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2 彩色片(寬銀幕) 171分鐘
蘇聯高爾基少年兒童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斯塔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 編劇:鮑里斯·瓦西里耶夫斯塔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根據鮑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說改編)攝影:維亞切斯拉夫·舒姆斯基 主要演員: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飾瓦斯柯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飾麗達) 奧爾迦·奧斯特洛烏莫娃(飾冉妮婭) 依莉娜·道爾戛諾娃(飾索妮婭) 葉列娜·德拉別柯(飾麗薩) 葉卡捷莉娜·瑪爾柯娃(飾迦爾卡)
本片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1975年列寧獎金
【劇情簡介】
1942年夏天。在一個小車站旁的村子里,籠罩著陰沉抑郁的氣氛:這里只剩下12戶人家了,而且都是婦女和兒童,男人全都上了前線。
負責守衛車站的瓦斯柯夫準尉帶著兩個高射機槍班駐扎在村里,這個車站早已不停火車了,但周圍是戰略要地,敵機經常來轟炸,即使不扔炸彈,也要每天在上空盤旋,因而,守衛住這個車站仍然是駐軍的一項重要任務。他們在這里設了兩門四管的高射機槍。
一天,上級派一名少校來這里視察,瓦斯柯夫準尉就跟在他后面絮絮叨叨地說開了。他說戰士們由于沒有戰斗任務,閑著沒事,就到老鄉家里去買私酒喝,喝醉了又惹事生非,他們根本不遵守戰斗條令。他希望少校把他們撤回去,另外給他派一些能遵守戰斗條令的人來,最好是派一些不喝酒的戰士來。少校表示盡可能滿足他的要求。
瓦斯柯夫準尉中等身材,大約30多歲,留著兩撇八字胡子,帶點土氣,看來像個大老粗,卻是個淳樸、敦厚的人。他把戰斗條令奉作金科玉律,視為自己行動的準則,并希望他手下的那些戰士也遵行不怠。
他滿懷希望等待著少校派一些遵紀守法的士兵來,但好幾天過去了,一點動靜也沒有。瓦斯柯夫開始向女房東瑪麗婭發牢騷,埋怨少校辦事不地道,說話不算數。瑪麗婭30多歲,丈夫到前線去了,家里就剩她一個人,沒有孩子。她家的條件是比較好的:典型的俄羅斯農村木屋很寬敞,伙食也是過得去的。瑪麗婭對瓦斯柯夫體貼入微,村里有些風言風語,認為她與瓦斯柯夫的關系非同一般。
一天早上,瓦斯柯夫正坐在門邊抽煙,瑪麗婭聽到外面有卡車的聲音,走出去一望,面帶喜色地回來告訴瓦斯柯夫:高射機槍手們來了。瓦斯柯夫趕緊問有沒有指揮官,瑪麗婭說不像有。瓦斯柯夫一聽,心里一塊石頭落了地,他就擔心派個指揮官來取代自己。這下子,他的小小的寶座看來是坐定了,于是他整整衣領,抹了一下八字胡子,端起了一副架子就往外走。他沒想到向他報到的是一個女副排長基梁諾娃中士,她帶領了兩個班的女戰士來到了這里。瓦斯柯夫終于明白了這就是少校給他派來的“不喝酒”的士兵。
基梁諾娃提出她們不愿意像男高射機槍手那樣,住在老鄉家里,她們要自己單住。瓦斯柯夫只好把消防棚撥給她們當營房。姑娘們嘰嘰喳喳地把自己的行李往消防棚里搬。那些雙層鋪的木床還是現釘起來的。一個姑娘拿著錘子在釘床架子,她的熟練的動作引起了瓦斯柯夫的注意。原來這個姑娘叫麗薩,在家時曾幫父親干過農活和木工活。瓦斯柯夫首先向女戰士們宣布紀律:沒有瓦斯柯夫本人的命令,她們不能擅自離開駐地一步,一切行動都要遵照戰斗條令。一個姑娘問能去采野果子吃嗎?瓦斯柯夫說野果子還沒熟。基梁諾娃說能摘點酸模草嗎?要是不吃這類東西,她們會瘦的,瓦斯柯夫只好表示同意。
