廉:方正有棱角。 (16)宋榮子:一說榮:姓。宋國人,屬道家黃老學(xué)派。韓非于此把他視為墨家,師法《荀子·非十二子》的看法。 (17)設(shè):陳說述論,指倡導(dǎo)。 (18)取:采取。隨仇,指報仇。 (19)囹圄:指關(guān)進監(jiān)獄。 (20)見侮:被欺侮。 (21)寬:寬宏大量。(22)恕:寬恕,寬容。 (23)二子:二位,指漆雕啟和宋榮子。 (24)定術(shù):固定的主張。 (25)常:固定。議,通“儀”,標(biāo)準(zhǔn)。 (26)兼時:同時。 (27)立:存。治,指用于治理國家。 (28)雜學(xué):駁雜的學(xué)說,指“無定術(shù)”之學(xué)。繆行:指“無常議”的行為。繆:通“謬”,荒謬,顛倒。同異:互相矛盾。 (29)安得:怎能。 (30)必然:必然如此。
【今譯】 墨家的喪葬制度:冬天就穿冬天的衣服,夏天就穿夏天的衣服,桐木棺材只有三寸厚,守孝三月,當(dāng)代的君主認(rèn)為儉約而敬重他們。儒家傾家蕩產(chǎn)地辦喪事,守孝三年,哀痛損身,行需扶杖,當(dāng)代的君主認(rèn)為仁孝而敬重他們。要是贊成墨子的節(jié)儉,必定反對孔子的浪費;要是肯定孔子的仁孝,必定反對墨子的不孝。現(xiàn)在仁孝和不孝、浪費和節(jié)約都分見于儒、墨,然而君主同樣敬重他們。漆雕啟主張,面色不露出屈服,目光不回避對視,行為不正,對奴仆都要退避,行為正直,對諸侯也敢盛氣怒責(zé),當(dāng)代的君主以為剛直而敬重他。宋榮子主張,倡導(dǎo)不與人爭斗,采取不報仇怨,不羞愧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受人欺侮不以為恥辱,當(dāng)代的君主以為寬宏大量而敬重他。倘若贊成漆雕啟的剛直,必定反對宋榮子的寬容;要是贊成宋榮子的寬容,必定反對漆雕啟的暴烈。現(xiàn)在寬宏和剛直、仁恕和暴烈都見于二人的主張中,君主都敬重他們。自從愚陋欺誣的學(xué)說、雜亂矛盾的言論爭辯以來,而君主全都聽信他們的說法,所以天下的文士,言論沒有固定的宗旨,行為沒有一定的準(zhǔn)則。冰塊和燒炭不能長久地放在同一個容器里,寒冬和酷暑不能同時到來,雜亂矛盾的學(xué)說不能同時并存而用來治理國家。現(xiàn)在君主同時聽取那些雜亂的學(xué)說和有荒謬行為的人互相矛盾的主張,國家怎么能不亂呢?聽言行事既然這樣,君主在治理民眾方面,也必定是這個樣子。
【集評】 明·姜寶:“曲折往復(fù)、引事設(shè)譬,說盡世情,字字精神,非胸襟開闊.國事透徹,如此不可下筆。(見明·陸可教《韓非子玄言評苑》。)
明·張榜:上下綰處,人所不解化境。”(按,“下”,指“墨者之葬”一節(jié)。)
又:“以前言聽行,以后言治人,此三句過文。”(按,指段末二句。以上二條見日人·蒲坂園《定本韓非子纂聞》。)
【總案】 儒、墨對葬制都有顯明的主張,而且齟齬不合,韓非批判的鋒芒先瞅準(zhǔn)君主兼禮此一肯綮,提刀分劈兩半:“以為儉而禮之”、“以為孝而禮之”。至“是儉將非侈”、“是孝將非戾”,則奏刀騞然,如土委地。論至“今孝、戾、侈、儉俱在儒墨,而上兼禮之”,則提刀而立,四顧無人。再以漆雕之廉與宋榮之恕,用同樣的手法論述,以暢前文。以下用“自(自從)”字句收束,指明君主兼聽并禮儒墨,治國必亂。從頭至尾始終把兩不相立事說得涇渭分明,桐棺、扶杖的比量,怒責(zé)諸侯和不羞囹圄的比照,冰炭、寒暑的比喻,語語眉目朗然。說到最后,讀者就不得不相信他“安得無亂”、“又必然矣”的話了。這一段把儒墨和世主對應(yīng)綰合寫來,一連串的“禮之”、“兼禮之”,最后總結(jié)為“今兼聽”一句,與前段末的“雜反之行,明主弗受”,反面照應(yīng),以見“世主”不察當(dāng)否之言,故有亂國之禍。這樣也與上段綰合起來,意脈流通,不是起句“墨者之葬”的突然出現(xiàn)。“今兼聽”五句,轉(zhuǎn)動多變,與前整飭的句式不同。反激有力,可謂此段之“豹尾”。
今世之學(xué)士語治者①,多曰:“與貧窮地以實無資②。”今夫與人相若也③,無豐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者④,非力則儉也。與人相若也,無饑謹(jǐn)、疾疚、禍罪之殃⑤,獨以貧窮者⑥,非侈則惰也。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今上征斂于富人以布施于貧家⑦,是奪力儉而與侈惰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節(jié)用⑧,不可得也。
【注釋】 ①語:談?wù)摗?②與:給予。實,充實。 ③夫:彼,指有人。相若:相似。 ④旁入:其它收入。獨:指獨自能夠。完給:供養(yǎng)充足。完:全,充足。 ⑤饑饉:莊稼、蔬菜不豐熟,指荒年。疾疚,久病。禍:災(zāi)禍。罪:犯罪。 ⑥獨:偏偏。 ⑦征斂:征入。⑧疾作:努力耕作。疾,急速,急切。
