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和母親》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4 黑白片 90分鐘
蘇聯高爾基少年兒童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謝爾蓋·格拉西莫夫 編?。簛啔v山大·沃洛金 攝影:
弗拉吉米爾·拉波波爾特 主要演員: 英諾肯吉·斯莫克圖諾夫斯基(飾瓦吉姆·安東諾維奇) 塔瑪拉·馬卡洛娃(飾葉列娜·阿列克謝耶夫娜) 柳鮑芙·波列赫娜 (飾奧爾加·瓦西里耶娃)
【劇情簡介】
冬天的莫斯科大街上,空空蕩蕩、寒氣襲人,奧爾加一手提著小提箱,一手拿著盒蛋糕辯認門牌號。最后她按響了門鈴。姑娘被女主人讓進屋。她是從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來莫斯科尋找親生母親的。奧爾加生下不久,母親便把她送到保育院。待她長大成人拿到身份證后,保育院才把她母親寄給保育院的唯一一封信交給了她。信的落款是葉·阿·瓦西里耶娃,姑娘就是按這封信的地址來莫斯科找生母的。
然而,這家的女主人不是葉列娜·阿列克山德羅夫娜,而是葉列娜·阿列克謝耶夫娜。姑娘知道其中有誤,留下禮品,告辭離開。葉列娜的丈夫瓦吉姆·安東諾維奇得知此事后,建議妻子務必將事情原委搞清,以免被人欺騙或敲詐。葉列娜相信女孩不會做出那種事,但還是同意了丈夫的意見,把事情搞清為好。
葉列娜趕到喀山火車站找到奧爾加。回家的路上,兩人邊走邊談。葉列娜是搞芭蕾舞的,現領導一業余芭蕾舞小組。兩個女兒在她的小組跳舞,但在某種程度上,她們辜負了母親的希望。奧爾加就讀于職工學校,課余時間還干一份工作,以增加收入。她這次到莫斯科尋母別無所求,只是想看看她,也許她已經老了,需人照顧。從奧爾加的談話中,我們得知,她是一個各方面表現不錯的姑娘,學習努力,工作積極,她既任團小組長,又做工會工作,因為嗓音好,還經常主持節目,致歡迎詞,播送新聞……言談之中,奧爾加順便提到,她母親送她去保育院時,也曾自己要求到保育院工作。這使葉列娜突然想起了一件早以忘卻的往事。
很久以前,瓦吉姆生病時,一個名叫廖利亞的護士來家給他打過針。不久,一張罰款單寄到了葉列娜的家,原來是廖利亞在單位干了不光彩的事,怕被解雇,便把葉列娜地址給了警察局。后來,廖利亞還是因故被解雇了。葉列娜想,這樣的女人既能這樣干一次,為何不能干第二次呢?但是,這種猜測對奧爾加來說,卻無論如何也意想不到。奧爾加起身告辭,葉列娜留她在莫斯科玩幾天,順便看看她們的舞蹈小組。
奧爾加來到俱樂部排練廳觀看舞蹈小組的排練。只見葉列娜不時地抬抬這個的腿,壓壓那個的臂,認真進行指導,她羨慕之至。待她從俱樂部出來的時候,看見葉列娜的女兒阿尼亞、加麗雅和舞蹈小組的唯一男孩美男子列佐在街心花園的長凳上聊天。奧爾加遠遠地打著招呼向她們走來。他們不好擺脫她,因礙于母親的面子。于是列佐想出一個點子,出出奧爾加的洋相。當他用德語諷刺奧爾加時,沒想到奧爾加竟用法語狠狠地回敬了他。
三人去看電影,奧爾加獨自回到葉列娜家。她聽說瓦吉姆頭疼,便不顧主
人同意與否,不由分說地闖進瓦吉姆的房間為他做按摩。主人接到一個電話,昔日的同窗好友,如今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彼得在從塔什干回列寧格勒途中,趁在莫斯科換乘飛機之空即將來看老同學。
葉列娜準備迎接客人。奧爾加在廚房幫她摘菜、洗盤。談及客人時,葉列娜說道,瓦吉姆·安東諾維奇也是很有才華的人。他曾是研究生,人們對他寄于厚望。但在他們婚后,尤其是孩子們相繼出生之后,因為她在劇院工作,一切家務都堆在了瓦吉姆身上,致使他放棄了學位論文……后來,所有希望都落了空。葉列娜總覺得是自己影響了瓦吉姆,心里常感內疚。