現在,瓦斯柯夫感到行動很不自由,去找自己的部下還得敲門;說話走路都拘拘束束;女戰士們把胸罩、褲衩掛得滿院子都是;村子里的婦女們又閑言閑語,有的還說些酸溜溜的話,嫉妒女戰士們會把瓦斯柯夫包圍了。瓦斯柯夫煩惱之余,去向房東瑪麗婭買私酒喝,瑪麗婭驚訝得把手中的盤子都摔碎了,因為瓦斯柯夫向來最反對戰士們買私酒的。
一天夜里,姑娘們睡得正香甜,基梁諾娃大喊“戰斗警報!”女戰士們連滾帶爬地從床上起來,分頭站到兩門高射機槍跟前,瞄準著敵機射擊。敵機被打中了,這是班長麗達的功勞。緊接著麗達又向那個跳傘的德寇瞄準,敵人中彈落下地來。麗達把胳膊肘靠在高射機槍上,盯著被她擊斃的德寇,呆呆地發楞……她想起了丈夫的犧牲:戰爭剛爆發不久,她丈夫奧夏寧就陣亡了。麗達是在學校的晚會上認識這位邊防軍中尉的。多么令人陶醉而又短暫的幸福啊!她和奧夏寧結婚的時候還不滿18歲,第二年生了一個兒子伊果爾。再過一年,戰爭就像一幅黑色的幕簾籠罩了下來。丈夫死后,她到炮校去學習,這次分配她到這個小車站來的時候,她不太愿意。后來看了地圖,發現這個地方離她母親家不遠,她的小伊果爾正寄養在那里,她立即改變了主意。為了經常能見到媽媽和兒子,她同意了。
這次敵機夜襲,有一些傷亡。少校又帶來兩名女戰士補充這支隊伍。一個身材苗條修長、美麗熱情的姑娘叫冉妮婭,還有一個瘦小纖弱、羞怯靦腆的猶太血統的姑娘叫索妮婭。原來,冉妮婭和麗達早就認識。冉妮婭羨慕麗達還有親人,而她,什么人都沒有了。冉妮婭的弟弟、妹妹、媽媽,作為蘇軍高級將領的家屬都被敵人用機槍掃射死了。她穿過封鎖線,到軍隊里去找與她熱戀的上校,這位上校是她父親的下屬,他是一位英姿勃勃的青年軍官,他教冉妮婭騎馬、射擊,他們相愛了。這位上校有妻子,冉妮婭的父親提醒過她,可她無法控制自己的強烈感情,她不能不愛他。上校所在部隊的領導認為她與上校的關系不宜繼續下去,就把她調到這個小車站來了。冉妮婭成了麗達的好朋友,另一個在值班時偶然聽到她們互訴身世的女戰士迦爾卡也進入了她們的小圈子。每次發口糧的時候,冉妮婭和迦爾卡只留下面包和白糖,把餅干、肉罐頭等都交給麗達,好讓她夜晚偷偷溜出駐地,搭上過路的卡車,悄悄地把食品送到她母親和兒子那里去,天快亮的時候,她又熟睡在自己的床上了。
一天,少校來駐地視察,順便參觀了女戰士們的營房,對她們的整潔頗為贊揚。他讓瓦斯柯夫安排她們洗一次澡,瓦斯柯夫又向少校訴苦,說自己的父親是獵人,苦了一輩子,最后被一頭熊壓死了, 自己才上過四年學,領導不了這批十年制學校畢業的女戰士。基梁諾娃從瑪麗婭那里知道,瓦斯柯夫也和她一樣,參加過蘇芬戰爭,得的勛章比她還多,后來他的當護士的妻子扔下他和兒子,跟人跑了,他只好把兒子送到鄉下他媽媽那里。一年后,兒子死了,從此,他臉上很少有笑容。女戰士們到來的那一天,瓦斯柯夫見到麗薩能熟練地釘床架子,就對她產生了好感,麗薩對瓦斯柯夫身上的那種莊稼漢的憨厚耿直發生興趣。姑娘們對此有所察覺。有一個姑娘當著麗薩的面說瓦斯柯夫與女房東關系暖昧,麗薩為瓦斯柯夫辯白說:“沒那回事兒!”隨即遭到了姑娘們的奚落與嘲笑。麗達為她抱不平,把她帶到院子里去勸慰,她向麗達談了自己的經歷:她的父親是個老游擊隊員,后來當了守林人,麗薩是在樹林子里長大的。母親經常患病,父親又喜歡借酒澆愁,家務事就都落到了她身上。因此,她感到寂寞,生活中沒有歡樂。一天,她父親領回一個不打獵的年輕“獵人”到家里來寄住。麗薩很希望和這個年輕人發生一段羅曼蒂克的愛情,可這位“獵人”很嚴肅,拒她于千里之外。沒過幾天,他走了。第二年春天,他給麗薩寄來一張明信片,讓麗薩暑假進城去找他,他可以設法送她到技工學校去學習。從此,麗薩天天盼望著這渺茫的幸福的到來。