【今譯】 當(dāng)代的學(xué)者談?wù)撝卫韲遥蠖鄶?shù)人都說:“把土地分給窮人,以充實他們匱乏的資產(chǎn)。”現(xiàn)在有人和別人的資產(chǎn)差不多,沒有遇到豐年的裕余和其它收入的利益卻獨能自給自足,這不是由于勤勞,就是由于節(jié)儉。同別人的條件相似,又沒有遇到歉年、久病、災(zāi)難、犯罪等禍殃,卻偏偏貧窮,這不是由于奢侈,就是由于懶惰。奢侈懶惰的人貧窮,而勤勞節(jié)儉的人富裕,現(xiàn)在的君主向富人征收財物施舍給貧窮的人,這是剝奪勤勞節(jié)儉者的財富而賜予奢侈懶惰的人,那么要想求得老百姓努力耕作和省吃儉用,是不可能的。
【集評】 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設(shè)此民間一段,立論切事,理近人情。”(按,此語作者,各家說法不一:有陳深、王維禎、王槐野之歧異。)
明·孫月峰:“四‘不可得’本是平鋪體,而中間錯綜頓挫,脫去畦徑,乃更覺神采溢出。”(按,其它三‘不可得’見于下文。見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
明·申時行:“此段總是后段所云“所養(yǎng)非所用”二句,俱是切確議論。”(見《韓非子品匯釋評》。)
明·張榜:“韓子之文暗轉(zhuǎn),此則顯然,甚快人。”(見日人·蒲坂園《定本韓非子纂聞》)
【總案】 墨子講“有財者勉以分人”(《尚同》),孔子講“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在對國家、人民的經(jīng)濟管理上,二子看法合流。所以這里的“今世之學(xué)士”,則沖著儒墨而言。韓非設(shè)置了一個兩端重量“相若”的天平,然后把“力儉”和“侈惰”放在上面去稱量,所顯示的“無豐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與“無饑謹(jǐn)、疾疚、禍罪之殃獨以貧窮”的“輕重”升降的差別,自然也就精確無誤。所以國君要把所應(yīng)得的財富的“法碼”擺置平衡,去斂富人而施貧家,那就當(dāng)然是“奪力儉而與侈惰”了。把因果性推理,更化為比量性的論證,也就愈顯得雅俗共曉而“理近人情”了。雖然作者抹煞了一個事實——凡貧窮不一定“非侈則惰”,凡富有不一定“非力則儉”,但一經(jīng)他的稱量計算,似乎看不出任何的稱多論少破綻來。
今有人于此,義不入危城①,不處軍旅②,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③,世主必從而禮之,貴其智而高其行④,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⑤。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⑥,設(shè)爵祿,所以易民死命也⑦。今上尊貴輕物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⑧,不可得也。藏書策⑨,習(xí)談?wù)摚弁揭邰猓膶W(xué)而議說(11),世主必從而禮之,曰:“敬賢士,先王之道也(12)。”夫吏之所稅(13),耕者也;而上之所養(yǎng),學(xué)士也。耕者則重稅,學(xué)士則多賞,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談(14),不可得也。立節(jié)參明(15),執(zhí)操不侵(16),怨言過于耳,必隨之以劍,世主必從而禮之,以為自好之士(17)。夫斬首之勞不賞(18),而家斗之勇尊顯(18),而索民之疾戰(zhàn)距敵而無私斗(20),不可得也。國平則養(yǎng)儒俠,難至則用介士(21)。所養(yǎng)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養(yǎng),此所以亂也。且夫人主于聽學(xué)也,若是其言,宜布之官而用其身(22);若非其言,宜去其身而息其端。今以為是也,而弗布于官;以為非也,而不息其端(23)。是而不用,非而不息,亂亡之道也。
【注釋】 ①義:行為的準(zhǔn)則。危城:指有戰(zhàn)爭危險的城市。 ②處軍旅:置身軍隊,即當(dāng)兵參戰(zhàn)。 ③易:交換,指舍棄。脛:小腿。 ④貴:指看重。高:指稱贊。 ⑤物:物質(zhì)利益。 ⑥陳:陳設(shè),擺出,指拿出。 ⑦死命:指出力賣命。 ⑧出死:盡力到死:指拼命。重:重視。殉上事:為君主的事業(yè)獻身。 ⑨策:簡策,用竹簡編成的書。 ⑩徒役:門徒。 (11)服:指學(xué)習(xí),鉆研。文學(xué):文獻經(jīng)典。 (12)道:原則。 (13)所稅:征稅的對象。 (14)少言談:少發(fā)言論。 (15)參明:高明。 (16)執(zhí)節(jié):堅持操守。執(zhí):掌握,指堅持。(17)自好:自愛,指愛惜自己的名聲。 (18)斬首:指為國殺敵。 (19)家斗:指私斗。 (20)疾戰(zhàn):奮戰(zhàn),距,通“拒”。 (21)介士:穿鎧甲的戰(zhàn)士,介:甲,鎧甲。 (22)布:公布。之:于。 (23)息:止。端:開頭、苗頭。一說本也,本旨。
