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爾瑪與路易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91 彩色片 129分鐘
美國米高梅和百代娛樂公司攝制
導演:里德利·斯科特 編劇:卡利·庫里 攝影:艾德里安·比德爾 主要演員:蘇珊·薩蘭唐(飾路易絲·索耶) 吉娜·戴維絲(飾西爾瑪·迪金森)
本片獲1992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原作劇本奧斯卡金像獎
【劇情簡介】
路易絲·索耶是一家咖啡店的女招待,尚未婚配,但有一個男友吉米。她整天忙忙碌碌,很想外出旅游。她的好友西爾瑪·迪金森自從嫁給地毯推銷員達里爾以后,生活一直不美滿。她整天呆在家里,孤獨無聊。一個周末,她在路易絲的再三勸導下,同意和路易絲一起去做一次愉快的旅行。
兩人分頭整理行裝,各人帶上外出旅游必備的物品。為防不測,西爾瑪甚至把一只手槍放入包內。路易絲開著敞篷小轎車來接西爾瑪。西爾瑪把行李放進車內,與丈夫不辭而別。兩人興高采烈地起程,盼望度過一個美好的周末。
轎車在公路上疾駛,兩人有說有笑,輕松愉快。第一晚,她們把汽車停在阿肯色州的一個酒吧過夜。酒吧里擠滿了年輕的顧客。西爾瑪被酗酒青年男子哈倫看中,約她跳舞,她不聽路易絲勸告,與哈倫一邊跳舞一邊喝酒,并被哈倫帶到外面的停車場。哈倫欲火中燒,對她動手動腳,大膽求愛,遭拒絕。他變得狂暴起來,企圖用暴力迫西爾瑪就范。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路易絲來到停車場,發現西爾瑪將要被哈倫強奸,她急中生智,取出西爾瑪放在行李包里準備自己用的手槍,逼著哈倫放開西爾瑪。正當兩人準備離開時,哈倫用一句極其下流的話侮辱她們。路易絲盛怒之下,開槍將他打死。從此,兩名度假的女友瞬間變成逃犯。她們本想回避生活中的煩惱,卻突然發現自己陷入了有生以來最令人煩惱的困境之中。
兩人乘車向西逃跑。她們發現所帶的錢只剩下41美元。她們在一家汽車旅館住下后,路易絲給她的男友打電話,告訴他發生了不幸事件,急需用錢,請他將她的銀行存款立即電匯到俄克拉何馬城一指定地點,以便有足夠的路費逃往墨西哥。與此同時,警方發現哈倫被槍殺,立即展開調查,并組織力量進行追捕。
兩人離開汽車旅館,乘車去俄克拉何馬城提取現金。途中,西爾瑪通過公用電話亭給她丈夫打長途,不但未博得丈夫同情,反遭責備。她生氣地說:“你是我丈夫,不是我父親。”她傷心地掛斷電話,垂頭喪氣地離開電話亭,與路易絲繼續趕路。路上,她們遇到一個請求搭便車的年輕牛仔J·D·,西爾瑪對他一見鐘情。盡管路易絲開始不愿意讓生人搭車,最后還是同意J·D·上車,并把他一直帶到俄克拉何馬。當路易絲到預定地點取款時,卻意外地發現男友吉米親自把錢送來,還帶來一只訂婚戒指。吉米勸她回家,她不同意,又不說明理由,吉米很生氣,兩人吵了起來,第二天早飯后,兩人和好如初,熱烈吻別。J·D·用一個異乎尋常的生活故事贏得西爾瑪的歡心; 西爾瑪輕信J·D·,與他度過了一個“美滿的夜晚”。第二天早上,她去吃飯時,讓J·D·一人留在室內。路易絲發現后,預感不妙,急忙回到西爾瑪房間,可是為時已晚,J·D·偷了吉米送來的錢早已逃之夭夭。路易絲絕望地抱頭痛哭,而西爾瑪卻勸路易絲不要著急,她自有辦法,這時她腦中已醞釀了一個弄錢的辦法。
路易絲與西爾瑪的汽車停在一家商店的門口。西爾瑪走進商店,持槍進行搶劫。原來她弄錢的辦法就是走J·D·的老路,J·D·是暗偷,她是明搶。路易絲得知西爾瑪搶劫后,對她大聲譴責。但在身無分文、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她被西爾瑪說服,認為這是當前求生存不得不采取的唯一辦法。
