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蒙田隨筆》凡三卷,共107章,百萬多言。作者蒙田采用散文文體對16世紀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tǒng)習俗、人生哲理等等問題進行了質(zhì)疑與反思,并試圖通過剖析自己,對這些問題作出解答。全書摻雜進大量古希臘羅馬時代詩人、政治家及思想家的名言警句,內(nèi)容充實,語言平易通暢,主題鮮明,極具說服力。這里選取的《致讀者》、《論人的行為變化無常》、《探究哲學就是學習死亡》諸篇,是隨筆集里最具代表性的幾個章節(jié)。
【作品選錄】
致讀者
讀者,這是一本真誠的書。我一上來就要提醒你,我寫這本書純粹是為了我的家庭和我個人,絲毫沒考慮要對你有用,也沒想贏得榮譽。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我是為了方便我的親人和朋友才寫這部書的: 當我不在人世時(這是不久就會發(fā)生的事),他們可以從中重溫我個性和愛好的某些特征,從而對我的了解更加完整,更加持久。若是為了嘩眾取寵,我就會更好地裝飾自己,就會酌字斟句,矯揉造作。我寧愿以一種樸實、自然和平平常常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不作任何人為的努力,因為我描繪的是我自己。我的缺點,我的幼稚的文筆,將以不冒犯公眾為原則,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書中。假如我處在據(jù)說仍生活在大自然原始法則下的國度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那我向你保證,我會很樂意把自己完整地、赤裸裸地描繪出來的。因此,讀者,我自己是這部書的材料: 你不應該把閑暇浪費在這樣一部毫無價值的書上。再見!蒙田,一五八○年三月一日。
根據(jù)一個人的日常舉止來評論他,那是一般的做法;但是,鑒于人的行為和看法天生不穩(wěn)定,我經(jīng)常覺得,即使是杰出的作家也往往失誤,說什么我們有始終如一、堅韌不拔的心理組織。
他們選擇一種公認的模式,然后按照這個模式,歸納和闡述一個人的行為,如果無法自圓其說,就說這個人虛偽矯飾。奧古斯都這人他們就無法評判,因為他一生中變化多端,出爾反爾,叫人無從捉摸,最大膽的法官也不敢妄下結(jié)論。我相信人最難做到的是始終如一,而最易做到的是變幻無常。若把人的行為分割開來,就事論事,經(jīng)常反而更能說到實處。
從古史中很難找出十來個人,他們一生的行為是有恒專一的。有恒專一卻是智慧的主要目的。因為,為了把生活歸結(jié)為一個詞,把生活的種種規(guī)則歸結(jié)為一條規(guī)則,一位古人說:“同樣的東西要或不要必須前后一致”;我不想再加上一句說:“但愿這種意愿是正確的;因為,意愿不正確的話,就不可能堅定不移。”確實,我從前聽說,惡行只不過是放縱和缺乏節(jié)制,因而也就不可能始終如一。據(jù)說這是迪莫斯西尼說的話,討教與審慎是一切德行的開端;而始終如一是德行的圓滿完成。我們在言詞中要選擇某一條道路,總是去選擇一條最好的道路,但是沒有人想去實踐:
他不做自己要求做的事;他卻又要求做自己已經(jīng)放棄的事,他搖擺不定,一生充滿矛盾。
——賀拉斯
我們一般的行動,都是根據(jù)我們的心意,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聽任一時的風向把我們吹到哪兒是哪兒。我們只是在要的時候才想到自己要的東西,然后卻像變色龍一般,躺到什么地方就變成什么顏色。我們在那時想到要做的事,一會兒又改變了主意,一會兒又回到那個主意,優(yōu)柔寡斷,反復無常:
我們是木偶,聽任強勁的手操縱和擺布。
——賀拉斯
我們不是在走路,而是在漂流;受到河水的挾制,根據(jù)潮水的漲落,時而平靜,時而狂暴,
我們不是總看到: 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永遠在探索,
在尋求一片土地,仿佛能夠放下他的包袱?