【今譯】 現(xiàn)在在這個地方假若有一個人,行為的準(zhǔn)則是,不進入有戰(zhàn)事的城市,不置身軍隊之中,不肯為了國家大利而舍棄他小腿上一根毫毛,當(dāng)代的君主必定因此而尊重他,看重他的智略,并且稱贊他的行為,認(rèn)為是輕視物質(zhì)利益看重自己生命的人。君主其所以拿出肥沃的田地和高大的住宅,設(shè)置官爵和俸祿,是用來換取民眾的出力賣命。現(xiàn)在君主尊重輕視外物重視生命的學(xué)者,而要求民眾拼命,重視君主的事業(yè),愿意犧牲生命去干,這是不可能的。收藏書籍,練習(xí)談辯,招集門徒,鉆研文獻經(jīng)典而議事說理,當(dāng)代的君主必定因此而尊重他,說:“敬重賢能的人,正是先王的原則。”官吏征稅的對象是耕田的農(nóng)夫;而君主所供養(yǎng)的是學(xué)者。耕地的農(nóng)夫要繳納很多的賦稅,學(xué)者卻受到重多的賞賜,而君主要求農(nóng)夫努力耕作而少發(fā)言論,這也是不可能的。樹立氣節(jié),標(biāo)榜高明,堅持操守而不容侵犯,一聽到怨恨自己的話,必定立刻拔劍進行報復(fù),當(dāng)代君主必定因此而敬重他,以為這是愛惜自己名聲的人。為國殺敵有功勞的不加賞賜,私斗勇敢的反受到尊重榮顯,而君主要求戰(zhàn)士奮力作戰(zhàn)抵御敵人而不要私斗,這也是不可能的。國家太平時供養(yǎng)儒生和俠客,危難降臨時卻要用戰(zhàn)士去打仗。所供養(yǎng)的人不是所要用的人,所要用的人不是所供養(yǎng)的人,這就是發(fā)生禍亂的原因。況且君主聽取學(xué)者的話,如果認(rèn)為他的話正確,就應(yīng)在官府公布,并且任用他;如果認(rèn)為他的話不對,就應(yīng)當(dāng)屏退他,不讓他的主張露頭。現(xiàn)在君主認(rèn)為正確的言論,而不在官府公布;認(rèn)為錯誤的言論,而又不去制止他的主張露頭。對的不用,不對的不制止,這是禍亂亡國的政策。
【集評】 宋·劉須溪:“‘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所養(yǎng)非所用,非用非所養(yǎng)。一篇主意在此數(shù)句。”(見《韓非子品匯釋評》)
明·孫月峰:“似不煉而實煉。”
明·張賓王:“收前四段甚得力。”(按,指“國平養(yǎng)儒俠”段末數(shù)句,以上二條見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
明·陳深《韓非子品節(jié)》渭開頭七句“波瀾洶涌”。
明·歸有光《諸子匯函》:“陳孟常曰:“此段愈憤悶愈激切’。”
【總案】 這里所批判的怨言過耳必報之以劍的“自好之士”就是國君所豢養(yǎng)的俠士,侯外廬等人的《中國思想通史》據(jù)韓非“俠以武犯禁”之說指出,墨家后期大體可分兩派:“一派趨于思維規(guī)律的專門研究,成為先秦名辯思潮的重鎮(zhèn);一派變?yōu)樯鐣\動的游俠,推行墨子的宗教思想。”據(jù)此,批判游俠私斗犯禁,即是對墨家致敵的撻伐,故爾還是針對“顯學(xué)”給予攻擊。至于所指責(zé)的不易其一毛而取天下大利的的楊朱學(xué)派,不過是批判的陪樁角色。批判儒、墨時時不忘與耕戰(zhàn)之民作對照比觀,從而得出“國平養(yǎng)儒俠”四句結(jié)論,實在是抓住了儒家浮闊不切實用、墨俠私斗不守安分的要害。以及進而推論的“是而不用,非而不息,亂亡之道也”的結(jié)語,用筆“古質(zhì)堅光”而有“固若金湯”或“重如山岳”(清張道緒語)的特色,聯(lián)系段前的三句“世主必從而禮之”、三句“不可得也”來看,這個特色則更顯著。
澹臺子羽①,君子之容也②,仲尼幾而取之③,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④。宰予之辭⑤,雅而文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智不充其辯⑥。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⑦;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實之聲⑧。今之新辯濫乎宰予⑨,而世主之聽眩乎仲尼⑩,為悅其言(11),因任其身,則焉得無失乎(12)?是以魏任孟卯之辯(13),而有華下之患(14);趙任馬服之辯(15),而有長平之禍(16)。此二者,任辯之失也。夫視鍛錫而察青黃(17),區(qū)冶不能以必劍(18);水擊鵠雁(19),.陸斷駒馬,則減獲不疑鈍利。發(fā)齒吻形容(20),伯樂不能以必馬(21);授車就駕,而觀其末涂(22),則臧獲不疑駑良(23)。觀容服,聽辭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試之官職,課其功伐(24),則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25),猛將必發(fā)于卒伍(26)。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27);遷官襲級(28),則官職大而愈治(29)。夫爵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30)。
