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Cantos 1&2,1812,Cantos 3,1816,Cantos 4,1818
拜倫著名的記游長詩。長詩描述了一個朝圣者的旅行、經歷和反思。全詩共分四章,第一、二章發表于1812年,記錄了詩人訪問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阿爾巴尼亞、希臘等國的經歷。第一章描述了里斯本以及詩人騎馬從葡萄牙、西班牙到塞維利亞的游程。拜倫被壯觀的景色打動,哀嘆當地人民的無助和悲慘的命運。長詩發表后在英國引起轟動,詩人馬上成為社交名流。1816年在經歷婚變和被社會排斥后,拜倫再次游歷歐洲,在瑞士完成第三章,記錄了這段經歷。在詩中,他描繪了美麗的北歐風光,以及拿破侖戰敗后的歐洲。1818年他在意大利完成第四章,描繪了意大利的城市風光,回顧了當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歷史。長詩展現了浪漫主義的姿態和意境。第一、二章常常過于感傷,詩人雖然描寫了地理風光,但更關心當地的文化模式和人民的心態。在第三章里,詩人不再從恰爾德的角度進行敘事,而改用第一人稱。他為自己辯護,希望時間能成為最公正的證人。在整個第三、四章中,詩人勾勒出世界的悲劇本質:人類最大的悲劇是能夠想象完美,卻無法達到完美。第三章中的一百十三和一百十四小節更是有力地表明了拜倫的立場。詩歌主人公的名字恰爾德(Childe)在英語中意為正在等待接受騎士身份的貴公子,它暗示著該詩的主題和內容發展———從拜倫精神的啟蒙到現實以及詩人適應現實的努力。在詩人的手稿中,主人公的原名為Burun,是拜倫姓氏的古體。為此,人們普遍認為詩歌中的主人公就是詩人本人的化身,是一位拜倫式英雄。長詩用斯賓塞式的九行體寫成,其中八行詩采用五步抑揚格,末行為亞歷山大式六步抑揚格,韻律為ababbcbcc。這種詩體是當時流行的記游詩體,而全詩的內容也通過旅行這個母題而統一起來。值得注意的是,拜倫把包羅萬象的歐洲見聞,以富有音樂感和戲劇感的方式寫成詩歌,使讀者仿佛親臨歐洲,親自感受那里的風土人情、波瀾壯闊的解放運動和濃厚的文化氣息。這首詩是拜倫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示了他浪漫主義的手法和日趨成熟的詩藝。
上一篇:英國《《恩底彌翁》》作家與作品鑒賞
下一篇:英國《《想從前我們倆分手》》作家與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