警方發現她們再次作案后,便緊緊追蹤而來。他們拘留了J·D·,進行審問,企圖了解他與命案的關系和她們的去向。J·D·告訴警方她們將去墨西哥,警方把他釋放。他們在西爾瑪家監視她丈夫,等待西爾瑪來電話,以便查出她們的確切地點。西爾瑪打電話給她丈夫,丈夫剛一回話,她警覺地感到事情不妙,馬上放下電話。待路易絲再打電話時,警探哈爾·斯洛科姆告訴她們,警方并未給她們定罪,勸她們回來,回答一些有關的問題。他說警方已知道她們想逃入墨西哥。路易絲大吃一驚,掛斷電話,問西爾瑪警方是怎么知道她們的計劃。西爾瑪不得不承認是她無意中透露給J·D·的。路易絲大怒,但又毫無辦法,只好繼續上路。
為了逃避追捕,她們超速行駛,被警車發現。警車緊緊尾隨,州警命令她們把車停下。她們停車后,企圖蒙混過關,但當州警準備用對講機與總部聯系時,西爾瑪怕事情敗露,反守為攻,用手槍逼州警下車,并把他關進警車的后備箱,然后兩人匆忙開車再度逃跑。
一個好色的油罐車司機在她們的旅途中不斷尋釁鬧事,說下流話,做猥褻動作,侮辱她們的人格。她們忍無可忍,把他引到一片空曠地,用手槍逼他認錯道歉。他不但不道歉,還惡語相加。她們勃然大怒,用槍擊中油罐車,使其爆炸起火。他捶胸頓足,大聲咒罵,她們開車故意繞他一周,然后疾馳而去。
最后,在科羅拉多州大峽谷一帶,她們遭到警車的攔截。盡管處于絕境,西爾瑪和路易絲決心對抗到底,決不屈服。她們駕駛著汽車向懸崖沖去……
【鑒賞】
這是一部女性道路片,在這點上美國影評家沒有異議。但就思想內涵來說,影評家卻各持己見,意見分歧。有的認為這是一部典型的女權主義影片,是女權主義的宣言書,成功地描述了女主角作為普通婦女,在男性的壓迫下,被迫走向極端。有的認為這是一部典型的反對女權主義的影片,把女主角描繪成像男性暴力者一樣危險的人物,而本來女主角應該是暴力的反對者。有些影評家從影片結尾鏡頭(兩主角在深淵前接吻)中讀解出女同性戀這一次本文。有些影評家則把本片看作是女性在男權面前逃遁的消極影片。還有的影評家認為,上述分析均屬瞎子摸象式的片面觀點。他們認為這部影片具有豐富的多義性,任何一種片面觀點都不能涵蓋影片應有的含義。在學術討論中,對同一本文作出不同的分析,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是很正常的。對這部影片的激烈爭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使我們能夠深入細致地探討一下女權主義電影的理論和實踐以及這部影片的意義,并得出自己相應的結論。
女權主義電影的理論與實踐幾乎是同步的。60年代末,歐美出現婦女解放運動的高潮,為婦女在學術、工作和家庭地位上爭取權益奠定了基礎,在學術領域里,婦女的聲音往往要透過她們的專業著作才能獲得社會的關注,因此在七八十年代,女學者的大量著作出版,其中包括女權主義理論的學術著作。女權主義電影理論與批評就是在這種與男權抗爭的條件和氣氛下出現并發展的。
自70年代初至今,女權主義電影理論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初期的社會學階段,中期的精神分析階段,近期的文化研究階段。這只是為了行文方便而作的簡單分段法。實際上,每一階段的論述都含有其它兩個階段的某些觀念。
1. 社會學階段: 這一理論興起于70年代初期。1971年開始發行四部重要的女性紀錄片《長成女性》、《珍妮的珍妮》、《三個生命》、《女性的電影》。這些紀錄片以直接電影的拍攝手法,讓女性直接對鏡頭訴說她們的感受和經歷,把女權運動的口號“個人的即是政治的”用映象表達出來。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女權主義理論著作有兩部,一為馬喬里·羅森的《爆谷女神》,一為克萊爾·約翰斯頓編輯的《關于女性電影的筆記》,前者對好萊塢數十年來制造出的各種女性典型加以生動和帶諷刺性的描述和評論,后者則是初期女權電影理論評論文集。《爆谷女神》將好萊塢塑造的女性歸納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妖女型,以默片女星塞塔·巴拉塑造的形象為代表;一種是天使型,以女星瑪麗·碧克馥塑造的形象為代表。羅森指出,上述類型與現實生活中的女性相差甚遠。羅森的研究集中于視覺形象的分析,而沒有強調故事情節中的意識形態分析,未能觸及社會的男權結構,因而是初步的。但這部著作仍具有社會學價值,是初期女權主義電影研究的代表作。