【注釋】 ①澹(tan音談)臺子羽: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魯國人,孔子的學(xué)生。 ②容:儀表。 ③幾:庶幾,接近,此指以為接近。取:選中,看中。 ④稱(chin音趁):相稱。 ⑤宰予:字子我。孔子學(xué)生。 ⑥不充:不及。辯:口才。 ⑦失:失誤,出差錯。 ⑧失實:與失際不符。聲:名,指事。 ⑨濫:泛濫,超過。 ⑩眩乎仲尼:比孔子還要糊涂。眩:迷惑。 (11)為:由于。 (12)焉得:怎么能。 (13)孟卯:即芒卯,又稱昭卯。魏國的相,有口才。 (14)華下之患:前273年,孟卯率魏軍與趙合攻韓,秦將白起援救,在韓國華下?lián)魯∥黑w,死傷十五萬。華下,即華陽,位于今河南密縣東北。 (15)馬服:趙國名將趙奢以功封為馬服君,此指其子趙括。馬服:山名,在今河北邯鄲西北。 (16)長平之禍:前260年,秦攻趙,相拒于長平,秦用反間計,使趙王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為將,結(jié)果趙括戰(zhàn)死,趙軍被坑殺四十五萬。長平,趙國地名,在今山西高平縣西。 (17)鍛錫:古人鍛煉金屬時摻的錫。青黃,藍(lán)黃色,冶煉金屬時的火色。 (18)區(qū)(ou音歐)冶:即區(qū)冶子,春秋末期越國著名的鑄劍家。 (19)鵠:水鳥,俗稱天鵝。此句和下句的“水”和“陸”都作狀語。 (20)發(fā):見。吻:嘴唇。形容,形體外貌。 (21)伯樂:春秋末期晉國人,善于相馬。必:判定。 (22)末涂:路程終點。涂:通“途”。 (23)駑:劣馬。 (24)課:考核。功伐:功績。 (25)州部:基層行政單位。 (26)卒伍:指軍隊的基層單位。 (27)勸:勸勉,勉勵。 (28)遷:遷升。襲級,逐級提升。襲:層層上加。 (29)治:指治理效果。 (30)王(wang音旺):稱王。
【今譯】 澹臺子羽有君子的儀表,孔子以為他近于君子而看中了他,和他相處日久而發(fā)現(xiàn)他的行為和儀表不相稱。宰予的言辭,博雅而有文采,孔子認(rèn)為他有智才而看中了他,和他相處日久而發(fā)現(xiàn)他的才智趕不上他的利口辯辭。所以孔子說:“以儀表衡量人,錯認(rèn)了子羽;以言辭衡量人,錯認(rèn)了宰予。”因此象孔子這樣的聰明,還有錯誤不符合實際的事。現(xiàn)在新出現(xiàn)的辯說之辭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宰予的辨辭,而當(dāng)代君主聽人言辭卻比孔子還要糊涂,因為喜悅他們的言論而任用他們,那么怎能不發(fā)生錯誤呢?因此,魏國信任孟卯的辯才,而遭到華下兵敗的患害;趙國信任趙括的空談,而遭到長平慘敗的禍難。這兩樁事,都是相信辨談的錯誤。只看鍛煉時摻錫多少和火色怎樣,就是區(qū)冶也不能斷定劍的好壞;在水上砍殺鵠和雁,在陸上劈殺大小馬匹,就是奴仆也不會弄錯劍的利鈍。只看唇齒形體外貌,就是伯樂也不能判定馬的優(yōu)劣;用車子駕上馬,而看馬奔跑的路程終點,就是奴仆也不會弄錯馬的好壞。只觀察儀表服飾,只聽談?wù)摰难赞o,就是孔子也不能判定士的賢愚;用官職試用他,考核他的功績,就是平庸人也不會弄錯才能的高下。所以英明君主的官吏,宰相必定是從地方下層官吏中提拔上來,猛將必定是從士兵隊伍中挑選出來,有功勞的人一定給子賞賜,那么爵位和俸祿愈高而多的就愈能勉勵自己;逐級提升官職,那么官職愈大的就愈有治理成效。爵位、俸祿高而多的官務(wù)就能做好,這就是稱王天下的原則。
【集評】 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引事言空談不可用。”又云“聽虛談無參驗之喻。”(明·焦竑謂為明·趙瑤語)
明·楊升庵: “振筆發(fā)彩” (按,指“視鍛錫”數(shù)喻。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任辯,實是千古通弊。”又謂區(qū)治數(shù)喻,“愈言愈妙,‘必’字雅。”
【總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在這里得到鮮明形象的論述。韓非熟諳歷史,注意世情,文場的子羽、宰予,武場的孟卯、趙括,南方鑄劍的區(qū)冶,北方相馬的伯樂,——驅(qū)遣筆下,這些材料或見于其它文獻,但所用不同。比如《戰(zhàn)國策·趙策》:“吳干將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盂。”則知“肉斷牛馬”似是戰(zhàn)國時流行人口的俗語,以喻劍利。韓非則從劍利,伯樂善相馬等翻進一層,說明認(rèn)識事物必須經(jīng)過實踐的驗證來確定事物的真?zhèn)危@是對文章首段所批判的“無參驗而必之”的進一步正面闡發(fā)。“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的著名論斷,就建立在“參驗論”的基礎(chǔ)上。
磐石千里①,不可謂富;象人百萬②,不可謂強。石非不大,數(shù)非不眾也,而不可謂富強者,磐不生粟③,象人不可使拒敵也。今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④,是地不墾與磐石一貫也⑤。儒俠毋軍勞⑥,顯而榮者,則民不使,與象人同事也⑦。夫知禍磐石象人⑧,而不知禍商官儒俠為不墾之地、不使之民,不知事類者也。