奧爾加安慰女主人不要妄自菲薄,對丈夫過于遷就,并說到自己的生活態度;不喜歡同單個的人交往,也不喜歡在背后說三道四,那樣會影響團結。她已看出,她和女主人的兩個女兒之間沒有共同語言……忙碌說話間,門鈴聲響,瓦吉姆急忙把客人迎進屋。原來,這位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是一位平易近人,熱情隨和的好客之人。
客人帶來東方的禮物,全是該進廚房的土特產,于是葉列娜又忙活起來。就在一家人準備飯菜之時,瓦吉姆和彼得展開了一場朋友間的推心置腹的談話。瓦吉姆說道:我已經不知道,應該怎樣生活,干什么?為了什么?只要一聽說有誰知道這些,就趕緊跑去向其請教:為什么你能一切正常,你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赡埽饔性?。然而,對我卻什么都不管用……彼得認為:人
不該因在生活中不得意而滿腹牢騷。瓦吉姆又道:看來一切都應順應時宜,而他從來就不會在適當的時候微笑一下,鼓一下掌,或者漫不經心地說出那么一句恭維的話。瓦吉姆越說情緒越低落,說自己已是自暴自棄。彼得設法安慰他,倆人一起唱起青年時期曾唱過的一首歌。當葉列娜安排就緒,請客人入座時,彼得卻起身告辭了,他怕誤飛機,顧不上吃飯了。
彼得走后,一家人的歡樂情緒一下子全沒了,整桌的飯菜擺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有人提議;請人來做客。葉列娜欣然同意。被邀而來的舞蹈小組的姑娘們同葉列娜一家人圍坐在桌旁。瓦吉姆的情緒也恢復正常。他高高興興地和姑娘們一一問好,打招呼,請她們不必客氣。
飯后,大家開始跳舞。瓦吉姆極其興奮。當他邀請奧爾加共舞時,向奧爾加談到:他已明白,人生的不幸在于角逐,他想退出這種角逐,做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不料,在奧爾加說了一句“葉列娜·阿列克謝耶夫娜說,你是完全受自己情緒支配的人”之后,瓦吉姆又犯起毛病,他非要奧爾加講出,妻子還說了他什么,如果奧爾加不說,他就去找葉列娜對證。奧爾加無奈,只好如實相告,并加上自己的觀點:一個人沒有做出很大成績,這不該成為痛苦的原因,因為人本來就不一樣,有的聰明些,順利些,有的就差些。沒想到這些話進一步激起瓦吉姆的煩惱,他拿起外衣,不顧自己還在感冒咳嗽,朝著寒冷的室外奔去。葉列娜得知丈夫出門,急忙拿上外衣和頭巾去找他。
屋里,列佐和奧爾加話不投機,一甩門走了出去,阿尼亞和加麗雅隨后也悄悄出了門,其余姑娘們仿佛是用一種莫明其妙的方式商量好的,也一一告辭離去。剛才還熱熱鬧鬧的屋子現在只剩下奧爾加一人,她默默不響地收拾桌子,整理房間。葉列娜回來,發現客人全走了時,不由自主地說了奧爾加一句“你可真有能耐”。奧爾加知道自己該走了,告訴女主人,她第二天就回家。離開莫斯科時,葉列娜親自送奧爾加去機場。
奧爾加回到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在保育院里,向大家講述她的莫斯科之行。說自己的“親生”母親既漂亮又有修養。她心地善良,待人和善。母親的丈夫是一個世界聞名的大學者,他知識淵博又平易近人。他們有兩個小姑娘,既聰明又漂亮。但對著職校的女友,奧爾加卻承認自己撒了謊,她看到保育院的人們期待的正是美好的結果,所以就順口說了下去。不過,她認為,葉列娜的確是個不尋常的女人,她總是樂于幫助不幸的人。同時又說道:難道只能愛自己的親人嗎?
