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戰》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2 黑白片 13本
中國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成蔭 湯曉丹 編劇:沈西蒙 沈默君 顧寶璋 攝影:朱今明 顧溫厚 主要演員: 陳戈 (飾師長) 湯化達 (飾師政委) 馮喆(飾高營長) 潘文展 (飾教導員) 劉沛然 (飾張連長) 鐵牛(飾李進) 仲星火(飾劉永貴) 強明(飾王春) 張瑞芳(飾趙玉敏) 布加里(飾趙大娘) 項堃(飾敵張軍長) 陽華 (飾敵李軍長) 白穆 (飾敵參謀長)
【劇情簡介】
1947年冬,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我華東部隊于江蘇北部七戰七捷之后,主動向山東南部地區撤退。某部高營長率部隊撤退到了江蘇、山東交界處的一個名叫桃村的地方。行進途中,戰士和下級干部中有些人思想不通,情緒不高。有的說:“為什么?天天打勝仗,天天往后撤!”有的說:“再往北撤,我實在咽不下這口氣!”高營長自己也覺得:“再往北走,隊伍可真有點難帶啦!”而敵方的部隊,則趾高氣揚,坦克、卡車、大炮向前推進。吉普車里傳出他們的廣播聲:“……這一月來,我東路國軍進展神速,共軍在我全面攻勢下失城失地,節節敗退!吾人深信,國軍在美國盟邦支助下,在前線將士浴血苦戰下,今后三個月內,必將華東共軍部隊全殲在山東境內……”
突然,有兩匹馬馳來,馬上的參謀向高營長傳達命令: “高營長,團部命令:你營停止前進,在桃村一線集結待命!”“什么任務?”“不清楚!”于是,部隊就地停止了下來。
此時,我軍師部正在開會傳達、研究戰爭態勢。原來,情況是這樣的: 國民黨軍對我軍發動的全面戰略進攻,雖遭到我軍嚴重打擊,但卻沒有得到足夠的教訓,反而認為我軍是往北敗退。于是,集中了30萬人馬,分隴海、津浦、膠濟三方面向我軍合圍。在我軍正面,集中了18個師,由南往北壓過來,在我軍背后,敵軍7個師,偷偷由北向南壓過來,企圖分進合擊,南北夾攻,將我軍消滅。我軍針對敵人的狀況,戰略思考和部署則是這樣的:對于南面的敵人18個師,我們一口還吃不下它,而對北面敵人的7個師,吃掉它則是有把握的。因此,我們必須擺出一個與南面敵軍進行決戰的架勢,將敵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南部;而我們的主力則以高度的集中、快速的運動,先打掉北面敵人的7個師,然后再掉轉頭來對付南面的敵人。這樣,就需要高營長所率的部隊在桃村、大沙河一帶停下來,構筑工事,以阻擊南路的敵人。這一阻擊打得好不好,對整個戰役有很大關系。
抗日戰爭時期,高營長曾在桃村趙大娘家養傷,營里的戰士,也有的是桃村人。部隊在桃村宿營后,在趙大娘的女兒村長趙玉敏和群眾的支援下,很快就構筑好了工事,準備抗擊南部推進的敵人。
敵張軍長的部隊,很快逼近了桃村,并向桃村發動進攻。
激烈的阻擊戰開始了。高營長的部隊在這里英勇阻擊了六晝夜,打退了敵人屢次的進攻,完成了預定的任務。前來視察的師長當即命令高營長:“立刻轉移!”“上哪兒?”師長說: “向北,四百五十里地,限五天趕到!”
高營長他們迅速撤離了桃村,撤離時,將多余的武器送給了桃村的群眾。桃村的群眾在趙玉敏帶領下亦向山區轉移,并準備打游擊。
此時,我北線大軍,已在鳳凰山一帶包圍了敵李軍長所率的部隊,正準備集中兵力,予以殲滅。
南面的敵張軍長發現我軍已從桃村轉移時,四處搜索,卻不明我軍去向。敵軍官們又惶恐又疑惑,忽接電報:“十萬火急,北線李部在鳳凰山陷入共軍重圍,著你部火速增援!” 敵張軍長即匆忙率部北上。
高營長的部隊到達距鳳凰山不遠的摩天嶺時,已能看得見鳳凰山戰斗的硝煙。
此時,師長接到命令:必須在摩天嶺一帶阻止敵張軍長的部隊北上救援鳳凰山之敵。
于是,師長命高營長的部隊扼守摩天嶺,阻止南線敵軍北上,以保證北線全殲鳳凰山之敵的艱巨任務。
經過激烈的爭奪戰,高營長的部隊扼守住了摩天嶺。與此同時,北線我軍全殲了鳳凰山敵軍。
敵張軍長得知北線李軍長所部被殲,立即掉頭南逃。
于是,高營長的部隊又受命追擊南逃敵軍。
敵張軍長所部逃到桃村、大沙河一帶,企圖憑借大沙河,阻擋我軍的追擊。大沙河上游有一座水壩,敵軍安放了炸藥,準備炸壩放水,以阻擋我軍渡河。
趙玉敏帶領游擊隊剪斷了敵軍用以引爆炸藥的電線,保住了水壩。我軍渡過大沙河殲滅了頑敵。敵張軍長被擒。
【鑒賞】
這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史詩性的重大題材影片。它生動地描繪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軍隊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揮下所進行的一次以大踏步后退、大踏步前進為特征的運動戰戰役,以及它的輝煌勝利。它的人物眾多,并第一次在銀幕上出現了敵我雙方的高級指揮人員。它的場面巨大,敵我雙方的行軍場面、戰斗場面,其磅礴的氣勢是前所未有的。它以強烈的懸念、緊張的情節和內涵的精神力量而贏得了廣大觀眾的濃厚的觀賞興趣。