【注釋】 ①磐石:巨石,此指有石頭的田地。 ②象人:俑人,殉葬用的木偶陶俑假人。 ③粟、小米:泛指糧食。 ④商官:用財貨買得官爵的商人。技藝之士,從事有技術(shù)性的手工業(yè)者。 ⑤一貫:指一樣。 ⑥毋:無,沒有。 ⑦同事:指同類,同樣。⑧事類:事情的類似性。
【今譯】 擁有一千里巨石山地,不能叫作富有;擁有一百萬泥偶俑人,不能叫作強大。石頭不是不大,數(shù)量不是不多,然而不能稱為富強:因為巨石不出產(chǎn)糧食,泥偶俑人不能用來抵抗敵人。現(xiàn)在商官和有一技之長的工匠也都不耕而食,這樣土地得不到開墾,也就和不產(chǎn)糧食的巨石山地一樣了。儒生和俠客沒有軍功,卻顯貴而榮耀,那么民眾就不聽支使,就和泥偶俑人沒有兩樣。只知道巨石山地、泥偶俑人為禍害,卻不懂得商官儒俠就象不能墾種的地和不能支使的人一樣也是禍害,那就是不懂得事情有類似的情況。
【集評】 明·陳深《韓非子品節(jié)》:磐石、象人“喻虛談無實。”
明·焦竑《韓非子品匯釋評》:“錢福曰: ‘并設(shè)二喻,如操雙劍’。”
明·楊升庵:“句欲穿石。”(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謂“磐石”四句“語極奇俊”。
【總案】 前段既論實際功效是“必劍”、“必馬”、“必士”的優(yōu)劣的標(biāo)尺,此段即以此來衡量商官儒俠。磐石、象人是就顯學(xué)設(shè)喻,“如操雙劍”向儒墨劈去。石大數(shù)眾是就其學(xué)之“顯”而言,“磐不生粟”比喻儒家虛談而不切實用,象人不可拒敵比喻墨俠無益于“疾戰(zhàn)”。兩“禍”字句,轉(zhuǎn)折道緊,氣鼓句長,如長戟大弓,森然舞動,力可穿石。“磐石”四句意煉句鍛,偉岸奇俊,是很富有強烈的個性化格言式的語言,《韓詩外傳》的“磐石千里,不為有地;愚民百萬,不為有民”,當(dāng)即從此化出。
故敵國之君王雖說吾義①,吾弗入貢而臣②;關(guān)內(nèi)之侯雖非吾行③,吾必使執(zhí)禽而朝④。是故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于人,故明君務(wù)力⑤。夫嚴(yán)家無悍虜⑥,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
【注釋】 ①敵國:國力相當(dāng)?shù)膰摇常浩常瑒菥场Uf:通“悅”。義:宜,適宜,指合理適宜的事。 ②此句似有誤:梁啟雄《韓子淺解》:“據(jù)下文‘吾必使執(zhí)禽’,‘吾弗入貢’當(dāng)為‘吾弗能必使入貢。”日人興文社《韓非子講義》’:“‘吾’字衍。”陳啟天《韓非子校釋》:吾,“或為‘彼’字之誤。” ③關(guān)內(nèi)之侯:戰(zhàn)國時設(shè)置的空有封號的爵位。非:反對,不滿。 ④執(zhí)禽:先秦時朝見君主有持禽類作禮物的制度。⑤務(wù):致力,從事。 ⑥虜:奴仆。
【今譯】 所以勢均力敵的國家的君主雖然喜歡我辦事合理,但我無法使他進貢稱臣,空有爵位的關(guān)內(nèi)侯雖然反對我的行事,我一定能使他帶上禮物來朝見。因此國力強大,別人就來朝見,力量弱小就要朝見別人,所以英明的君主致力于增強國力。在家教嚴(yán)厲的家庭沒有兇悍的奴仆,而慈愛的母親卻有不成器的兒子。我由此懂得威嚴(yán)的權(quán)勢可以禁止暴行,但恩德的深厚卻不能制止禍亂。
【集評】 明·陳深《韓非子品節(jié)》:“李斯嘗稱此以媚二世。”又云“恩不如威之喻。”(按,指“嚴(yán)家”二句。)
【總寨】 從對方與自己兩個方面論證地位的從屬取決于力量的大小。韓非是強力的崇拜者,末四句即他對“威勢”的贊歌,這種“唯力論”,遺禍非淺。司馬遷說他“極慘馓少恩”,這也正是法家的通病。
夫圣人之治國①,不恃人之為吾善也②,而用其不得為非也③。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內(nèi)不什數(shù)④;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⑤。為治者用眾而舍寡⑥,故不務(wù)德而務(wù)法。夫必恃自直之箭⑦,百世無矢;恃自圜之木⑧,千世無輪矣。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無有一,然而世皆乘車射禽者何也?隱栝之道用也⑨。雖有不恃隱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貴也。何則?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發(fā)也。不恃賞罰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貴也。何則?國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術(shù)之君⑩,不隨適然之善(11),而行必然之道(12)。