姑娘們像盼節日那樣地盼來了洗澡的日子,瓦斯柯夫親自給她們燒水,還到附近的河里劃著小船為她們放哨,吆喝岸上的孩子們別往那邊去。望著冉妮婭健美的形體,姑娘們感嘆軍裝遮住了她的柔美的線條。冉妮婭建議洗完澡舉行一次晚會,痛痛快快地樂一樂,她用火鉗子給迦爾卡燙了頭發,迦爾卡愉快地跳著舞,旋轉著……她回憶起了她的辛酸的童年:她是個棄嬰,在孤兒院里長大,連個姓也沒有。后來她像童話故事里的灰姑娘那樣,偶然與一位王子般英俊瀟灑的年輕人邂逅了,但戰爭的突然爆發又使這閃爍可望的幸福也變成了夢幻。
冉妮婭自己彈著吉他,為大家唱起了一支抒情的歌曲。在她的婉轉的歌聲中,猶太血統的姑娘索妮婭回想起了學校生活的黃金時代:索妮婭在學校里一直是個優等生,她酷愛文藝,最喜歡念詩寫詩。命運使他認識了一個和她一樣喜愛讀書的青年人米沙。他們在一起像孩子般天真地嬉戲、滑雪,在雪地里翻滾。戰爭把米沙這樣的近視眼也征召入伍了。臨行前,他給了索妮婭一本勃洛克詩集。索妮婭憂慮地告訴他:德寇占領了明斯克,她的父母都在那里,誰能料到他們的遭遇呢?
麗達急于要去給媽媽和兒子送食品,冉妮婭提早宣布晚會結束。麗達趕回駐地的時候,意外地在樹林子里發現兩個帶自動步槍的德寇,看樣子,他們是空降的。麗達氣喘吁吁地跑回駐地向瓦斯柯夫報告敵情。瓦斯柯夫請示少校后,決定帶領一支小分隊到樹林里去搜捕德寇。小分隊由麗達、冉妮婭、迦爾卡、麗薩、索妮婭組成,瓦斯柯夫親自率領。瓦斯柯夫決定從沼澤地的小路穿過去阻擊德寇。他砍了幾根又長又粗的樹枝,發給她們每人一根,好讓她們在水深齊腰的沼澤中行走時有個可依賴的支柱。冉妮婭的一只靴子掉在泥沼中了,瓦斯柯夫用樹皮給她做了一只尺寸非常合適的鞋。
這位準尉的戰斗部署是:在主陣地阻擋敵人,不放一槍一彈地勸敵人投降,如敵人頑抗,就將兩人中的一名擊斃,一名活捉。他命令女戰士們要善于隱蔽自己,別讓敵人發現這兒都是些姑娘。瓦斯柯夫夸獎麗薩熟悉樹林子的情況,他們倆談起了各自家鄉的民歌,準尉忽然說:“等戰斗任務完成之后,我們一起唱歌吧!”這句話點燃了麗薩心中的希望。在行軍途中,索妮婭抽空就朗讀米沙送她的那本勃洛克詩集,準尉唯恐聲音會隨風傳到敵人耳朵中去,叫她別大聲朗讀。迦爾卡發燒了,瓦斯柯夫命令她喝酒解寒。
將近黎明的時候,他們發現敵人不是兩個,而是16個。瓦斯柯夫決定派麗薩回駐地要求增援,他囑咐她過沼澤地時一定要小心。誰知麗薩果真陷在沼澤地里了。被泥漿吞沒之前,她還向往著以后要和瓦斯柯夫“一起唱歌”。
瓦斯柯夫和麗達偵察敵情回來,帶領小分隊在樹林子里轉移了一個地方,姑娘們忘了把瓦斯柯夫晾在一塊大石頭上的煙袋帶過來,瓦斯柯夫心疼祖國人民送他的這個紀念品,索妮婭立即返回去替準尉取煙袋。突然,傳來一聲微弱的尖叫,索妮婭被德寇殺害了,心口一片血跡。瓦斯柯夫和冉妮婭替她報了仇,結果了那兩個殘害索妮婭的德寇。冉妮婭由于第一次打死了人,感到很不舒服,直嘔吐。埋葬索妮婭的時候,瓦斯柯夫惋惜地說:“在人類傳宗接代的連綿不斷的線上,她的這根細紗斷了。”
瓦斯柯夫帶領剩下的三名女戰士,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戰斗,麗達與冉妮婭都勇敢地射擊了,只有迦爾卡嚇得兩手捂著耳朵,一槍也沒放。事后,麗達和冉妮婭要求譴責她的“膽小鬼行為”,瓦斯柯夫為她辯護,說她第一次參加戰斗,難免有些驚慌失措。