影片在對敵方人物的描繪上有所突破。此前的新中國影片,在對敵方人物的描繪上,常有漫畫化、臉譜化的弊病(此類弊病在以后一個時期的影片里亦不少見),因而顯得淺薄而缺乏真實感。這部影片對國民黨軍的高級軍官張軍長和李軍長的描繪,則較好地把握住了他們的精神和外表風貌,較生動地表現出了他們實有的氣質。例如敵張軍長,創作者們以頗具特色的動作、目光、語言,著力地刻畫出了他的恃強自信、冷峻和剛愎自用的性格。又如敵李軍長,創作者們通過賦予他特有的坐立姿態,面部表情,說話的語氣、聲調,細致而生動地表現出了他臨戰的猶豫和無奈,幾乎能使觀眾感覺到他數十年軍旅生涯的教訓和閱歷。這樣的人物刻畫就增強了影片的生動性和真實感。
影片在電影表現手段的運用上,也達到了當時的高水平。例如,影片開始我軍后撤的場面,全景中,近處有主力部隊在行進,稍遠有民工隊伍在行進,再遠,還有一支隊伍在行進,一種全線后撤的情景,安排得層次分明,很有牛活真實感。在特寫、近景中,指戰員們表情嚴肅地、默默地大步行進,一種緊張而富有懸念的氣氛躍然于銀幕,很快就緊緊地吸引住了觀眾。又如,我軍與敵軍搶占摩天嶺的戰斗場面,影片充分運用平行蒙太奇手段,分別展示出敵我雙方從高山的南北兩面搶占同一山頭的扣人心弦的緊張情景,曾得到觀眾和同行們的普遍稱贊,并常被引為教學或解釋平行蒙太奇的范例。再如最后將軍廟殲敵的場面,影片以一個運動的長鏡頭表現了豐富而紛紜的戰斗情景:我步兵、騎兵的勢不可擋的追擊,大批被俘的敵人被押著逆向而行,繳獲的敵軍槍械、物資堆積如山,民兵和群眾從四面八方圍攏過來,一輛敵軍坦克樹起了白旗,敵張軍長從中沮喪地鉆出來……這個鏡頭把這一戰爭場面表現得豐富而層次分明,極富真實感,達到了以往中國影片所沒有達到過的高水平。
主要由于上述的成就,影片放映后使觀眾感到耳目一新,受到普遍歡迎。斗轉星移,數十年后,有電影研究者驀然發現:此片曾雄踞中國影壇30年,成為這一期間眾多軍事題材影片的模仿對象,但卻罕有達到它的水平的,更不說超過它啦。
在欣賞這部影片時,有一個問題值得提出來請大家思考:一些影評家、研究者曾指出,這部影片是一部優秀影片,但它也有明顯的缺陷,那就是影片中的我方人物,大都缺乏性格特色。據說,那是由于當時的有關方面不許,因而創作者們也就不敢描寫我軍的內部矛盾和思想問題的結果。因而覺得這是一個遺憾和教訓。但也有論者持不同的看法,認為:史詩樣式的影片在情節、結構、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之處。我們不能按一般的情節片或文藝片的標準對它進行要求。在這類影片中,往往需要用較多的篇幅來展現廣闊的生活背景和歷史過程,不一定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對人物性格進行細膩的刻畫,或表現人物的性格發展的歷程。同時,由于影片所表現的生活面非常寬,把這種廣闊、紛紜的生活集中、濃縮在一兩個人物身上,往往不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也難與影片的那種全景式的宏觀視野和帶紀錄性的風格相協調。因此,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出現一定程度的類型化色彩,并不是《南征北戰》一部影片遇到的問題,而是史詩樣式的影片相當普遍存在的,或者可以說是史詩式影片的一個特點。筆者傾向于后面這一種認識。誠然,影片中的我方人物,性格特色是不夠鮮明,但形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則是比較復雜的。文藝創作是一個整體性的系統工程,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劇中人物性格和矛盾沖突的變動,就更會如此。設若在影片中加強對我軍內部矛盾和思想問題的揭示和描繪,那將會是另外樣子的一部影片。這另外樣子的影片的成敗狀況如何,則是很難預料的。
影片《南征北戰》的成功,得益于創作者們對當年的戰斗生活的熟悉,得益于他們對當年的情景、情感、情緒還記憶猶新,得益于他們的飽滿的創作激情,得益于他們樸素的創作動機。22年以后,1974年,在一種不正常的政治氣候下,成蔭曾受命重拍過一部《南征北戰》,但重拍的影片比原來的影片差之遠矣。因此,很少有人記得它。由此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真正的藝術創作,首先是創作者內心情感和理想的產物,外加的理念、任務和指手畫腳,往往無益于創作。
上一篇:《加萊·古柏在天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葉塞尼亞》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