【注釋】 ①圣人:能以法治國的理想君主。 ②恃:依恃,依靠。為吾善:做自己認(rèn)為的好事,即自覺地做好事。與下文“自善”意相近。 ③用:指使。 ④不什數(shù):不能以十來計算,即數(shù)不到十個。⑤齊:整齊,一致。 ⑥用眾而舍寡:采用對多數(shù)人有效的方法而舍棄只對少數(shù)人有效的措施。 ⑦箭:造箭用的竹竿。 ⑧圜,通“圓”。 ⑨隱栝(gua音瓜):矯正曲木的工具。 ⑩術(shù):統(tǒng)治權(quán)術(shù)。(11)隨:從,追求。適然:偶然。 (12)必然之道:必然要實行的治國之道。
【今譯】 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不依靠人們自做好事,而要使他們不敢為非作歹。依靠人們自做好事,全國數(shù)不出十個人;而使人們不敢為非作歹,就能使全國一致。治理國家的人采用對多數(shù)人有效的辦法而舍棄只對少數(shù)人有效的措施,所以不致力于德治而致力于法治。如果一定依靠原本端直可以做箭的竹竿,那百世都會沒有箭;如果依靠原本很圓的木頭,那千世都會沒有車輪。原本端直的竹竿,原本很圓的木頭,百世不會有一個,然而世人都乘車子射禽鳥,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運用矯正工具改造自然物的原則在起作用。即使有不依靠隱栝矯正而有原自端直的竹竿、原自很圓的木頭,高明的工匠也不會看重。這是什么原故?因為乘車的不止一個人,射箭的不止射一次。不依靠賞罰而依靠自做好事的人,英明的君主是不看重這種辦法,什么原因呢?因為國家的法令不可以丟棄,而且所要統(tǒng)治的人又不是一個人。所以有統(tǒng)治權(quán)術(shù)的君主,不追求少數(shù)人的偶然行善,而推行必然要實行的法治之道。
【集評】 明·陳深《韓非子品節(jié)》:“謂“百世無矣”數(shù)語“喻民不自善,必以法驅(qū)之。”
明·楊升庵曰:“文情如頹波崩煙。”(明·歸有光《諸子匯函》)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二‘貴’字映發(fā)。”
【總案】 “圣人治國”云云,全然是法治主義者韓非夫子自道之語。他把儒家“恃人為吾善”(即“恃自善之民”)的德化仁治,用竹、木兩喻,語語推波助瀾,如剝春筍,層層剝得精光,說得德化一點兒也不可為治,而論述又是那么的心平氣和,不急不迫。在這里一個主張嚴(yán)刑酷法的思想家,似乎變化的循循善誘的溫和法治啟蒙教育家。
今或謂人曰①:“使子必智而壽②,”則世必以為狂③。夫智,性也④;壽,命也⑤。性命者,非所學(xué)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為說人⑥,此世之所以謂之為狂也。謂之不能然,則是諭也⑦,夫諭性也。以仁義教人,是以智與壽說人也,有度之主弗受也⑧。故善毛嗇、西施之美⑨,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⑩,則倍其初(11)。言先王之仁義,無益于治;明吾法度,必吾賞罰者(12),亦國之脂澤粉黛也。故明主急其助而緩其頌(13),故不道仁義。
【注釋】 ①或:有人。謂,對。 ②壽:長壽。 ③狂:通“誑”,誑騙。 ④性:天性。 ⑤命:自然命定。 ⑥說:通“悅”,取悅,討好。 ⑦諭:曉諭,明白告訴。 ⑧度:法度。 ⑨善:稱善,稱贊。毛嗇(qiang音墻)、西施:都是春秋末期著名的美女。 ⑩脂澤:化妝涂面的脂膏。黛:用來畫眉的青黑色顏料。 (11)倍:加倍。初;原來,此指原來的美麗。 (12)必:堅決實行。 (13)急:指重視。助:此指有助于治國法度和賞罰。緩,指輕視。
【今譯】 現(xiàn)在有人對別人說:“我能使您一定聰明長壽”,那么世人必定以為這是誑騙。聰明是人的天性;壽數(shù)是自然命定的。天性和自然命定,不是從別人那里學(xué)來的,而要以人所不能做到的事去討好別人,這就是世人其所以說他是欺騙的原因。告訴別人不能做到使您聰明長壽,就是明白告訴人們,說明人們的本性就是如此。用仁義來教化人,這就是和用聰明、長壽勸說人一樣,有法度的君主是不會接受的。所以稱贊毛嗇、西施的美麗,對自己的面容不會增加好看;施用脂膏粉黛,就比原來加倍美麗。高論先王的仁義,對于治理國家不會帶來好處;嚴(yán)明自己的法度,堅決實行自己的賞罰,這也就是國家的“脂膏粉黛”。所以英明的君主看重法度和賞罰,而輕視對先王的頌揚,因而不講仁義那一套。
【集評】 明·陳深《韓非子品節(jié)》:謂毛嗇西施數(shù)語,“喻仁義必假修飾,戰(zhàn)國之學(xué)如此。”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末尾“收束有力”。
【總案】 這是說先王仁義固然美好,猶如聰明和長壽那樣誘人,但如果說“使子必智而壽”,則人決然不信以為誑,由此指出,對“無益于治”的仁義,也應(yīng)持相同態(tài)度而摒棄之。此段設(shè)喻而起,章法如同“磐石、象人”一段。毛嗇、西施則是喻中生喻,“脂澤粉黛”又從毛嗇、西施對面衍出一喻。法度賞罰“亦國之脂澤粉黛”,為水到渠成的承接,和《和氏》中的“帝王之璞”,《五蠧》中的“矰繳之說”都是“匪夷勿思”的奇俊語,具有閃灼睿智精邃的光彩。由“無益吾面”,轉(zhuǎn)論到“無益于治”,兩“益”字映發(fā),作用如上段兩“貴”字的鎖應(yīng)。中間楔入“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一句,前后四句雙起雙承,語意則跌宕起伏,頓生緊鑼密鼓之致,和此上徐徐而論智壽、仁義有別。