敵人忽然不知去向,他們兵分兩路去偵察,瓦斯柯夫帶著迦爾卡,他們發現了幾個德寇,瓦斯柯夫叫迦爾卡躲在樹叢里, 自己閃在一塊大石頭后面射擊,誰知迦爾卡見到兩具德寇尸體,嚇得兩手抱著頭、嘴里喊著“媽媽”從樹叢里跑了出來,一下子就被德國鬼子打死了。瓦斯柯夫的左手也受了傷。當他與麗達、冉妮婭會合的時候,他謊稱迦爾卡是英勇戰死的。瓦斯柯夫估計麗薩兇多吉少,因為他見到了沼澤地近旁的小樹上掛著她的衣物。他知道援兵不會來了,就讓麗達、冉妮婭回駐地,不必作無謂的犧牲,但兩位女戰士堅決要求留在樹林里戰斗到底。激烈的戰斗開始了,麗達受了重傷,她的腸子被敵人的手榴彈打了出來,冉妮婭滿懷仇恨地拿著自動步槍與敵人搏斗,終于壯烈犧牲。
麗達委托準尉一定去找她的兒子,因為她的媽媽已病得很重。準尉為沒有保護好這五個女兵而感到痛苦,他無法向下一代作出回答。他留了一支手槍給麗達, 自己又去偵察敵情。他剛走開沒幾步,忽然聽到砰的一聲,麗達自殺身亡。瓦斯柯夫收集起所有剩下的武器,直搗德寇的扎營地,繳了敵人的械,押著四個德國俘虜走回駐地去。途中,他見到少校和基梁諾娃等大批援兵迎面而來,他欣慰地微笑了,隨即因負傷后流血過多而暈倒。
許多年以后, 白發蒼蒼、左手截肢后裝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帶著已成長為青年軍官的麗達的兒子來到當年戰斗過的樹林里,找到了當年這五個女兵的墳墓,給她們立了一塊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沒有經歷過戰爭、到這里來旅游的歡樂的年輕人,不由自主地對著墓碑肅立致哀。
黎明靜悄悄、靜悄悄……
【鑒賞】
本片是一部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因而改編者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影片的敘事結構問題。影片是以現代人的眼光來審視過去的這次戰爭,從而對今天的現實進行思考。小說對主人公們的戰前和戰斗生活進行了平鋪直敘的客觀敘述,影片則采用了鮮明對比的表現手法。在影片的上集中,改編者分別用兩組鏡頭來表現女機槍手們戰前夢幻般美好的愛情和在殘酷的現實中的戰斗生活,并且把小說中對女主人公的往事的客觀敘述變成了她們的主觀回憶。這樣就使影片的敘事結構成為多視角的,既有影片作者的客觀展現,又有主人公的主觀回憶。為了不使往事的穿插把影片割裂得零零散散,改編者讓姑娘們都集中回憶在她們戰前的生活中象征著美好青春的愛情或她們對愛情的憧憬,并且把五個姑娘的回憶都集中在影片的上集中。
在回憶鏡頭中,影片作者充分調動了視覺藝術的手段,用一組虛無飄渺、像肥皂泡那樣捉摸不住的彩色畫面來表現女機槍手們曾經有過或可能會有的幸福。在那組畫面中,一切都是玫瑰色的、蔚藍色的、金光閃閃的,像仙境般美麗誘人和虛幻。攝制者們用另一組嚴峻的黑白畫面來表現女戰士們的現實戰斗生活。這兩組畫面交替出現,使觀眾認識到:如果沒有法西斯的侵略戰爭,這些姑娘們的生活該是多么美好,而殘酷的德寇使她們的生活完全變了樣子。她們是在對戰爭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接受戰爭的考驗的。這樣就更顯現出法西斯侵略戰爭的殘酷。影片是把戰爭本身作為譴責的對象來表現的,觀眾從影片中看到:戰爭是和人類文明、個人幸福決不相容的。影片中,回憶與現實這兩組畫面的匯合,既表現了女主人公們對生活的熱愛,又歌頌了她們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
這一組彩色的回憶畫面,運用了假定性的、虛擬的手法,容量很大,表現力也很強。影片攝制者們力圖用為數不多的幾個畫面和稀稀落落的三兩句對話來勾勒姑娘們各自不同的往事,并且為每一個姑娘的回憶找到了獨特的、與內容相貼切的藝術處理手法。五個姑娘的回憶構成了一個充滿青春氣息和生命活力的和平的美好世界。
