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0 彩色片 100分鐘
中國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蘇里 編劇:喬羽 攝影:郭鎮鋌 尹志 主要演員:黃婉秋(飾劉三姐) 劉世龍(飾阿牛) 張巨光(飾老漁夫) 梁音 (飾劉二) 張文君 (飾舟妹)
本片獲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最佳美工獎; 首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故事片紀念獎
【劇情簡介】
一帶如輕紗般的薄霧縈繞在桂林山水間;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海鷗在展翅飛翔;急水灘頭,一隊纖夫在奮力拉纖。在這風景如畫的山水間,遠遠地傳來了一陣悠揚的歌聲:
“山頂有花山腳香,
橋底有水橋面涼。
山中有了不平事,
山歌如火出胸膛。”
正在打魚的白發老漁夫和他壯實的兒子阿牛抬頭遠望,只見上游漂來了一藤筏,筏上站著一位俊俏的姑娘,她一邊用青竹竿劃水,一邊放聲歌唱。老漁夫父子邊打量邊迎了上去,和善地問及姑娘的來歷。在姑娘對答如流的悠揚歌聲中,老漁夫猜到她就是壯族人民喜愛的歌手劉三姐,三姐以砍柴為生,被狠心的財主砍藤落水之后,沿江漂流到此。老漁夫熱情地邀請她上船,并熱心地挽留她住在自己家里。船上,阿牛默不作聲地收拾干凈船艙笑迎三姐,并脫了上衣下河捉魚,三姐羞澀地關注著阿牛。不一會兒,阿牛手舉一條活蹦亂跳的魚兒露出水面,以快樂的山歌告訴三姐:他將用這魚兒款待三姐,并大聲告訴岸邊織網的妹妹舟妹,家里來客人了。
當地財主莫懷仁知道劉三姐來到這里,十分害怕,因為三姐的歌聲會將民怨沸騰的農民們的仇恨點燃,如出巢群蜂將仇恨的鋒芒蜇向財主心窩。于是,莫懷仁決定從懲治老漁夫李老頭開始,懲治劉三姐。
路旁,一位愁眉不展的漢子在不停地抽旱煙,從一位歌迷的口中,他意外地得知了劉三姐的下落,于是轉憂為喜,隨歌迷們去尋劉三姐。原來,他就是三姐的哥哥劉二,自財主砍藤,三姐落水之后,他沿江尋找了一一個多月,現在總算有了妹妹的下落了。
老漁夫簡陋的院壩中,來會三姐的四方鄉鄰越聚越多,三姐以淡淡的茶水和亮亮的山歌招待各位鄉親:
“多謝了,多謝四方眾鄉親,
這里沒有好茶飯哪,
只有山歌敬親人,敬親人!”
對于三姐面對眾鄉親好似熱茶暖透心,面對諸財主好似鋼刀利無比的山歌,鄉親們贊嘆不已。然而,心懷叵測的莫懷仁此刻卻差管家來叫老漁夫去交魚稅。在三姐、老漁夫、眾鄉親們橫眉怒目的歌聲中,莫府管家只得逃之夭夭,回去搬救兵。
春天來了,桃花處處開,鳥兒處處啼。碧綠如翠的茶山上,三姐和一群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在山上采茶,她們邊采茶邊唱歌:
“采茶姐妹上茶山,
一層白云一層天。
滿山茶樹親手栽,
辛苦換得茶滿園。”
人美、茶香、歌聲亮,一幅愉快勞動的美麗圖景呈現在人們面前。遠道而來的小伙子們聚攏到姑娘四周,開始了睿智風趣、此起彼伏的對歌。就在這時,惡霸地主莫懷仁卻來到山上,以三姐和眾鄉親唱反歌為理由,企圖禁止姑娘們上山采茶。在劉三姐的鼓舞下,鄉親們拔掉了莫懷仁禁止上山采茶的牌告。莫懷仁又氣又惱想禁歌。三姐對他說:要不讓我們唱歌也不難,只要對歌勝了我們就能辦到。莫懷仁自以為有財有勢,可以請來名人秀士,同三姐對歌定能取勝,于是同意和三姐對歌。
劉二與幾位歌手此刻趕到這里,兄妹相逢驚喜萬分。老漁夫一家和鄉親們熱情幫助三姐兄妹,營造安身之所。三姐堅持要與財主對歌,生性膽小的劉二不禁指責起妹妹來,極力阻止三姐對歌,可三姐卻認為:
“山歌不唱憂愁多,
大路不走草成窩。
鋼刀不磨生黃銹,
胸膛不挺背腰駝。”