今巫祝之祝人曰①: “使若千秋萬歲②。”千秋萬歲之聲括耳③,而一日之壽無征于人④,此人所以簡巫祝也⑤。今世儒者之說人主,不言今之所以為治,而語已治之功;不審官法之事⑥,不察奸邪之情,而皆道上古之傳譽⑦,先王之成功。儒者飾辭曰⑧:“聽吾言,則可以霸王。”此說者之巫祝,有度之主不受也。故明主舉實事,去無用,不道仁義者故⑨,不聽學(xué)者之言。
【注釋】 ①巫;以歌舞降神替人祈禱為職業(yè)的人。祝:以替人求神祝福為職業(yè)的人。 ②若:你。 ③括耳:嘈雜,指喋喋不休的煩擾。括:通“聒”(guo音鍋):喧擾。 ④征:證驗。 ⑤簡:簡慢,輕視。 ⑥官法:官府法令。 ⑦傳譽:流傳的美談。 ⑧飾辭:夸飾言辭。 ⑨者:與下句“之”為對文,通“諸”,之。故,事。
【今譯】 現(xiàn)在的巫祝替人祈禱說:“使你有千秋萬歲的長壽。”千秋萬歲的聲音喧雜不休,而對人延長一天壽命卻沒有任何效驗,這是人們所以輕視巫祝的原故。當(dāng)代儒者游說君主,不說把現(xiàn)在所用來治國的方法如何搞好,而談?wù)撨^去的治國功績;不深入考察官府法令的執(zhí)行,不了解奸邪的情況,而都去稱遭遠(yuǎn)古流傳的美談和先王的功業(yè)。儒者們夸夸其談地說:“聽我的話,就可以稱霸稱王。”這是巫祝式的游說者,有法度的君主是不會接受的。所以英明的君主舉辦有實效的事,去棄沒有用處的東西,不談仁義道理方面的事,不聽信學(xué)者的話。
【集評】 明·陳深《韓非子品節(jié)》謂“千秋萬歲之聲括耳”數(shù)句,“喻世儒虛談不可用。”
明·孫礦:“不適民,不尚儒兩意俱有。”(見日人·蒲坂園《定本韓非子纂聞》)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謂此段開頭“又以喻起”。
【總案】 此段“使若千秋萬歲”雖然和前段“使子必知而壽”取喻立意相近,而著以其“聲括耳”,和儒者“聽吾言,則可以霸王”的夸飾之辭的點染使文字生動活躍,再配合上“一日之壽無征于人”、“此說者之巫祝”的尖利語,冷嘲、熱諷,譏刺,一齊潑去,以“簡巫祝”蔑視語氣去簡傲仁義儒者,故和前段意近而運筆有異。
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為治,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也①,將聽民而已矣②。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也。夫嬰兒不剔首則腹痛③,不副痤則寖益④。剔首、副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猶啼呼不止,嬰兒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⑤。今上急耕田墾草以厚民產(chǎn)也⑥,而以上為酷;修刑重罰以為禁邪也⑦,而以上為嚴(yán);征賦錢粟以實倉庫⑧,且以救饑饉、備軍旅也⑨,而以上為貪;境內(nèi)必知介而無私解⑩,并力疾斗(11),所以禽虜也(12),而以上為暴。此四者(13),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悅也。夫求圣通之士者(14),為民知之不足師用(15)。昔禹決江浚河(16),而民聚瓦石(17);子產(chǎn)開畝樹桑(18),鄭人謗訾(19)。禹利天下,子產(chǎn)存鄭人(20),皆以受謗,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故舉士而求賢智,為政而期適民(21),皆亂之端,未可與為治也(22)。
【注釋】 ①伊尹:曾輔助湯滅夏建商,做了商湯的相:著名的宰輔人物。 ②將: 只,只好。已矣:罷了。 ③不剔首則腹痛:似為古代先民不科學(xué)的說法,剔首,剃頭。剔,通“剃”。 ④副痤(pi cuo音僻嵯):割治毒瘡。副,割開。 寖(jin音晉)益,逐漸加重。 ⑤犯:指遭受。致,獲得。 ⑥墾草:開荒。厚,增多。 ⑦修:講求,指加強。重,加重。 ⑧征賦:征收。賦,收田地賦。 ⑨且:將。饑:五谷不收。饉:蔬菜、野菜都吃不上。備軍旅:供給軍隊。 ⑩介:鎧甲,此指披上鎧甲,要武裝起來。私解:私下逃避兵役。解:解免,此指逃兵役。 (11)并力:合力,協(xié)力。疾斗:奮戰(zhàn)。 (12)禽虜:擒獲俘虜。禽,通“擒”。 (13)四者:指上文重農(nóng)、修刑、征賦、力戰(zhàn)四種措施。 (14)圣通:圣明通達(dá)。 (15)為:因為。知,通“智”。師: 放法,討教。 (16)決:開,疏通。浚:深挖。 (17)瓦:瓦石:人們堆積瓦石壅塞河流以阻治水。《呂氏春秋·樂成》:“禹之決江水也,民聚瓦石,事已成,功已立,為萬世利,禹之所見者遠(yuǎn)也,而民莫之知。” (18)子產(chǎn):即公孫僑,名僑,字子產(chǎn)。