——盧克萊修
天天有新鮮事,我們的情緒也隨時間的推移而變換。
人的思想閃爍不定,猶如神圣的朱庇特布滿大地的雷電。
——荷馬
我們在不同的主意之間游移不定。我們對什么都不愿意自由地、絕對地、有恒心地作出決定。
誰若能以自己的想法制訂和頒布某些規(guī)范和準則,我們可以看到他生活中一切的一切自始至終矢志不渝,行為與原則絲毫不會相悖。
我們那么容易表現(xiàn)出矛盾與變化,以致有的人認為我們身上有兩個靈魂,另一些人認為我們身上有兩種天性,永遠伴隨我們而又各行其是,一種鼓勵我們行善,一種鼓動我們作惡。若只有一個靈魂或天性,決不可能有這樣巨大的變化。
不但偶然事件的風向吹得我任意搖擺,就是位置的更換也會騷擾我的心境。任何人略加注意,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決不會兩次處于同一個心境。按照觀測的角度,一會兒看到靈魂的這一面,一會兒看到靈魂的那一面。如果我談到自己時常常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我看到自己時確也常常有所不同。所有這一切不同都是從某個角度和由某種方式而來的。怕羞,傲慢;純潔,放縱;健談,沉默;勤勞,文弱;機智,愚鈍;憂愁,樂觀;虛偽,真誠;博學,無知;慷慨,吝嗇;揮霍……這一切,我在自己身上都看到一點,這要根據(jù)我朝哪個角度旋轉(zhuǎn)。任何人仔細探索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甚至自己對事物的判斷上,都有這個變幻不定、互不一致的地方。我也說不出自己身上哪一點是純正的,完整的,堅定的,我對自己也無法自圓其說。我的邏輯中的普遍信條是“各不相同”。
我一直主張把好事說成是好事,還把可以成為好事的事也往好里去說,然而人的處境非常奇怪,如果好事并不僅僅是以意圖為準的話,我們經(jīng)常還是受罪惡的推動而在做好事。因此,不能從一件英勇行為而作出那個人是勇士的結(jié)論。真正的勇士在任何場合都可以有英勇行為。如果這是一種英勇的美德,而不是一種英勇的表現(xiàn),這種美德會使一個人在任何時機表現(xiàn)出同樣的決心,不論是獨自一人還是與人共處,不論在私宅還是在戰(zhàn)場;因為,無論如何,不存在什么一種勇敢表現(xiàn)在大街上,另一種勇敢表現(xiàn)在軍營中。他應該具有同樣的膽量,在床上忍受病痛,在戰(zhàn)場上忍受傷痛。在家中或在沖鋒陷陣中同樣視死如歸。我們不會看到同一個人,在攻城時勇冠三軍,在輸?shù)粢粓龉偎净蚴ヒ粋€孩子時卻像女子似的痛苦不堪。
一個人在恥辱中表現(xiàn)怯懦,而在貧困中堅定不移;在理發(fā)匠的剃刀下嚇破了膽,而在敵人的刀劍前威武不屈,可敬可賀的是這種行為,而不是那個人。
一位古人說,我們的出生完全是偶然的,那么偶然對我們產(chǎn)生那么大的影響,也就不足為奇了。一個人不對自己的一生確定一個大致的目標,就不可能有條有理地安排自己的個別行動。一個人在頭腦里沒有一個總體形狀,就不能把散片拼湊一起。對一個不知道要畫什么的人,給他看顏色又有什么用呢?沒有人可以對自己的一生繪出藍圖,就讓我們確定分階段的目標。弓箭手首先必須知道目標在哪里,然后搭弓引箭,調(diào)整動作。我們的忠告所以落空,是因為沒有做到有的放矢。船只沒有駛往的港口,有風也是徒然。我不同意人們對索福克勒斯的看法,我認為讀了他的一部悲劇,可以駁斥他的兒子對他的指控,索福克勒斯完全是有能力處理家務的。
我們?nèi)巳硕际怯闪慵⑵M成的,通體的組織是那么復雜多變,每個零件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我們跟自己不同,不亞于跟其他人不同。“請想一想,做個一成不變的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因為野心可以讓人學到勇敢、節(jié)制、自由甚至正義;因為貪婪也可使躲在陰暗角落偷懶的小學徒奮發(fā)圖強,背井離鄉(xiāng),在人生小船上聽任風吹浪打,學得小心謹慎;就是愛情也可以給求學的少年決心和勇氣,給母親膝下的少女一顆堅強的心。
“少女受著維納斯的指引,偷偷在熟睡的看守中間穿過,單獨進入黑暗里去尋找那個青年。”
——提布勒斯
只從表面行為來判斷我們自己,不是聰明慎重的做法;應該探測內(nèi)心深處,檢查是哪些彈簧引起反彈的;但這是一件高深莫測的工作,我希望嘗試的人愈少愈好。
探究哲理就是學習死亡
西塞羅說,探究哲理就是為死亡作思想準備,因為研究和沉思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使我們的心靈脫離軀體,心靈忙忙碌碌,但與軀體毫無關系,這有點像是在學習死亡,與死亡很相似;抑或因為人類的一切智慧和思考都歸結(jié)為一點: 教會我們不要懼怕死亡。的確,理性要么漠不關心,要么應以滿足我們?yōu)槲ㄒ坏哪繕恕?傊硇缘娜抗ぷ髟谟谧屛覀兩畹檬媸娣宰栽谠冢纭妒ソ?jīng)》上說的那樣。因此,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思想,盡管采用的方法不同,都一致認為快樂是我們的目標,否則,它們一出籠就會被攆走。誰能相信會有人把痛苦作為目標呢?
