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巴瑞夫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19 黑白片 (無聲) 109分鐘
德國柏林烏發—帕古電影公司攝制
導演:恩斯特·劉別謙 編劇: 漢斯·克萊里 弗雷德·奧爾冰攝影:泰奧多·施帕庫爾 主要演員:波拉·尼格麗(飾讓娜·伏貝里埃,后來的杜巴瑞夫人) 愛米爾·強寧斯(飾路易十五) 萊因霍爾德·舒恩策爾(飾施瓦茲約大臣) 哈里·黎特克(飾阿芒德·德·伏阿) 馬格努斯·施梯夫特(飾西班牙公使堂·迪埃戈)愛德華·馮·溫特施泰因(飾讓·杜巴瑞伯爵) 卡爾·普拉滕(飾紀堯姆·杜巴瑞) 卡爾·畢恩斯費爾德(飾侍從官雷伯爾) 維利·凱澤-黑爾 (飾侍衛上校) 亞力山大·艾克特 (飾鞋匠巴葉)
【劇情簡介】
影片故事發生在18世紀末,法國首都巴黎。
讓娜·伏貝里埃是巴黎一家時裝店的女徒工,她年輕貌美,生性活潑,常常引起男人們的青睞與追求。一天,讓娜為一位顯要的女客戶去送一頂定制的帽子,路上不期碰上正欲看望她的男友——大學生阿芒德。讓娜因為有公務在身,不敢耽擱,便向阿芒德許愿說,星期天一定與他一同外出好好玩上一天。與阿芒德分手后,讓娜又遇上了國王出行的隊伍。讓娜好奇地駐足觀看起國王威風凜凜行進的隊伍,一不小心,捧在手上的帽盒碰落在地。恰巧此時,風流倜儻的西班牙公使堂·迪埃戈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從她身前走過,一下子將那頂珍貴的帽子踏了個稀巴爛。帶著讓娜一起送帽的經理拉比爾夫人見狀,氣得火冒三丈,揚手便打了讓娜兩個耳光。堂·迪埃戈看見面前的小美人當眾受辱,頓生愛憐之意,他把責任攬到自己的頭上,答應如數賠償損失并乘勢邀請讓娜周日去他的官邸作客,為她壓驚。讓娜含羞,然而痛快地答應了公使熱情的邀約。
為了應付阿芒德,讓娜不得不對他撒謊說,周日須去公使夫人家里,請她試穿一件新衣,因而不能再與他踐約。不明底細的阿芒德雖然因讓娜的變卦而心情惆悵,但為熱戀所驅使,他仍執意要陪同讓娜前往,在公使官邸門前等她。
堂·迪埃戈擺下豐盛的午宴,滿面春風地款待讓娜,并乘酒酣耳熱之際,放肆地與讓娜調起情來,讓娜則半推半就,順水推舟……沒想到,正當此時,一位名叫杜巴瑞的伯爵突然來到公使官邸造訪,攪擾了他們的好事。讓娜見有人來,連忙躲藏在一面屏風后面,并從那里頻頻地給堂·迪埃戈送去她的飛吻。然而這一切均被杜巴瑞伯爵透過一面大鏡子看個明白。杜巴瑞伯爵意外地窺視到讓娜的美貌,也不禁心旌搖蕩,神魂顛倒起來。在公使官邸門前一心一意等候讓娜的阿芒德,見女友久等不出,又得知堂·迪埃戈原來是個還未結婚的花花公子,便氣急敗壞地回了家。
兩天過后,讓娜給阿芒德寫來一封口氣委婉的致歉信,并邀請他一起去參加一個盛大的歌劇舞會。在舞會上,阿芒德與堂·迪埃戈兩個情敵發生了爭吵,爾后兩人又進行決斗,結果,阿芒德將堂·迪埃戈一劍刺死,他也被投進了監獄。
在決斗現場一直“觀虎斗”的杜巴瑞伯爵,這時乘隙而出,對六神無主的讓娜表現出無微不至的關懷。隨后把她接至家中,他不僅成為讓娜的保護人,而且最終取代了阿芒德與堂·迪埃戈,成了她的新情夫。
