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時代》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36 黑白片 (無聲,有音樂配音) 85分鐘
美國查爾斯·卓別林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查爾斯·卓別林 攝影:羅利·托塞羅 主要演員:查爾斯·卓別林(飾查理) 寶蓮·高黛(飾流浪女) 亨利·伯格曼(飾飯店老板) 查斯特·康克令 (飾機匠) 艾倫·加西亞(飾鋼廠總經理)
【劇情簡介】
在經濟大蕭條的浪潮沖擊美國的20年代,大批工人失業(yè),工廠對工人的剝削愈益殘酷。
在一面大鐘下,工人們像被驅趕的豬群涌進一家大鋼廠。車間里的大機器隆隆開動,工人各就各位。總經理在辦公室里打開監(jiān)視機,墻上出現(xiàn)工人在各車間勞動的畫面。他發(fā)號施令,要求工人們加快速度。
查理在傳送帶房用扳手給螺母加固。螺母像流水般地在他面前滑過,他忙不迭地一一加固,稍一怠慢,便打亂了流程,受到上一道工序的大個子工人的斥責。一只蒼蠅在他臉上飛舞,他也抽不出手拍打。
總經理的頭像赫然出現(xiàn)在車間的墻上,命令再加快速度。查理假裝上廁所,剛掏出煙來要點,廁所墻上出現(xiàn)總經理的頭像,責令他趕快回去。
一個發(fā)明家來拜訪總經理,帶來了他發(fā)明的喂飯機。喂飯機設計巧妙,可以讓工人雙手不離傳送帶,由機器自動給工人喂食。總經理非常欣賞,決定在車間進行試用。
吃飯時間到了。查理被機械動作折磨得雙手失去控制,竟去“加固”女秘書裙子上的扣子。查理剛想拿起飯盒吃飯,喂飯機推進來了。他被挑去試用機器。剛開始時,一切順利,送到嘴邊的湯自動倒進他的嘴里,美味的肉餅由機械手一塊塊推進嘴里。每吃完一道菜,海綿塊自動轉過來替他擦嘴。突然,機器發(fā)生了故障。一盤湯潑了他一頭,機械手把螺母喂進了他的嘴,海綿塊猛烈地敲打他。試驗失敗了。
查理在傳送帶旁突然神經失控,他被卷進了機器,然后又從另一端送了出來。他瘋了。在車間里用扳手加固女人的扣子、加固別人的鼻子。他被送進了瘋人院。
查理病愈出院,因失業(yè)在大街上閑蕩,偶然在地上拾到一塊從一輛卡車上掉下的紅布。他搖晃紅布,要卡車停下,沒想到卻被失業(yè)工人錯認是號召游行的紅旗。跟在他后面行進的工人愈來愈多,終于招來了警察。他被當作帶頭鬧事的人抓進監(jiān)獄。
查理在監(jiān)獄里有吃有喝,樂不思蜀。一天,他在吃飯時錯把另一犯人偷放在鹽瓶里的毒品灑在飯菜里,吃下后神志恍惚,走錯了道,被關在牢門外。這時正好有三個強盜來劫獄,處于興奮狀態(tài)的查理輕松地打敗了強盜,救出了監(jiān)獄長和看守。他受到了贊揚,住進了豪華的優(yōu)待室。但很快他就刑期屆滿了,他要求繼續(xù)“服刑”,獄長不同意,給他開了介紹信,讓他出去自找工作。
在一家造船廠里,他找到了工作,但不小心把一條尚未完工的船放進了大海。他立即被辭退了。從造船廠出來,他在街上碰見一個流浪女因偷竊面包被抓。為了救出姑娘,他想代她受過蹲監(jiān)獄,但見證人不依不饒,抓走了姑娘。查理一計不成,又到食品店去白吃白喝,并自己召來警察請求逮捕。在囚車上,他巧遇流浪女。流浪女奪門而逃,把他一起拉出了囚車,兩人便一起逃走。
流浪女原本有一個失業(yè)在家的父親和兩個妹妹。父親在示威游行中被警察打死后,流浪兒童教養(yǎng)所收容了三姊妹,但流浪女乘機逃走了。她結識查理后便相依為命。查理在一家百貨公司找到了守夜的工作,便把她帶進店里享受了一夜豪華的生活。不料當夜有劫匪光臨,其中一人卻是查理在鋼廠的同事。查理安然無恙,醉臥在柜臺上,第二天被送進了牢房。十天后獲釋時,流浪女已在門外等他。倆人找了個破板房暫且安身。
