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小傳·維斯坦·休·奧頓》
英國詩人。他生于約克郡一個篤信英國國教的名醫家庭。1925年在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并從事詩歌創作。30年代他思想進步,1938年與英國小說家衣修伍德同訪中國。1939年他前往美國定居,1940年皈依基督教,后正式加入美國籍。他曾在多所美國大學執教,一度選為牛津大學詩學教授。晚年他居住在紐約和奧地利。1973年病逝于維也納。
奧頓的創作生活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927—1932),他在牛津大學初露頭角,被稱為“奧頓派”或“奧頓一代”的詩人。他的第一部《詩集》運用現代口語節奏,創造出新風格、新意境和新內容,成為30年代英國“新詩”的代表。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新詩反映了英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嚴重的政治與社會問題。
第二個時期(1933—1938)的詩歌更具鮮明的左翼政治觀點。代表作詩集是《看吧,陌生人》。值得一提的還有聲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長詩《西班牙》。在訪問中國后,他同衣修伍德合作的《戰地行》表示了對中國抗戰的同情與支持。
第三個時期(1939—1946)標志著奧頓世界觀的重大轉變。詩集《另一次》(1940)和長詩《新年書信》就反映了他擺脫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逐漸向基督教轉變的過程。長詩《海與鏡》與獲得1948年普利策詩歌獎的《憂慮時代》,反映了他皈依基督教后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態度。
第四個時期(1948—1973),奧頓詩歌創作晚期,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時期的主要詩作《阿喀琉斯之盾》、《向克萊奧女神致敬》,反映了他對西方現代文明的日益墮落和政治、社會問題日趨嚴重的悲觀失望。
奧頓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各種詩體他都能運用自如。他于1953年獲得博林根詩歌獎,1956年獲全國圖書獎,1967年獲全國文學勛章,被認為是繼葉芝和艾略特之后英國最重要的詩人。
上一篇:《維多里奧·塞雷尼》的詩集介紹,人物資料簡介
下一篇:《維森特·阿萊桑德雷》的詩集介紹,人物資料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