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凱爾的歸來》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1 彩色片 123分鐘
法國SEPC制片公司/SPFMD制片公司/法國電視三臺聯合攝制
導演:達尼埃爾·維涅 編劇:讓—克洛德·卡里埃爾 達尼埃爾·維涅 主要演員:熱拉爾·德帕迪厄(飾阿爾諾—假馬丁·凱爾)娜達莉·貝依(飾貝爾唐) 比埃爾·唐納迪厄(飾真馬丁·凱爾)
本片獲1983年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編劇、最佳布景、最佳音樂獎
【劇情簡介】
1542年8月的一個星期天,農民青年馬丁·凱爾與貝爾唐在阿蒂卡農莊莊園結合。新婚之夜,馬丁不愿與新娘同房,兩人感情上有了芥蒂。在圣誕節的夜晚,村里的人們取笑馬丁沒有生育能力,鼓動貝爾唐換丈夫。兩人都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后來,經過巫師治療,他們終于有了孩子。
戰爭爆發了。一次,馬丁外出歸來因為一袋米的事挨了父親的揍,他忿忿不平。回到家中,妻子為他做好一條白褲子,讓他穿上試試,馬丁毫無心緒,看也不看,妻子只好把它收入柜中。此時他已拿定主意,當晚,馬丁離家出走。戰事連年,馬丁從此再無消息。
幾年后,馬丁·凱爾回到了阿蒂卡,親朋好友走上前來,馬丁與他們一一相見,在眾多的人里,馬丁認出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將兒子抱在懷里,格外欣慰。晚上,他向村人講述自己離家后的境遇和戰爭期間的經歷,很晚才休息。這一天,他主動要求妻子拿出那條白褲子來,妻子感念丈夫還記著自己的一片癡情,對他百般恩愛。馬丁讀了書,識了字,又很懂得對妻子的疼愛,從此兩人耕耘勞作,生兒育女,生活十分美滿。
鄰村的人傳言說馬丁的真名是阿爾諾,他是個地地道道的冒牌貨。消息傳到馬丁的叔叔的耳里,遭到叔叔的斷然否認,后來馬丁要求分得自己的田地產,與叔叔發生財產糾紛。叔叔無奈,便假意同意出讓財產,并將馬丁騙往谷倉,他糾集了同族的幾個男人,將馬丁狠狠揍一頓。從此兩人大傷和氣,他也大肆渲染馬丁是個冒牌貨的傳言。
法官接案前來調查,他詳細盤問了主要的當事人—貝爾唐和叔叔,兩人各持己見,針鋒相對。法官只好召集全村的人來作證,由于貝爾唐堅決站在馬丁不是冒牌的證人行列中,法官宣告馬丁無罪,當場釋放。并正告馬丁的叔叔不得再滋發事端,如再糾纏,便以誣告罪對他起訴,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當晚,正當馬丁與妻子在床上親熱時,馬丁的叔叔帶人闖進門來,他們出示了有貝爾唐親筆簽名的證書,證明馬丁確屬冒牌。馬丁不解地望著妻子,貝爾唐望著被帶走的丈夫,心似刀絞,有口難言。
法官開庭審問馬丁,全村的人又一次出庭作證。有人證明馬丁為真,有人證明馬丁為假,馬丁也作了自我辯白,貝爾唐終以自己被其叔父所迫、違心簽了假證書和夫妻生活的細節為馬丁辯護。就在法庭將要宣布馬丁勝訴、叔父敗訴的一霎間,一個瘸腿男人出現了。
來人的出現使貝爾唐十分不安。此人口口聲聲稱自己才是當年出走的真馬丁,而站立在法庭上受審的男人是假的馬丁。瘸腿男人說受審的男人的真名叫阿爾諾。是自己同一戰壕的戰友。戰爭期間,他們是在一起出生入死的好朋友,他曾經把自己家中的詳情一一告訴過阿爾諾。他萬萬沒有料到阿爾諾竟然背叛了他們之間的友誼,冒充自己。當他得知這一消息時,本已下定決心永不回頭的他無論如何也要拆穿阿爾諾的把戲,奪回原屬自己的家庭和財產,所以他又回到了家鄉。