2. 精神分析階段: 1974年朱麗葉·米切爾的著作 《精神分析與女權主義》 出版,1975年勞拉·馬爾維的論文《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發表,兩者均為女權電影理論的重要著述。從此,女權電影理論研究加強了精神分析法的運用。馬爾維的論文代表著女權電影研究由第一階段進入第二階段的理論探索,很快得到學術界的重視。馬爾維固然關注好萊塢商業影片塑造出的無數不真實女性形象,但她卻把分析的重點放在電影的內部構成以及電影與觀眾的心理關系上。她認為,心理因素實際上是支撐著電影特殊魅力(特別是窺淫癖與戀物癖)的機制,昏暗的電影院是這種機制得以發揮作用的理想環境,而弗洛伊德和拉康對性心理的分析解釋了為何是女性而不是男性被利用為誘發這些心理機制的客體。龐大的好萊塢電影工業正是建立在 “男性觀看、女性被看”的基礎之上,是維護男權意識形態的文化表現。馬爾維這一對電影與男權社會意識形態關系的分析,奠定了第二階段女權電影理論的基礎。
3. 文化研究階段:80年代初期電影理論開始注意歷史的研究,力圖處理文化系統內各種復雜的因素。這種文化研究模式源于英國伯明翰大學一批研究電視和大眾文化學者的著作。與此相適應,女權電影理論研究也進入了第三個階段——文化研究階段。這一階段的代表人物為特里薩·德·勞里蒂斯。她對弗洛伊德、拉康等男性大師的精神分析學說提出質疑,認為這些學說盡管有一些可以利用的論點,但畢竟是男性話語,本質上是維護男權意識形態的。因此,這些女權電影理論家開始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來探求女性意識,從單純的電影理論研究擴展到對復雜的社會、政治、歷史、文化等領域的探討與研究。她們認為,西方社會是以男權為中心來運轉的,女性始終處于被動、“被看”、低人一等的位置。男權社會使用各種手段,操縱著包括電影、電視在內的大眾傳播媒介,制造出種種有關男女不平等的觀念。因此,她們聲明,僅僅局限于揭露與批判電影中的性別歧視是遠遠不夠的。
芝加哥大學的《征兆》季刊發表了杰出的女法律家凱瑟琳·麥金農的一篇著名講話。在講話中,她首次提出了“性騷擾”這一概念。她說:“性在女權論中的地位如同勞動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這正是人們擁有的最寶貴的兩種東西。但是,這也是人們最經常侵犯的兩種東西……”“性騷擾”概念的提出徹底改變了美國法律對待婦女的態度。現在,這個概念已經成為婦女反對大男子主義的有力武器。
麥金農在70年代提出的這一概念到1986年被美國高等法院接受并認可,到1991年11月布什提名的最高法院院長候選人拉拉倫斯·托馬斯法官被控進行性騷擾,并借助電視臺實況轉播參議院的聽證會,使“性騷擾”很快成為一種家喻戶曉的罪行。
從70年代初期到現在,西方女權主義電影理論研究已有20多年的歷史,已發展成電影理論范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并成為西方大學電影理論研究的主要領域之一,在西方學術界占有一定的地位。與此同時,女權主義電影實踐也不斷取得進展,如《從九點到五點》和本片就是其中較重要的兩部。
從上述對女權主義電影理論發展的簡短分析可以看出:女權主義的核心在于反對男權意識形態和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機制,而性騷擾和性暴力則是這一機制的重要外在表現之一。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就主題思想和總體結構來看,本片顯然是一部女權主義影片,而且是一部帶有西部片色彩的女權主義道路片。
