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58
艾倫·西利托的首部長篇小說。該小說是戰后英國文壇第一位反映工人階層日常生活、情緒和心理變化的作家,小說后來被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在國際社會取得強烈反響。小說主人公阿瑟·西頓來自工人家庭,在諾丁漢的一個自行車廠干苦力。年僅二十二歲的阿瑟每周要忍受繁重的體力勞動,唯一的希望就是周末的到來。每個“星期六晚上”是緩慢轉動的“年”之輪所帶來的五十二次休息日之一,是一周最快樂逍遙的時光。忙碌了五天后的狂歡時間,阿瑟會去酒吧酗酒、和朋友的妻子鬼混、打架,通過這些方式來緩解一周繁重的體力勞動帶來的厭倦麻木。而星期天的早上,他又會一個人跑到寧靜的運河邊去釣魚,魚兒上鉤時,阿瑟在那雙玻璃似的灰色魚眼睛里看到了運河兩岸柳樹成陰的寂靜、驚恐的神情和殘存的生命力。最后,他還是放了那條魚。小說從普通工人阿瑟的角度,揭示了戰后英國毫無改善的社會現狀:工人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進行沉重不堪的勞動,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阿瑟作為那個時代“憤怒青年”的典型代表,懷著對資產階級的刻骨仇恨,想一舉摧毀那個不合理的世界。但他對資本主義制度沒有科學的認識,也沒有正確的組織領導,只能進行盲目地破壞一切的個人反抗,不免陷入虛妄,竟以偷情、酗酒、斗毆等來排遣郁悶,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工人作為自在階級的局限性和亟待轉變為自為階級的必要性。小說中主人公阿瑟有作者西利托本人童年的影子,他們都來自普通工人家庭,都曾在自行車廠做苦力,也同這個時代的很多青年一樣,對社會制度的壁壘森嚴感到困惑和不平。單槍匹馬的阿瑟是社會中“反英雄”的一個典型,但小說在社會改革方面的思索卻不夠透徹,小說情節也略顯粗糙。
上一篇:英國《《易科斯》》作家與作品鑒賞
下一篇:英國《《普羅塞耳皮娜的花園》》作家與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