漓江畔,賽歌場上,四方鄉鄰紛紛前來助陣,三姐、眾鄉親同莫懷仁請來的三位秀才擺開了對歌陣勢。依仗著船頭船尾都是書的三位秀才,莫懷仁要三姐早早認輸,免得后悔,三姐的歌卻像利箭般地刺向莫懷仁:
“沒后悔,
你會騰云我會飛。
黃蜂歇在烏龜背,
你敢伸頭我敢錐。”
三位秀才起先還趾高氣揚:
“小小黃雀才出窩,
諒你山歌有幾多。
那天我從橋上過,
開口一唱歌成河。”
三姐一開口便挫其銳氣:
“你歌哪有我歌多,
我有十萬八千籮。
只因那年漲大水,
山歌塞斷九條河。”
面對聰明伶俐,熟知農業生產知識、熟識氣候節令的三姐脫口而出的如連珠炮似的山歌,這些只會讀“子曰”的名流們只有搬出孔夫子來嚇人,幾個回合之后,三姐的歌仍如山多,如水多,秀才們卻已句屈詞窮,只好抱起書來邊翻邊對,結果還是錯誤百出。莫懷仁氣急敗壞地落下河去,被家丁打撈上岸活像個落湯雞,在鄉民們的嘲笑聲中狼狽逃去。
從此,劉二和三姐同老漁夫、阿牛與舟妹住在一起,他們上山砍柴,下河打魚,過著辛勤勞動,歌聲不斷的生活。三姐在悄悄為阿牛縫制繡球,被舟妹發現。姐妹倆的一席私房話被打魚歸來的阿牛躲在竹叢旁聽見了,他心中充滿著對幸福、愛情的憧憬。
無奈好景不長。一次,三姐和舟妹上山砍柴,回來的路上,三姐被人綁架了。原來,是莫懷仁所為,在莫家,金銀財寶收買不了三姐做莫家人,綾綢緞動搖不了三姐和窮人一條心、永唱山歌的決心。黔驢技窮的莫懷仁只好下令關押三姐三天三夜。得知三姐失蹤,阿牛、劉二、眾鄉親心急如焚地四處找尋,均無下落,最后阿牛想要硬拼,被老漁夫勸住了。夜深人靜之時,阿牛將船駛到莫家附近的水面上,唱起了山歌,身陷囹圄的三姐驚喜地對唱,查明三姐的下落后,老漁夫帶領鄉親們從正門沖進莫家向莫懷仁要人,以掩護阿牛。就在莫懷仁指使管家企圖謀殺劉三姐的緊要關頭,阿牛從后窗救出了三姐。
漓江上,莫懷仁和家丁們點起燈籠火把駕大船去追劉三姐,距他們不遠,一葉小舟在緩緩前行,一對壯家兒女邊劃船邊唱起了婉轉悠揚的山歌……可待莫老爺一行追近一看,卻不是三姐和阿牛;轉過一道彎,淌過幾許浪,又有一對壯家兒女駕一葉小舟,邊劃邊唱……三姐的歌聲已化作了山,化作了水,化作了壯鄉人民爭幸福,創美好的力量源泉。
黎明時分,三姐和阿牛載舟來到了山環水繞的一株大榕樹下。下得船來,三姐羞澀地將失而復得的繡球拋向阿牛,阿牛驚喜地接過。從此,山明水秀的壯鄉,又多了一對振翅翱翔的比翼鳥、風雨共迎的連理枝:
“連就連,
我倆結交訂百年。
哪個九十七歲死,
奈何橋上等三年。”
【鑒賞】
《劉三姐》以獨特的內容與新穎的風格,將壯族聰明、秀麗的歌仙傳說再現于銀幕,情節緊張曲折,歌曲幽默風趣,參與其間的桂林山水更流溢著詩情畫意。這是我國第一部音樂風光樣式影片。
本片轟動了中國內地各民族廣袤大地,也征服了港澳地區和東南亞諸國廣大觀眾,成為60年代國內與海外電影市場賣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并經30余年歲月的洗禮,屢映不衰。該片何以能取得如此持續的轟動效應呢?據評論家們分析,影片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在改編、歌曲、風情三個因素上突出了民族特色。
影片首先得益于編導苦心孤詣,刻意求新。讓一個古老的民族民間傳說,溝通今人心聲確實是難得的。據《有甘牛民間故事選集》記載,“劉三姐”是流傳在廣西桂林、柳州一帶的民間故事。傳說劉三姐之母因被黃鶯叼走兩根頭發而生了她。所以,她既美麗又會歌唱。周圍青年愛慕劉三姐,但都因為和她對歌失敗而離走。惟有一位憨厚的小伙子不服氣,向劉三姐表示堅決跟她學唱歌,后來終于成為她的意中人。當地財主莫懷仁也想得到她,就找了三個載著歌書的水客和三姐對歌,結果也被她奚落了一通,灰溜溜地離開。惡毒的莫懷仁最后下毒手砍斷劉三姐攀登著的葡萄藤,使她掉入水中。但她并沒有死,又重新回到自己的村莊,報復了莫懷仁后和自己心愛的情人一齊到處漂流唱山歌最后變成一對黃鶯飛上了天。