查理偶然在看報時知悉鋼廠已重新復工,可以讓老工人回廠工作。他大喜過望,趕緊去報到。在車間里他被分配去修理機器,不慎竟把老師傅卷進機器,讓老人吃足苦頭。可是好景不常,查理又因卷入罷工并誤傷警察而再次入獄七天。出獄后流浪女告訴他她已在一家大飯店里找到跳舞的工作,并可介紹他去當服務員。老板要求他必須兼當歌手,根本不會唱歌的查理求職心切,胡亂答應。在飯廳里,他出足洋相,屢屢闖禍,但又終能安全過關。當他被迫上場唱歌時,臨時丟失了別在袖口上的歌片,只好信口亂唱,沒想到竟大受歡迎。但正在此時,流浪兒童教養(yǎng)所的人員追蹤而至,抓住了流浪女。查理略施巧計,拉著流浪女逃出了飯店。
在不見盡頭的大路上,茫茫人海不知何處是棲身之處,流浪女不禁愴然淚下。查理卻信心十足,并鼓勵流浪女勇敢面對人生。兩人的身影漸漸遠去……
【鑒賞】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的第75部影片,也是他的最后一部無聲片。
卓別林于1932年2月倦游世界歸來,在好萊塢閉門索居了一段時間,考慮他下一步的工作計劃。經濟危機的余波在資本主義世界尚未平息,人們對焚燒小麥、把牛奶倒入大海之類的怪現(xiàn)象記憶猶新,失業(yè)的陰影依然威脅著廣大工人群眾。卓別林對此深感困惑,準備就失業(yè)問題寫一本文集,但很快他就放棄了這一打算,因為他覺得用電影要比用筆更足以表達他的見解。經過三年刻苦的努力,耗資150萬美元,膠片7萬余米(完成片僅長2,320米),終于拍成了《摩登時代》。
當影片于1935年夏天投拍時,世界電影早已進入有聲時代。然而,堅決反對讓人物“開口說話”、深信無聲的表情動作要優(yōu)于有聲的對白的卓別林卻仍然不改初衷。他唯一的讓步是給影片配上音樂和某些必要的音響。美國的報刊當時的報道說,卓別林的“制片廠是世界上最后一個可以在拍攝時大聲喧鬧的制片廠。在令人難以置信的喧嘩聲中執(zhí)行著導演工作的卓別林,正在用那些早已為別人所放棄的方法,拍攝最后一部無聲電影”。但是在影片上映后,卓別林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令他震驚的事實:根本不知無聲電影為何物的兒童們,都無法理解為什么《摩登時代》里的人物都是光打手勢不說話。一貫特別重視兒童觀眾的反應的卓別林不得不否定了他的“只有手勢語言才能被所有的人了解”的信條,決定與無聲電影告別。
《摩登時代》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卓別林對過去作品的一次回顧和總結。在影片里人們可以找到不少似曾相識的場面:在百貨公司樓上溜冰的場面立即使人們回想起1916年拍攝的《溜冰》;查理在飯店里托著菜盤在跳舞的人群里亂轉的場面與《淘金記》里查理當侍者的著名場面如出一轍;把食物當作武器的噱頭也重新出現(xiàn),只是烤鴨這次變成了“橄欖球”,但作用仍是幫助查理和流浪女得以在混戰(zhàn)中逃脫;流浪女為查理找到的木板房和《淘金記》里木板房何其相似,許多笑料也都是舊戲新演。卓別林似乎只是用一條線索把一些脫胎自舊的流浪漢影片的笑料串聯(lián)在一起,讓查理向觀眾作一次無聲的告別。卓別林此后的作品證實了這一點,然而我們卻找不到任何根據(jù)足以證明卓別林在著手拍攝《摩登時代》之初便已有了這個意圖。這已成為電影史上有趣的懸案之一。