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場面,馬丁反駁說這一切都是他的叔叔安排的伎倆,而他自己根本就不認識這個人。于是兩人展開了一場唇槍舌戰,最后在法官的連連盤問下,受審的男人突然出現了口誤,暴露出自己確實和來者相識。
瘸腿男人走到貝爾唐面前,貝爾唐俯身跪下。至此,假馬丁的面貌終于被揭穿。一直扮演馬丁的阿爾諾終于低下了頭……阿爾諾真誠地請求得到法庭與全村人的寬恕。刑場上圍滿了前來觀看的人群,阿爾諾不顧一切,高聲對貝爾唐說了句:“你曾經是我的好妻子”。阿爾諾終被推上絞刑架,處以絞刑和火刑。大火熊熊地燃燒起來,貝爾唐含淚與情人告別。
事經多年過后,又爆發了宗教戰爭。曾經調查和處理此案的法官因異教徒的罪名被判處了死刑,也被推入熊熊烈火之中。臨死之前,他想方設法將自己的日記保留了下來。
【鑒賞】
影片的劇作很有特色,它以單線式的傳統敘事法為引,中間卻以貝爾唐的心理活動和法官的查訪與推理為主,形成多側面的敘事視角。此外,影片還把歷史性的順時序敘事(馬丁·凱爾的出走與歸來)和心理性的逆時序敘事(法官與貝爾唐在查訪中的交談)渾然交織在一起,并行展開,使真實(歷史畫外音)和人性(審詢回答)形成了兩個強大的聲音。
影片中的敘事視角主要有以下三個:
(1)畫外音——它在影片中出現了兩次。片頭告訴我們此事發生在1542年8月的一個星期天,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故事。片尾告訴我們在這個故事結束了若干年后那位法官的下場。這是一個客觀視角,是一個歷史的聲音。它代表的是“歷史真實”。
(2)貝爾唐——主要在影片的前半部。這是一個內向型的和主觀化的視角。這是“愛情”的視角。
(3)法官——主要在影片的后部。這是一個界于主、客觀兩者之間的視角。與第一視角相比,它更多的是主觀化的視角,而與第二個視角相比,它則帶有更多的客觀性。這是“良知與理性”的視角。
影片中三個視角來源于歷史、親歷者和旁證人。它們的交叉融合,使影片的敘事結構富于立體化。影片敘事的展開是從整個事件的中部開始的。法官接到對馬丁的指控騎馬來到阿蒂卡農莊,然后對貝爾唐進行了調查與詢問。從貝爾唐的口述中閃回到她與馬丁新婚之夜的種種情景。因此,影片的前半部分基本以逆時序展開敘事。這一部分的敘事直到宣布叔叔敗訴,馬丁無罪釋放為止。這樣的結構設置為觀者提供了女主人公的主觀視角,既可以讓編導者盡情地做素材選擇,把有關情節遮擋起來,又為觀者造成了中斷他們的投入與認同,隨時出戲因而也顯得更為靜觀的立場。
影片的后半部分——法庭開審到結局一則完全采用順時序的敘事,如果說前半部分是從歷史的畫外音走向審訊問答的話,后半部分則恰恰倒過來,從審訊問答走向歷史的畫外音。這一主觀、客觀視角的不同轉換和跳躍,構成了此片獨有的魅力。
由于使用了這樣一種敘事結構,影片中便相當自由地兩次出現了情節上的“遮擋”。一次是馬丁到家后沒有認出童年的朋友尼柯拉來,他畢竟是假的,他不可能對真馬丁的一切都了如指掌。這類的事情在馬丁剛回來時一定會出現的,但影片中沒有表現。第二次出現在公判后叔叔敗訴、馬丁與妻子在床上作樂。此時的妻子已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冒牌的,我們雖然不知道他們一起在床上會談些什么,但也是不難想象的。影片中又一次沒有表現這一切。所有這一點,都為影片造成了一種撲朔迷離的色彩。