改編此類民間傳說難度較大。因它的人物形象在群眾心目中早有穩固模式。改編的創作活動必須在原著基礎上進行,又要讓它與現代人的審美心理相吻合。因此,編導大膽地突破以愛情為主題的原著格局,將素材重新加以組織,讓劇情緊緊圍繞著劉三姐與莫懷仁之間矛盾、沖突展開,由此,揭露和鞭撻丑惡勢力和落后現象,展現劉三姐美好的心靈。任何美好事物,總是在與丑、假、惡的并存與比較中,顯示其自身的價值。盡管它未突破傳統的戲劇結構模式,但它讓情節循序遞進,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符合一般觀眾審美習慣。
影片《劉三姐》曾遭到有些人的指責。如說:“它是在傳說的外部形式下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敘事策略的變體。”“這是明顯地按著階級斗爭戰士的格局來改造的。”“歌仙變成階級斗爭的勇士,賽歌場變成階級斗爭的戰場。”
誠然,本片是在強調“階級斗爭為綱”的歲月里拍制的,但由于編導忠實于原著從生活出發,注重反映兄弟民族獨特的風情與美好的心靈,敘事結構具有較大的開放性,因而沒有落入“二元對立”的公式化巢窠。后來長期上映的社會效應證明,留給廣大觀眾最深印象的不是階級斗爭情節,而是劉三姐的人性美、歌曲美、山水美,由此形成的一種無成規可循的新的影片樣式與風格,使國內外觀眾的耳目為之一新。
編導致力于創建既忠實于原著又富有生命力的嶄新的藝術精品。從宏觀上考慮,要保留“劉三姐”這個來自農家的婦女,被世世代代群眾傳頌為美麗、聰明、善良的歌仙形象,又讓新作與原著有一定的偏離,不僅情節有較大改動,且題旨也略有變動。對劉三姐這個半仙半人的形象,著重展現她作為“人”的一面的特征,剔除神秘色彩。對秀才也進行反向改造,由歌頌對象變成被諷刺對象。只有這樣,才不落入才子佳人風流韻事的俗套,不至于重蹈以爭取愛情自由的反封建題材的民間傳說(如《天仙配》、《梁山伯祝英臺》)的創作軌跡。
就其階級斗爭而論,這也是歷史生活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壯族人口是我國僅次于漢族的民族(1982年,人口1300萬),聚居地嶺南是塊最肥沃的寶地,又是我國主要的海上通道,桂北的靈渠是溝通中原的咽喉。自秦朝開始,歷代統治者都選派最有能耐的名將率重兵駐守,并強行移民于嶺南,實行殘暴的“以夷治夷”、“分而治之”的統治,其嚴厲程度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地區。土司制度延續一千多年。“尺寸土地悉屬官基”,廣大壯民成為統治者的奴隸。連上山打柴也要交柴租,下水捕魚要交魚蝦。對這種經濟剝削,本片略有反映。直至清代,“歌圩”嚴加禁止,捉拿女青年歌手墨臉游街示眾。長期的封建乃至奴隸統治,使這個勤勞節儉、正真坦誠、熱情好客、淳樸厚道,并富有浪漫豪放天性的民族,在心態上起了巨大變化,形成安貧樂命、自卑、畏縮、懦弱的心理狀態。“淳樸勤謹,畏見官人”。“見官半跪,無論老幼,俱稱爺爺,自稱為奴。”本片中劉三姐的開朗、剛毅性格,是對本民族傳統心理的一個突破。
嚴酷的壓迫造成壯族地區哀聲切切、苦情成海。這種歷史悲歌在本片有所展現,又為何一定要因后來所犯階級斗爭擴大化錯誤而否定歷史上的一切階級斗爭? 這又是認識上的一種偏頗!
其次,本片之魅力來自瑰麗多姿的對歌樂曲。主部的劉三姐曲調悠揚婉轉,副部的勞動人民的對唱配唱豪邁嘹亮,莫懷仁及酸秀才的唱腔陰陽怪氣,彼此交相輝映,形成一種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編導考慮到“劉三姐”是杰出的“歌仙”,壯族自古以來是一個以歌唱天才著稱的民族。歌圩是人們互相接觸、交流思想、傳播知識、增進友誼的良好場所,其內容不僅是愛情,且有歷史、生產、風俗、天文地理、生活常識等等。在歌坪上“公然調笑公然唱,不計生人與熟人”,并且“清歌互答自成親”,以展示他們性格開朗、自由的天性。如果真的把他們所唱的對歌記錄下來,絕不僅止“十萬八千籮”,數字將會可觀得驚人!