從結構上看,《摩登時代》是缺乏統(tǒng)一性的。誠如一些西方評論家所指出的,影片無論在表演上和敘事上顯得很“松散”、“無序”,尤其是影片的下半部“給人一種隨手摭拾的感覺”。它在很大程度上倒是酷似40來年后才在西方出現(xiàn)的那種排斥戲劇性的“生活流”影片。對于卓別林來說,這種風格上的自覺轉變或創(chuàng)造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作為一種比較合理的闡釋,我認為可以接受喬治·薩杜爾的如下分析。他說,“這是因為卓別林想把它表現(xiàn)成一幅能代表千百萬其他失業(yè)者的遭遇的圖畫。假如卓別林要使這部影片有戲劇性進展的話,他只要把上下部對調一下就行了。他可以先表現(xiàn)查理到處找不到工作,只找到了一些零活。然后,他受了一家大工廠的雇用,終于給傳送帶的工作弄成了瘋子。在結尾時,他可以在手中高舉著一面紅旗……”
薩杜爾認為,迫使卓別林放棄這種戲劇性結構的根本原因是他當時在美國的處境。卓別林在此之前已拍過大量勇敢揭露資本主義罪惡的影片,美國的反動輿論對他發(fā)動過多次激烈的攻擊,“假如這部電影是以這個場面作結束的,我們可以想象《摩登時代》一片將會立刻受到何種程度的攻訐。”因此,“他似乎想用滑稽和丑角式的表演來使觀眾忘掉他在前半部中”提出的尖銳問題。
影片中最精采、最令人難忘的場面無疑是集中在它的上半部里:查理被傳送帶上的機械動作搞得神經失去控制,喂飯機的試驗讓查理吃盡苦頭。在夸張中蘊藏著嚴酷的真實,其深刻的社會批判和辛辣的社會諷刺已絕非后來的輕松場面所能沖淡,因而影片不僅仍然受到反動輿論的猛烈攻訐,它在德國和意大利還被法西斯政府明令禁映。為了詆毀卓別林,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令他在巴黎的代表——托比制片廠——以盜竊該廠出品的《我們要求自由》的罪名控告卓別林。控告的理由十分荒唐可笑,該廠誣蔑《摩登時代》抄襲了由法國導演雷納·克萊爾拍攝的《我們要求自由》一片中表現(xiàn)傳送帶工作的場面和把正常生活和監(jiān)獄生活進行對比的段落。出乎戈培爾意料的是克萊爾在法庭上作證時卻對卓別林深表崇敬,并宣稱說他感到很驕傲,因為他能給予他的老師一些微小的幫助。
某些西方評論家對《摩登時代》的主旨和某些重要場面作出的錯誤讀解,在客觀上也給當時的反動輿論幫了忙。例如有些人聲稱影片是對機器生產的批判,因為正是機器(傳送帶、喂飯機)才給人帶來了禍害。對這種歪曲,卓別林在他的下一部影片《大獨裁者》里作了明確的答復。他通過哈娜的呼吁,向全世界宣稱說,“你們人民是有力量的,有創(chuàng)造機器的力量。有創(chuàng)造幸福的力量。”再如對查理在街上手持紅旗的場面,有一位法國影評家硬說那是“在嘲諷那些窮漢們的缺乏主見——他們絲毫沒有懷疑到那個高舉著旗幟的人不但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存在,甚至也沒有搞清楚自己將來該往何處去”。這種闡釋的荒唐之處即在于作者完全無視影片的主調——對失業(yè)工人的強烈同情——而僅僅抓住具體情境的某些細節(jié)自作聰明地瞎說一氣。實際上,誤會在這里只是一個喜劇手法,這一場面真正表達的則是為數(shù)巨大的失業(yè)工人的一觸即發(fā)的憤怒心情。況且,在影片中另外還出現(xiàn)了兩次警察殘酷鎮(zhèn)壓失業(yè)工人的場面:流浪女的父親在示威游行中被警察擊斃,鋼廠工人的罷工糾察線遭到大批警察的沖擊。誰又能把它們讀解成對窮漢們的嘲諷呢?
在卓別林的影片目錄上,《摩登時代》在藝術上誠然要比《淘金記》、《城市之光》或《大獨裁者》等杰作稍遜一籌,但它是卓別林的流浪漢影片走向成熟頂峰的一個標志。拍完《摩登時代》后,卓別林大膽地放棄了流浪漢的形象,接受新的挑戰(zhàn),繼續(xù)用電影武器為舊世界的無權者仗義執(zhí)言。
上一篇:《戰(zhàn)地浪漫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無因的反叛》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