奧爾加開始了正常的學習、工作。一天,她收到一封寄自莫斯科的信,這是葉列娜寫來的。信上說,瓦吉姆已幫助奧爾加打聽到一些情況,葉列娜·阿列克山德羅夫娜現住在加里寧州托羅彼茨城,在市醫院當衛生員,據各方判斷,這人就是奧爾加的親生母親。
月臺上,奧爾加站在車廂前正在上車的人群之中,她一手提著小提箱,一手拿著一大盒蛋糕……
【鑒賞】
本片是蘇聯著名導演格拉西莫夫藝術求索道路上的一部轉折性影片,突
出了他對現代人性格進行的復雜的藝術分析。與前幾部影片(如《記者》、《湖畔》、《要熱愛人》等)有著明顯不同,它是藝術家對生活進行哲學理解的深刻體現。在格拉西莫夫的前幾部影片中,作者主要表現重大的事件,通過這些事件展示現代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質。如《記者》是通過東、西方社會文化的對比揭示青年記者的社會生活立場;《湖畔》是圍繞貝加爾湖畔建造大型造紙廠的矛盾沖突揭示主人公對國家經濟利益和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要熱愛人》則是通過在極地地區建筑什么樣的居民住宅區問題展示主人公對人的熱愛。廣闊的地理環境及社會背景構成這些影片故事發展的主要空間,而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格拉西莫夫則注重于提取、凝練的方式。因此,前幾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按“標準”模式塑造出來的。他們是典型的“標準化”人物,是地道的正面人物形象,具有作者對現代人的理想化概念。他們作為自己一代人的代表,積聚了這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全部優秀、理想的品質。他們是經過作者精心構思出現在銀幕上的,是觀眾應該模仿的對象,但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現實,是不太切合實際的人物形象。
在本片中,作者對現代人性格的藝術分析采用了辯證手法。首先,劇中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日常生活的方式塑造。他們來自生活,普通平凡,但卻反映著生活中的現實矛盾,體現著人物性格及命運的形成。其次,影片沒有表現宏偉的事件,人物性格是在一家人幾天的日常生活中展示,而且劇情發展的空間也不大,是在莫斯科的一家住宅里,即葉列娜的家。然而,空間的局限卻使作者得以更深入地分析當代生活中的矛盾問題,展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
保育院長大,現在職校學習的姑娘奧爾加從斯維爾德羅夫斯克來首都莫斯科尋找兒時失去的母親。然而,葉列娜·阿列克謝耶夫娜不是奧爾加的親生母親,誤會消除之后,姑娘沒有馬上離開,被留下做客,于是作為一個旁觀者闖入了這家人的生活。短暫的相互接觸,一家人在多年共同生活中建立的相互關系及倫理準則使保育院長大的姑娘覺得陌生奇怪,她以少有的直率參與談論各人的生活態度,僅在兩天之內觸痛了家中可能存在的她本人不知道的心靈創傷及許多問題,使所有人不僅與她對立,也使他們之間產生隔膜。
作者正是在這個看似平常,然而卻具有一定戲劇矛盾的環境中展示了各人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不同性格。
奧爾加心懷坦誠,性格開朗,工作積極,學習努力,善于吃苦,還富有同情心。她有著極強的生活能力,也有一付樂于助人的好心腸。這一點從她小時被母親拋棄,長大后主動尋找母親,不為別的,只為萬一母親年邁需要人照顧即可看出。尤其是最后一場戲,當奧爾加從信中得知,其親生母親嗜酒成癖,在小城托羅彼茨的一家醫院做衛生員時,沒有嫌棄她,而是拿著禮物準備前去看望更說明了這一點。奧爾加身上具有“國家教育”的全部優點,但卻缺乏一種修養,即對生活的謙讓。缺乏一種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為相互間理解應作出的讓步。在奧爾加對世界的看法中,高昂的激情和綱領主義占著絕對優勢。這是她行為動作的出發點。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提及的“國家教育”是作者本人強調的。格拉西莫夫在談及影片的構思時說道:影片的故事基礎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國家教育問題,即按照良心和義務教育的問題……但是,可以看出,作者在對影片中許多情節沖突的處理上不利于他在談話中所肯定的“國家教育”。奧爾加的個性,她直率的性格沒有得到人們的贊同,相反,部分觀眾對她的不知輕重、不善于理解別人頗為反感。不過,奧爾加的形象在許多方面表達了時代的變化,表達了導演本人觀點的變化以及他對銀幕上的人的態度的變化。它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作者在藝術思想方面的變化,他在脫離過去幾十年形成的模式。