本片的成功還得益于音樂與貫串始終的歌聲,它廣泛采用民族民間的對歌形式,且與劇情相交融得極其貼切、自然。如果說,情節是骨骼的話,音樂就是它的血與肉。每首歌曲隨著影片不同情緒的轉換,不斷變化其感情色彩、風格樣式,且結構嚴謹,彼此關聯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例如:《山頂有花山腳香》(劉三姐獨唱)
財主囂,半夜舉起殺人刀;
害我不死偏要唱,唱得大河起浪滔。
浪滔滔,河里魚蝦都來朝;
急水灘頭唱一句,風平浪靜姐逍遙。
不是山家不是神,我是山家砍柴人;
只因生來愛唱歌,四方漂流難安身。
上山不怕石崖高,手攀青藤如砍柴;
財主來到砍藤衢,我落石崖順水飄。
影片開頭,幽靜的桂林山水,由遠而近飄來滲透著淡然哀怨的歌聲,郁郁的壓抑感令影片散發獨有的魅力。這里只用短短的幾句歌詞,就勾勒出劉三姐形象的本質特征,把她的身世及不幸遭遇,交代得清清楚楚。這比臺詞更有力量,比用一般的藝術表演更真摯感人。
漁船雖小能安身,老漢不是陌路人;
猛虎再起傷人意,老漢敲他牙三根。
這是老漢的回答。音色與人物年齡、性格、氣質完全吻合。于是收留劉三姐就順乎情理,他們上山采茶,下河打魚,過著幸福的生活。
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層白云一層天;
滿山茶樹親手栽,辛苦換來茶滿園。
曲調明朗、歡快,表現一派新生活圖景。音樂表演形式與旋律顯示地區的特點,也頗近似云南的花燈調,由此看到西南華南民族文化的互相汲取、交融之一斑。
劉三姐常常把唱歌作為斗爭的手段。曲調時而激越、剛健,時而凄婉冷骨,時而風趣幽默。例如:
莫夸財主家富豪,財主心腸比蛇毒;
塘邊洗手魚也死,路過青山樹也枯。
狐貍跑來修雞窩,惡狼搖身變外婆。
別處財主要我死,這里財主要我活;
平常看見鍋煮飯,今天看見飯煮鍋。
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萬八千籮,
只因那年漲大水,山歌塞斷九條河。
劉三姐對莫懷仁的虛情假意給予有力回敬、嘲諷,并用民間傳統比興手段及形象的比喻,把憎惡感情如實地表達出來,同時,對地主剝削本質進行深刻的揭露。
作為本片的華彩樂章,恐怕要數劉三姐在兩場歌圩(即與群眾歌手對歌、與莫懷仁御用文人的對唱) 的對歌了。請看第一場對歌歌詞:
群眾歌手: 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樓?
什么水面撐陽傘,什么水面共白頭?
劉三姐: 鴨子水面打筋斗,大船水面起高樓,
荷葉水面撐陽傘,鴛鴦水面共白頭。
群眾歌手: 什么有嘴不講話,什么無嘴鬧喳喳?
什么有腳不走路,什么無腳走天下?
劉三姐: 菩薩有嘴不講話,銅鑼無嘴鬧喳喳,
財主有腳不走路,銅錢無腳走天下。
這些對歌采用“猜調”樣式,曲調柔媚和婉,輕松明朗,比較風趣、優美,集中展現劉三姐爽朗、聰慧、熱情而真摯的性格及豐富而美好的內心世界。
那些樸素善良的參賽歌手,天真活潑的村姑,詼諧調侃的艄公,憨厚勤勞的阿牛,一個個生動活潑,有血有肉,敢笑敢罵。在他們身上閃耀著勞動人民的自信、自豪感和歡樂情緒,賽場呈現出一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在廣闊的民族大地上流淌。
這些優美的歌唱、曲折的故事情節發展,又緊緊與桂林山水風光相交融。人杰地靈,真是壯族得天獨厚的生活空間。而《劉三姐》傳說也主要來自這個地域。攝影師抓住了這個特色。這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風情展示,而是把它作為一個電影元素切人其中,與人物心境相照映,時而山巒嫻靜,似仙女冰清玉潔的晶瑩世界;時而巨峰挺立,恰如急流里的中流砥柱;流云淡時如輕煙,濃時似潑墨;群峰時而平列,時而兩峰夾一溪……這些神奇的風光給美好的傳說增添了媚人詩意,激發人們的想像。似乎它們也在訴說人的命運、愛情與人世間的不平。多姿多彩的風情畫面,用視覺形象講述了許多勝似言表的意念,使人們感受到生活美也在不言之中,。
上一篇:《列寧在巴黎》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十日談》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