準尉瓦斯柯夫的經歷在小說中也是作者的客觀敘述,在銀幕上則一部分由瓦斯柯夫本人對少校講述,一部分通過女房東瑪麗婭向女排長基梁諾娃作了介紹。影片沒有直接用畫面來表現瓦斯柯夫的過去,因為,他是個軍人,戰爭本來就是他份內的事。對他來說,戰前戰后的生活并沒有形成鮮明的對比。戰爭帶給他的新考驗倒是和這樣一批上過十年制學校、從來沒有打過仗、根本不懂戰斗條令的姑娘們打交道。戰爭使瓦斯柯夫這樣一個農村出身的軍人和一群像女學生那樣嘰嘰喳喳的女戰士走到一起來了。影片沒有專門去刻畫瓦斯柯夫的形象,而是通過他和女戰士們前后關系的變化來展現他的獨特而并不單一的性格。在瓦斯柯夫和五個姑娘到林中去搜捕德寇之前,他和這些女兵的關系表現為格格不入,各方面的差距都很大。正是這一突如其來的戰斗任務,促使瓦斯柯夫和姑娘們的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們之間的距離逐漸在縮短。對于瓦斯柯夫來說,使他最痛心的是眼看著這些姑娘們一個個犧牲了,而他對此卻無能為力。姑娘們正沉浸在幸福的愛情中時遇到了戰爭,又在自以為必勝的情況下意外地犧牲了。這樣的處理不同于以往的許多戰爭題材影片。例如,在《青年近衛軍》等影片中,主人公是喊著口號、英勇地為國捐軀的。在這部影片中則是強調:戰爭是在人們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像災禍和瘟疫那樣突然降臨到人們頭上的。
影片的又一個重要主題思想是:戰爭本來不該是這些姑娘們的事,姑娘們應該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聯系在一起,但是,可詛咒的法西斯逼著這些姑娘在戰爭中失去了青春和生命。麗薩在沼澤地犧牲這場戲中,她的身子陷入了泥漿,迅速地往下陷,她大聲地呼救,可沒有人聽見,只聽得她慘叫一聲,頭埋入了泥漿,這時,露在沼澤地上的一根小樹枝搖曳了幾下停了下來,沼澤地的水面也凝然不動了。這使人感到:似乎一切生命都停止了,觀眾為麗薩的慘死驀然覺得喘不過氣來。影片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震撼人心。
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是來自它的真實性,它就像生活本身那樣樸實自然。影片既表現了主人公們的英勇犧牲,更突出了她們對生活的熱愛。例如,姑娘們在洗澡時,大家都夸獎冉妮婭的形體簡直像雕塑一般精美。有個姑娘說了一句:“可惜這樣美麗的形體穿上了軍裝!”影片作者們意在表明:是法西斯逼得她們穿上了軍裝,而且,這樣美麗的、沒有防御力量的身體,有朝一日子彈會打中它們。這更突出了德國法西斯發動的這場戰爭的殘酷性,它不僅打斷了姑娘們美好的和平生活,還奪去了她們的青春和生命。
觀眾看完影片以后,也許沒有流淚,但心頭卻像堵了一塊什么東西似的,半晌說不出話來,仿佛他們熟知的一批老朋友突然離開人世,而她們的音容笑貌仍歷歷在目,令人感到無限的惆悵……
通過本片,導影羅斯托茨基發掘了一批新演員,這些青年女演員雖然未曾參加過衛國戰爭,但在親自經歷過戰爭的原作者兼編劇、導演和攝影師的啟發幫助下,她們感受到了衛國戰爭的氣氛,從而真實地再現了她們上一輩人的形象。
上一篇:《辛德勒的名單》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逃往雅典娜》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