一天,杜巴瑞伯爵派遣讓娜持一封他的手書,去找財政大臣,想借助她的美貌請求貸給一筆款項。不意這一請求遭到嚴詞拒絕,讓娜也受到極為冷淡的對待。就在她失望地坐在王宮花園里的長椅上小憩之際,恰巧被此時正在花園里散步的路易十五國王看見,國王在皇家禁地突然看到一位美貌絕倫的平民女子,大喜過望。正當他想與讓娜攀談之際,那個一心想使妹妹攀嫁國王的財政大臣看到這一場面,馬上意識到它對自己的謀劃可能構成的危險,便立即毫不客氣地將讓娜趕出了花園。此舉頗令國王不快,他自忖:“來了一個漂亮的姑娘,就馬上粗暴地趕走,這樣如何能使我得到人民的愛戴……”于是,國王下令,不惜一切代價,要追尋到美女的下落。幾天之后,侍從官雷伯爾果然不負重望,找到了讓娜,把她帶到宮中,受到國王的“私下召見”。國王路易十五面對失而復得的美人,再也舍不得讓她離去,便把她留在身邊,作了他的情婦。從此,國王不理朝政,終日與讓娜在豪華的宮中飲酒作樂,沉湎于酒色之中。
作為補償,杜巴瑞伯爵得到了一筆貸款,算是了結。而財政大臣與其身為女侯爵的妹妹眼見其圖謀破產,便心生一計:讓人將一些由他們編造的謾罵讓娜的打油詩在民眾中傳播。這些打油詩很快便不脛而走,迅即傳遍了整個巴黎。為了保護其寵愛的情婦免受進一步的侮辱,國王決意使讓娜正式在宮廷中“登臺亮相”——娶她為妻。但是讓娜出身低微,成了此事的障礙。這時,杜巴瑞伯爵因酗酒而破落的哥哥聲稱,只要給他一大筆錢,他愿意通過與讓娜假結婚的方式,使她得到貴族的頭銜。“婚禮”過后,讓娜當真成為杜巴瑞夫人然而在她“登臺亮相”的儀式上,卻出現了意外事件。被財政大臣與女侯爵煽動起來的民眾高呼著“打倒杜巴瑞夫人!”的口號涌向了王宮?;始倚l隊奉命開槍鎮壓,結果民眾死傷多人。
關在獄中的阿芒德本來已判死刑,由于讓娜向國王提出赦免的請求,才使他免于 一死。阿芒德為感激國王的盛恩,成為皇家衛隊的一名軍官。在讓娜“亮相”的儀式上,阿芒德方才知曉,鬧事的人們原來是沖著他昔日的女友而來的,而他的赦免與提升也全都應感謝現今已成為杜巴瑞夫人的讓娜的幫助。阿芒德請讓娜在他與國王之間再進行一次選擇,讓娜雖然對阿芒德舊情難卻,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國王。對此,阿芒德極為失望而不滿,他憤恨地表示:“我不能為奪走我心上人的國王服務!”于是,他憤然離開凡爾賽宮,返回巴黎,成了 一名革命者。
此時巴黎平民百姓正處于饑寒交迫之中。阿芒德的朋友—— 鞋匠巴葉一家景況更是悲慘,其妻重病臥床不起,孩子們嗷嗷待哺。面對此景,阿芒德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發誓說:“我一定要給你們弄面包來,哪怕是去偷,去搶!”于是,他帶領一批人搶劫了一家面包店,并因此而再度被捕。然而出乎他的意外,他旋即又被釋放,原來這次是財政大臣暗中出力,意在借助阿芒德而達到剪除杜巴瑞夫人勢力的目的。
在一個光線昏暗的小酒館里,人們神情激動地策劃著請愿的事宜。阿芒德跳上桌子,慷慨激昂地演講著:“我要讓國王睜開眼睛看一看,他寵愛的是什么人……打倒杜巴瑞夫人!”第二天清晨,請愿團在巴葉家中集會,然后向王宮進發。
這天,國王正與他的侍從們在花園里做著“捉迷藏”的游戲。請愿團來到王宮,等待召見。財政大臣對他們說,國王此時有要事纏身,不能召見他們。然而請愿團的人透過落地大玻璃窗看到,國王此時正蒙著雙眼在一片灌木叢中笨拙地捕捉著。請愿團的人們見此,真是氣急敗壞而又無可奈何。
突然,人們看見,國王手握胸部,痛苦地倒在地上。侍從見狀,大驚失色,趕快將猝死的國王抬進房間。面對這一幕,鞋匠巴葉說: “你們看,這就是報應!”杜巴瑞夫人聽見這句話,讓人將巴葉投入巴士底監獄。