編導者們把故事的敘事法提到與故事情節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用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兩種筆法的巧妙融合,使影片結構層次豐滿,條理多變,立體感強,為影片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我們所知的中國影片里,有兩部合拍影片是采用類似“馬丁·凱爾的歸來”結構的,是從事件中部展開敘事的。一部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影片以況易山到日本去尋找兒子的逆時序敘事和日本棋圣到中國來參加比賽的順時序敘事完成了整個劇作的結構。另一部影片是《末代皇帝》:影片以溥儀作為戰犯被押解回國路上的回憶——逆時序敘事和改造為公民的溥儀的生活——順時序敘事這樣兩部分組成全片的劇作結構。這兩部合拍片的先后出現,無疑為我們開擴了現代電影劇作的視野。
這部影片的編劇之一是讓—克洛德·卡里埃,這位年逾六旬的電影家曾做過導演、演員,但他對電影最重要的貢獻還是在編劇方面。他的劇作充滿個人對社會獨特的視點和某種超現實主義的色彩。他與眾多的導演合作過,為國際銀幕留下了許多重要作品。其中有:路易斯·布努艾爾的《女傭日記》(1964)、《欲望的隱晦目的》(1976),路易·馬勒的《竊賊》(1966)、米洛斯·福爾曼的《拿開》(1971),戈達爾的《人人為己》(1980),瓦依達的《丹東》(1982),施倫多夫的《斯萬的愛情》(1983),大島渚的《情侶馬克斯》(1985)等等。與其相比,導演達尼埃爾·維涅倒顯得成就平平,僅有為數不多的幾部作品。
《馬丁·凱爾的歸來》以人道主義與理性對家庭、宗法、戰爭與愛情等諸多道德觀念施行再矯正。以傳統的宗法道德為標尺來衡量:假馬丁是個背信棄義的戰場逃兵,他竟然奪人妻室、占人家財,是一個大騙子,他的行為為道義所不容,實屬十惡不赦。
但是以人道主義與理性為準繩來檢測:假馬丁的棄軍從農、犧牲自己、保護家室、獻身愛情又處處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他是勇敢與忠誠的象征,是自由博愛的化身。“你曾是我的好妻子”,他最后的話呼喚著人道與良知。總之,馬丁一方面是英雄、另一方面又是孬種,他的作為雖與道義格格不入,卻能為天地所容,正像他的那兩位審判法官對他的行為評論時說得那樣,他是“魔鬼和上帝的化身”。影片中的假馬丁英俊、高大、火熱、完美,而真馬丁則丑陋、矮小、冰冷、殘缺,真善美和假丑惡的這一倒置,是否可被看作是編導者們的道德矯正呢?
有趣的是,影片中青年時代的馬丁扮演者,從外部長相來看酷似假馬丁的扮演者熱拉爾·德帕迪厄,而不像真馬丁。莫非僅僅是為了確保這一以假亂真的效果嗎?影片編導甚至用演員德帕迪厄的聲音來為年青時代的馬丁配音。他們的意圖和立場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準確復原中世紀的法國農村風貌,影片編導請大學教授做顧問,以法庭文獻為素材,用農民做群眾演員。影片在畫面上追求中世紀繪畫的棕黃色光調,受到歐美人士的廣泛注意。另外,片中的音樂設計也相當考究,它出現在馬丁歸來,馬丁重獲自由、馬丁向全村人呼吁出庭作證和馬丁與貝爾唐訣別幾處,有效地渲染了氣氛。
《馬丁·凱爾的歸來》是當代西方青年書寫在人道主義大旗上的“要作愛,不要作戰!”的有聲有色的注腳。在一個互相殘殺、充滿敵視的世界里,他們渴望歸來的是人性,是人道主義,是愛情。
上一篇:《香魂女》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馬克辛的青年時代》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