春秋末鄭國的卿臣,執(zhí)政時實行整頓田地、溝洫、創(chuàng)立按“岳”征“賦”制度,公布法律、不毀鄉(xiāng)校等改革措施,使弱小的鄭國有了活力。 (19)鄭人謗訾:鄭國人咒罵子產(chǎn)。謗訾,惡意咒罵。《左傳·襄公30年》:子產(chǎn)“從政一年,輿人(眾人)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褚,同“貯”,財物稅)之,取我四疇而伍(伍,通“賦”,納田稅。一說劃分田地。)孰殺子產(chǎn),吾其(其,將)與(助)之。” (20)存:體恤,關(guān)懷。《左傳·襄公30年》:子產(chǎn)執(zhí)政第三年,眾人“又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chǎn)誨(教誨)之;我有田疇,子產(chǎn)殖(增加產(chǎn)量)之。子產(chǎn)而(如果)死,誰其嗣(繼承)之?” (21)期:期望,指望。適民:適合民眾。 (22)與:以用。
【今譯】 當(dāng)今不懂得治理國家的人必定說:“要得民心。”如果想要得到民心然后可以圖治,那么這樣伊尹、管仲就沒有什么用處,只好聽任民眾罷了。民眾的智能不可使用,就象嬰兒的心理一樣。嬰兒不剃頭就肚子痛,不切治毒瘡就逐漸厲害。剃頭、割瘡,必須一個人抱著他,就是慈母剃頭或切瘡,尚且啼哭呼叫不止,因為嬰兒不知遭受這一點痛苦而得到大的好處。當(dāng)今君主急于耕地開荒增加農(nóng)民的收入,農(nóng)民反而以為君主作法嚴(yán)酷;加強刑法、加重懲罰用來禁止奸邪,反而以為君主執(zhí)法嚴(yán)厲;征收錢糧而充實倉庫,將用來救濟饑荒、供給部隊,反而以為君主貪財;國內(nèi)的人都知道要武裝起來而沒有私下逃避兵役的,合力奮戰(zhàn),所以擒獲俘虜,民眾反而以為君主暴虐。重農(nóng)、嚴(yán)刑、征賦、力戰(zhàn)這四種措施,用來治理國家安定,而民眾都不喜歡。所以求圣明通達(dá)的人才,是因為民眾的智慧不足以效法和使用。從前大禹疏通挖深江河,而民眾堆積瓦石加以壅塞;子產(chǎn)實行墾地種桑,鄭國人卻惡意咒罵。大禹為天下人謀利,子產(chǎn)關(guān)懷鄭國人,都因此遭到誹謗,民眾的智慧不足以使用也就明白了,所以君主舉用人才并尋求賢能智慧的人,辦理政事而希望迎合民眾,都是禍亂的根由,這是不可以用來治國的。
【集評】 明·丘瓊山:“韓非論治國,在務(wù)修明其法制,執(zhí)契以馭其臣下,富國強兵以求人任賢。”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
【總案】 孔子認(rèn)為如果人民對政府缺乏信心,國家就站不穩(wěn)腳跟,所以他說過“民無信不立”的話(《論語·顏淵》),孟子更是大張旗鼓地主張“保民而王”,民本思想成為儒家政治理論的重要結(jié)晶,這無疑是儒家思想璀燦光華的所在。韓非則認(rèn)為人民不能“自善”,既使偶然自善,也是“境內(nèi)不什數(shù)”,因而斷然不能依靠。在這里,他把老百姓視為愚昧而不明事理的小兒,置足于民眾的對立面,以此抨擊儒家為“不知治者”和“為政適民”觀點。嬰兒慈母的比喻帶有極大的偏激和敵視,子產(chǎn)為政三年而民眾歌頌的史實,也被攔腰砍斷,所列舉的重農(nóng)、嚴(yán)刑、征賦、力戰(zhàn)四種措施,更為閹割了新興統(tǒng)治階級在兼并戰(zhàn)爭中所耗費的一切,都要從他的國民那里全部榨取的全部歷史真實。偏見和謬誤、比喻和援引史事的附會都使得這一段文字不僅蒼白無力,而且對后世帶來惡劣的影響。遵奉韓非“不適民”理論為圭臬的秦二世王朝旋即而亡,就是距他身后最近的一個顯例,這大概是他始料所不及的。
《顯學(xué)》前篇直接論述,語多平實。自第五自然段“澹臺子羽”以下,文情斐然,比喻用事層出不窮,愈出愈奇,喻體取材領(lǐng)域非常廣泛。不僅使人如行山陰道中目不暇接,而且顯示了思維的深邃和善于熔鑄歷史和平日生活素材的本領(lǐng)。段自立論,起結(jié)嚴(yán)整,這一點和《五蠹》相近。每段末了,都以結(jié)論收束,如登石攀山,無一虛步。文以“顯學(xué)”標(biāo)題,卻攜帶批判楊朱、官商,不免有旁逸斜出結(jié)構(gòu)松散之弊。
【《顯學(xué)》總評】
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曲折往復(fù),引事設(shè)譬,說盡世情,字字精神,非胸襟開闊、國事透徹,如此不可下筆。”
明·汪南溟:“如黃河奔流不可御,而分支分派總歸一途,有喻必奇,有轉(zhuǎn)必逸,自南華而下殆難湊泊。”
明·孫月峰:“議論甚暢,筆勢甚縱逸,然骨力鮮焉。中間分六截,亦是水到渠成,末是篇法。”(以上兩條見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
清·吳汝綸《韓非子點勘》:“體勢方正,精采動人。”
上一篇:《先秦散文·易傳·文言》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列子·楊朱篇①(節(jié)選)》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