革命領導人巴葉被捕后,群情激憤,揭竿而起。他們在阿芒德的領導下,構筑街壘,攻入巴士底,將巴葉營救出獄。爾后他們又沖進王宮,抓到杜巴瑞夫人,將她送上革命法庭受審。在民眾一致要求下,杜巴瑞夫人被判處死刑。
臨刑前,杜巴瑞夫人請求阿芒德看在舊日的情份上救她一命,阿芒德暗中答應了她的請求。然而當他喬裝成一個教士潛入牢房,準備放她一條生路時,不幸被人發現,起義的人們痛恨阿芒德的叛徒行徑,開槍打死了他。
杜巴瑞夫人最后被帶至刑場,推上斷頭臺,四周圍滿了群情激奮的人們。隨著一聲令下,斷頭斧從頂端飛速落下,杜巴瑞夫人首身分離,倒在血泊之中。
【鑒賞】
《杜巴瑞夫人》是德國著名無聲電影導演恩斯特·劉別謙于1919年拍成的一部歷史片。
恩斯特·劉別謙于1892年1月29日出生在柏林一個猶太人家庭。他從小就懷有當演員的愿望,但直到1911年8月,他才如愿進入由著名戲劇大師馬克斯·萊因哈特領導的德意志劇院劇團,成為該團一個飾演普通角色或B角的演員。
1913年是德國電影藝術初創的一年,也是劉別謙步入電影的一年。這年,隨著不少話劇演員,特別是萊因哈特劇團的主要演員參加電影的拍攝,劉別謙也在德意志電影公司拍攝的一部名為《理想的妻子》的影片里飾演了角色,隨后又在由聯合電影公司拍的一部三幕鬧劇片《公司結婚》中第一次扮演了主角。從1914至1918年上半年,劉別謙共拍了包括《捉迷藏》(1915)、《平庫斯鞋店》(1916)、《女裝之王》(1917)等近30部影片。這些影片大都是獨幕至三幕的平民喜劇,劉別謙不僅擔任這些影片的導演,有時還出任編劇,或扮演主角。這些影片為劉別謙后來的藝術成就奠定了基礎。
1917年12月18日“烏發”公司成立后,隨著聯合公司并入其內,劉別謙也成為“烏發”公司的導演。
自1918年下半年,劉別謙開始轉向拍攝大型影片。在戰后政治、經濟動蕩紛亂的環境中,他導演的兩部影片——《木乃伊瑪的眼睛》(1918)與《卡門》(1918),成為他電影藝術第二階段的兩部開端性作品。1919年,年僅27歲的劉別謙又先后拍出了《牡蠣公主》、《陶醉》、《杜巴瑞夫人》、《木偶》等喜劇、室內劇與古裝影片?!赌迪牴鳌肥且徊可婕皻W美文化聯系的諷喻性、童話式的喜劇影片,劉別謙稱這部影片是他的“第一部風格鮮明的喜劇”,亦是他“由喜劇走向諷刺的第一步”。德國《電影信使》雜志亦曾載文對該片作了熱情的評價:“從整體上看,這部喜劇片稱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在此之前還沒有一部德國的喜劇影片能夠像這部影片這樣展現出如此高雅的格調。”對于劉別謙為德國電影創設了喜劇影片這一功績,德國著名電影評論家西格弗利特·克拉考爾曾經指出:“如果沒有劉別謙,那時德國的喜劇電影則幾乎是不值一提的?!?br>
《杜巴瑞夫人》是劉別謙的第一部大型歷史影片,也是當時耗資最高的一部德國電影。影片從結構上分為六幕,外加一個尾聲。它以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為背景,講述了美女讓娜命運的大起大落——從一個平民女子而一躍成為國王路易十五的情婦,遭到人民的痛恨,最后被革命法庭判處絞刑的故事。影片女主角杜巴瑞夫人由紅極一時的波蘭籍演員波拉·尼格麗扮演,路易十五由愛米爾·強寧斯扮演,讓娜的男友阿芒德由另一名德國著名男演員哈里·黎特克扮演,他們不僅在這部影片中都有十分出色的表演,而且因此成為德國最早在國際上聞名的演員。