本片詳盡地描述了由于性暴力和性騷擾所引發的一連串報復行為。西爾瑪險遭強奸,路易絲曾是強奸的受害者,新仇舊恨促使路易絲站在維護女性尊嚴的立場上向視婦女為玩物的大男子主義者哈倫開槍,結束了他的生命。在旅途中,一個好色的油罐車司機多次對她們進行性騷擾,侮辱她們的人格,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她們拔槍擊燃油罐車,司機眼看油罐車被燒毀,破口大罵,卻又無可奈何。西爾瑪好心讓一年輕牛仔搭車,并跟他上床,沒想到上當受騙,被洗劫一空,弄得身無分文。她被迫去搶劫商店,以求生存,同時借此發泄內心的憤懣。所有這些過激的反應,犯罪的行為,在特定的條件下,又有一定的合理性,往往博得觀眾,特別是女性觀眾的同情,而這正是女權主義影片所要取得的社會效果。因此,在女權主義影片中,暴力是在特定場合不得不使用的一種手段,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自衛行動。
好萊塢影片絕大多數均以男性為中心,女性往往被擠到邊緣地位,處于被動狀態。但是這部影片卻反其道而行之,女性始終處于敘事的中心地位,男性卻被擠到邊緣,處于被動狀態。結尾,兩位女主角微笑著開車駛入大峽谷,對男權社會作最后的抗爭,是主動的,而留在懸崖上的警察,男權社會的維護者,眼看著她們掉進深谷卻無可奈何,是被動的。
這部影片像多數影片一樣,在劇作處理上采用時空順序式結構,沒有閃回,也沒有閃前,沒有畫外音,也沒有旁白。槍殺哈倫是西爾瑪與路易絲生活的轉折點:突然間,她們從愉快的旅游伙伴變成遭警察追捕的逃犯。她們駕車逃向西部的曠野,不是逃往避難所,而是把所有避難所拋在車后,逃往深淵——一個自由自在的空間。影片從頭到尾通過平行蒙太奇敘事,一方是駕車逃跑的“罪犯”,一方是緊追不舍的警察,最后在大峽谷會面,導致悲壯的結局。
影片始終把鏡頭對準西爾瑪與路易絲,而給男性角色的鏡頭不多。兩位女主角一直呆在一起,只有三次例外:一次在影片開始時,兩人分別在自己家里準備行裝,鏡頭在兩者間來回切換;一次在俄克拉何馬城的汽車旅館里,路易絲與男友吉米在一間客房里爭吵,西爾瑪與牛仔J·D·在另一間客房里調情,鏡頭在兩客房之間來回切換;一次在西爾瑪單獨進商店搶劫而路易絲坐在汽車里等候,這時鏡頭始終對準等候著的路易絲,而西爾瑪搶劫商店的實況卻是在警察與西爾瑪丈夫達里爾一起觀看搶劫現場的錄像帶時觀眾才看到的。除了這三次短暫的分離以外,兩人再也沒有分開過。很顯然,導演這樣安排是符合道路片要求的,同時想告訴觀眾,兩人的命運已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患難相依,生死與共,永遠不可能分離。
這部影片對時間的處理具有非確定性。從旅行開始到槍殺哈倫到底經歷了多長時間?兩位女主角逃跑又經歷了多長時間?兩個場景之間的時間到底有多長?影片均未明確交待。本來影片中日夜的轉換應是確定時間的最佳標志,但在這部影片中,兩人駕車不分晝夜逃跑,時間似乎在不斷延長。其實,時間在這里并不重要,重要在于逃跑本身及逃向何方。
兩人逃走的方向曾數度改變,也具有非確定性。槍殺哈倫后,兩人匆忙逃走,只想趕快離開犯罪現場,離開州界,至于逃向何方,并不明確;到俄克拉何馬城是為了取錢,取錢后原想逃往墨西哥,后來J·D·出賣了她們,把她們的企圖告訴了警方,她們被迫向西,然后又向北逃亡,最后來到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羅拉多河的大峽谷,結束了她們平凡而又多難的一生。
《西爾瑪與路易絲》是美國1991年夏季10大賣座影片之一。米高梅和百代娛樂公司采取了一個不尋常的步驟,在本片發行的第16周再增加99個影院,擴大影片的發行范圍。到1991年9月27日又在另外300個點(主要在大學里)上映。本片吸引的主要對象是25—40歲的婦女觀眾。這個年齡段的婦女是婦女解放運動的主要支持者。一家婦女書店的女老板很喜歡這部影片,她說:“一位女顧客告訴我,她們都認識這些男人,每個女人都認識西爾瑪的丈夫,其中有些人還嫁給了他們那種類型的男人。”
上一篇:《西哈諾·德·貝熱拉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西部往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