葉列娜·阿列克謝耶夫娜是作者肯定的人物,也是觀眾予以認同的人物。評論談到: 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得到充分體現和理解。葉列娜曾是芭蕾舞演員,她酷愛自己的事業,把全部精力投入事業。對事業的忠誠和愿望,她以兩個著名芭蕾舞演員的名字為兩個女兒命名,希望她們能成為出色的演員,繼承母親的事業。但她的生活也并不盡人意:丈夫曾是很有才華的研究生,本應取得成就,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如今成了一個神經兮兮的病患者。女兒一個個聰明伶俐,長得如花一般,然性格懦弱,學習上缺乏進取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辜負了母親的愿望。葉列娜的被認同就在于她沒有嫌棄自己的親人,而是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安慰、鼓勵、關心每一個人,使他們盡量感到家庭的溫馨、舒坦。如果把塔瑪拉40年前在《共青城》中扮演的女主人公娜塔莎和如今的葉列娜進行比較,不難看出作者在創作思想方面的變化。當時的娜塔莎具有最高綱領主義所要求的全部思想意識。當她在新建的城市得知自己的丈夫因怕吃苦決定從工地開小差時,她立刻離開丈夫搬到女工宿舍去住,以示和他決裂。如今的葉列娜深知丈夫因事業不得意而變得滿腹牢騷、怨天尤人,她不僅不嫌棄他,而是對他的處境表示理解,愿為親人作出讓步。這里,在沒有復雜問題、沒有非常事件的日常生活中,葉列娜因其富于同情心,善解人意,寬宏大度并關心他人,能為需要她支持和鼓勵的人作出犧牲而顯得更加高尚、純潔、善良、溫厚。她體現了時代所需要的道德美和倫理美。在 一定程度上構成了與奧爾加之間的性格沖突。
斯莫克圖諾夫斯基扮演的男主人公瓦吉姆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生活不得意的一類人的性格和命運。瓦吉姆就其才華而言應該事業有所成就,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他沒有成功。他覺得命運對他不公,始終耿耿于懷,可又沒有克服的勇氣,剩下的只是嘮嘮叨叨、滿腹猜疑,表現出來的是情緒極不穩定,心理脆弱,易受傷害。值得一提的是,斯莫克圖諾夫斯基經過對人物性格心理的細心琢磨、深刻理解,以其精湛的演技,淋漓盡致地再現了這位事業上不得志的人的心理狀態。
格拉西莫夫本人扮演的在劇中只露過一面的科學家彼得在性格形象上同瓦吉姆形成鮮明對比,這位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性情隨和,慷慨好客,既平易近人,又熱情大方,他能夠調動所有人的情緒,又能調和所有人的關系。這不能不說是他事業有成的部分原因,也是時代所要求的一種精神。
女主人公的兩個女兒是家庭教育問題的體現者。她們與奧爾加的性格特征及所體現的問題形成對比。兩個女孩子學習上缺乏刻苦精神,生活中我行我素,家務勞動中缺乏自覺性,性格上頗為軟弱。影片對這一問題著筆不多,但卻說明了家庭教育的某種偏差。它從反面襯托出作者強調的對青年人進行義務和良心教育的必要性。
本片通過對一家人兩天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揭示了復雜而矛盾的人物性格和復雜而矛盾的生活問題,從而表明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在生活中應持的態度和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應起的協調作用。這一點正好體現了作者創作思想的變化。如果在前幾部影片中,集體意識被作者作為一種品質全面肯定,在《女兒和母親》中,為親人作出某種謙讓以及能夠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被看作是一種美德,應該頌揚。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主人公也是從理想的、積聚了社會所要求的全部優秀品質的人物性格發展到取自生活現實的真實而矛盾的人物性格。
影片的藝術結構也有所不同,如果說,《記者》中還是正確與錯誤的黑白矛盾沖突,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對立,而在《湖畔》和《要熱愛人》中沒有公開的矛盾,劇作沖突從屬于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的話,《女兒和母親》中則是通過日常生活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矛盾及其復雜命運。
著名電影評論家瓦依斯費爾德在談及本片時說道:“影片拍得大氣,有才略。劇中人物性格復雜。通過影片我們看到一些人功成名就,另一些人卻事業無成,但是,在對生活的復雜和矛盾關系的理解中達到和諧。”這是格拉西莫夫通過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生活,是作者經過多年思考后對生活作出的哲理性概括。
上一篇:《女人四十》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奴仆》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