這部影片裝飾豪華,場面宏大,與當時享譽世界的意大利歷史影片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外,劉別謙還把他在萊因哈特那里學到的導演群眾場面的經驗運用到電影中,在最后一場尾聲中,他通過采用不同的機位、角度,與遠近鏡頭的剪輯,將從四面八方涌向行刑廣場,群情激奮的革命民眾的行進場面拍得十分富于運動感、節奏感、和諧、準確,這在當時的拍攝技術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因此劉別謙獲得了“電影的萊因哈特”的稱譽?!抖虐腿鸱蛉恕酚?919年9月18日在柏林新落成的“烏發電影宮”首映,盛況空前,創下高額的票房記錄。
劉別謙的歷史影片不僅在國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受到國外片商的注意和歡迎,先后在維也納、蘇黎士、羅馬、巴黎、倫敦等地上映,后來美國也買了他許多影片的放映權。《杜巴瑞夫人》是德國一戰后出口到美國的第一部影片。鑒于當時美國對德國尚存反感情緒,因此美國片商不僅把片名作了更改,而且還有意隱匿影片的出品國名,以及導演劉別謙與男主角扮演者強寧斯等的名字(波拉·尼格麗因為是波蘭人,而被另眼看待)。1920年12月12日,該片以《受難記》(Passion)的新名在紐約上映,受到熱烈的歡迎和高度評價。美國新聞界十分推崇劉別謙拍攝大場面的才能,稱譽他是“歐洲的格里菲斯”。此后,劉別謙的其它幾部影片——《安娜·包呂茵》、《卡門》、《祖姆倫》等,亦在冠以新的片名之后陸續在美國上映,從而為德國電影打開了通往外國市場的大門。
劉別謙曾這樣評價他的上述影片:“在我的歷史影片與古裝片中,我認為,《卡門》、《杜巴瑞夫人》與《安娜·包呂茵》是最重要的影片,在我看來,這幾部影片的意義在于,它們都與當時備受歡迎的意大利學派的大型影片截然不同。那些意大利影片都帶有一些大型歌劇的味道,而我卻與之相反,試圖將我的影片脫去這種歌劇的味道,把我的歷史人物人性化。對我來說,這些人物微妙的內心活動是與群眾的運動同樣重要的,于是我試圖將這兩者溶合在一起?!币虼?,劉別謙又被稱作是一個“從人性的角度表現歷史的導演”。不過,從嚴格的意義上說,劉別謙的歷史片所展現的遠非真正的歷史,他所追求的也不是歷史的真實,他所表現的只是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下(如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英國改良運動等)發生在王宮宮幃里的個人軼事秘史,是一種“透過王宮閨房鑰匙孔而看到的歷史”,是一種首先通過服裝與布景,而不是真實的歷史內容而加以展現的歷史。這樣,影片《杜巴瑞夫人》把法國大革命描寫成了路易十五王宮里個人嫉妒的一種結果,而《安娜·包呂茵》則成了一部具有濃厚色情色彩的表現英國歷史的影片。對此,德國著名的電影評論家洛特·艾斯納曾寫道:“對于劉別謙來說,歷史只是身著以前時代的服裝所拍的影片,而不是其它。絲綢、天鵝絨、純粹的刺繡,這些精美的織物始終使這位出身于服裝行業的伙計的那雙行家的眼睛賞心悅目。此外,這位天生的觀賞家(好萊塢在這方面并沒有教給他什么)在古裝影片里感受到了一種把某個多情善感的愛情故事與人民群眾轟動一時的造反,或與某些可供利用的歷史事件加以混合的巨大可能性。”對劉別謙影片的歷史性,克拉考爾也曾寫道:“這些影片的歷史性是毫無意義的,它們所聲稱的歷史,其實不過是盲目、瘋狂的欲望的競技場,是可惡之極的陰謀活動,它們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破除我們對自由與幸福所寄予的希望。”對于《杜巴瑞夫人》中的革命場面,克拉考爾還從社會與政治的角度做了如下的評論:“他不是去揭示革命事件的經濟與思想的原因,而是把它們表現為心理沖突的結果,一個受到欺騙的情人出于報復心理,而鼓動民眾去進攻巴士底獄;同樣地,杜巴瑞夫人的被處死也是個人復仇動機之使然,而很少揭示其政治上的原因;此外,這部影片不是從蘊藏在革命內部的激情出發,而是把革命局限在個人激情的發展上。如果不是這樣,那么那對戀人的死就不大可能掩蓋住人民勝利崛起的光輝?!?br>
綜觀劉別謙的影片——無論是他的喜劇片,還是歷史片,它們的嘲諷與鞭撻都是對著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歷史上的獨裁者、荒淫無恥的國王、大富翁或神職人員的,而對社會的小人物、被壓迫者則寄予著同情,劉別謙影片這一思想傾向后來還貫穿到他赴美以后的電影創作中。然而由于思想的局限,劉別謙未能在他的影片里對獨裁統治與暴力制度作出進一步揭露,指出其產生的根源,而他影片中的被壓迫者基本上也是一些聽天由命,或滿足于統治者某種改變舉措的人物,他們最終以一種無可奈何的態度接受了擺在他們面前的社會事實。
1922年12月2日,30歲的劉別謙應美國著名影星、制片人瑪麗·碧克馥之邀,前往好萊塢拍攝一部歷史片。劉別謙這次赴美,成了他與德國最終的別離。同時,開始了它藝術生涯的第三階段——美國階段。在美國,劉別謙曾先后為華納兄弟公司、派拉蒙、米高梅、20世紀??怂沟却箅娪肮九牧?0部無聲片與16部有聲影片,其中包括 《蘿茜塔》 (1923)、《婚姻圈》 (1924)、《禁入的天堂》 (1924)、《蒙的卡洛》 (1930)、《風流寡婦》 (1934)、《渴望》(1936)、《尼諾奇卡》(1939)、《是或不是》(1942)、等名片。劉別謙以他的喜劇片——社會喜劇、諷刺喜劇、輕松喜劇,以及情節劇、音樂歌舞片、小歌劇片等,為豐富和發展好萊塢的電影風格樣式,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并以他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喜劇風格躋身于好萊塢最有聲望的導演行列,1926年,年僅34歲的劉別謙當選為與格里菲斯、卓別林、維多、斯特勞亨等并駕齊驅的十大名導演之一,并成為在此后的四年中唯一的一個連續保持名次的導演。1947年3月13日,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向劉別謙頒發了 “奧斯卡特別獎”,以表彰他 “對電影藝術所做出的杰出貢獻”。
1947年11月30日,劉別謙逝世于好萊塢,終年55歲。
上一篇:《李爾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松贊干布》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