死亡是人生的目的地,是我們必須瞄準的目標。如果我們懼怕死亡,每前進一步都會惶惶不安。一般人的做法就是不去想它。可是,如此粗俗的盲目是多么愚蠢!這就如同把籠頭套在馬尾巴上,
決定倒退著走路。
——盧克萊修
人們常常誤入陷阱,這是不足為怪的。只要一提到死,人們就倏然變色,大多數(shù)人如同聽到魔鬼的名字,心驚膽戰(zhàn),惶恐不安。因為遺囑涉及死的事,所以在醫(yī)生給他們下死亡判決書之前,你就別想讓他們立遺囑。可當他們知道自己快要死時,又痛苦又害怕,在這種心情下,天知道他們會給你揉捏出怎樣的遺囑。
死這個音節(jié)太刺耳,死這個聲音太不吉利,因此,羅馬人學會了婉轉(zhuǎn)或迂回的說法。例如,他們不說“他死了”,而說“他的生命停止了”,或說“他曾活過”。只要是生命,哪怕已經(jīng)停止,他們也可聊以自慰。我們法語中的“已故某某人”,就是從羅馬人那里借來的。
因為可能如俗話所說的時間就是金錢。若按現(xiàn)行的年歷計算,一年始于一月,我則出生于一五三三年二月的最后一天,十一點和正午之間。我現(xiàn)在三十九歲剛過十五天,起碼還可以活這么久,現(xiàn)在就操心如此遙遠的事,是不是有點荒唐?這怎么是荒唐!年老的會死,年輕的也會死。任何人死時同他出生時沒有兩樣。再衰老的人,只要看見前面有瑪土撒拉,都會覺得自己還能活二十年。再說,你這可憐的傻瓜,誰給你規(guī)定死期了?可別相信醫(yī)生的胡言亂語!好好看一看事實吧。按照人類壽命的一般趨勢,你活到現(xiàn)在,夠受恩寵的了。你已超過常人的壽命。事實上,數(shù)一數(shù)你認識的人中,有多少不到你的年齡就死了,肯定比到這個歲數(shù)時還活著的要多。就連那些一生聲名顯赫的人,你不妨也數(shù)一數(shù),我敢保證,三十五歲前要比三十五歲后去世的多。耶穌-基督一生貴為楷模,但他三十三歲就終結(jié)了生命。亞歷山大是凡人中最偉大者,也是在這個年齡死的。
死亡有多少突然襲擊的方式?
危險時刻存在,
凡人防不勝防。
——賀拉斯
且不談發(fā)燒和胸膜炎引起的死亡。誰能想到,布列塔尼的一位公爵會被人群擠死?這事發(fā)生在我的鄰居克雷芒五世教皇進入里昂時。你沒看見我們的一個國王在比武時被殺死嗎?他的一位祖宗不是被一頭豬撞死的嗎?埃斯庫羅斯因一座房子快要倒塌而躲到空地上,仍未幸免于死: 一塊龜殼從一只飛鷹的爪子中墜落,將他砸死。還有個人被一粒葡萄梗死。有位皇帝梳頭時被梳子劃破頭皮而一命嗚呼。埃米利烏斯·李必達是因為腳碰到了門檻上,奧菲迪尤斯是因為進議會時撞到了大門上。還有人死于女人的大腿間,如教士科內(nèi)利尤斯·加呂、羅馬的夜巡隊長蒂日利努斯、吉·德·貢薩格的兒子呂多維克、曼格侯爵,還有更不光彩的例子,那就是柏拉圖的弟子斯珀西普斯和我們的第二十二世教皇讓。那位可憐的伯比尤斯法官,他給一場官司定了八天期限,自己卻未到八天便命歸西天。還有位醫(yī)生,名叫凱尤斯·朱利烏斯,在給一位病人治眼睛時,死神卻先閉上了醫(yī)生的眼睛。還可以舉我的一位兄弟圣馬丁步兵司令為例。他二十三歲,才華橫溢,一次打網(wǎng)球,被球擊中右耳上方,外表毫無傷痕,他沒有坐下休息,可過了五六個小時,他卻因挨了這一球而中風致死。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面對這一事實,我們怎能不想到死?怎能不無時無刻感到死神在揪我們的衣領?
你們會說,既然不愿死,只要能不死,還在乎用什么方法?我贊同這個觀點。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躲避死亡的襲擊,哪怕鉆進一條牛犢的肚皮里,我都不會退縮。只要我覺得自在就行。凡是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我都不會放棄。至于是不是光彩,能不能作表率,就不去管它了。
我寧愿被人當成瘋子和傻瓜,
也不愿謹小慎微,郁郁寡歡,
只要我這些怪癖令我開心。
——賀拉斯
可是,想以這樣的方式達到目的,無疑是荒唐的。人們走來走去,忙忙碌碌,吃喝玩樂,毫無死的信息。一切都很美好。突然,死亡降臨到他們或他們的妻兒和朋友的頭上,他們毫無防備,于是,他們悲痛欲絕,呼天搶地,怒不可遏或垂頭喪氣!你何時見過如此頹廢、惶恐和狼狽的樣子?對死亡要及早防備: 那種對死亡漫不經(jīng)心的畜生般態(tài)度,如果在一個有理性的人頭腦中扎根——我認為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就會要我們付出莫大的代價。假如死亡是個可以躲避的敵人,那我就會建議大家操起膽怯這個武器了。但既然它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它對逃跑者、膽小鬼和勇敢者一視同仁,
當然它還在追捕逃跑的壯夫,
也不饒過膽怯的后生,
瞄準他們的腿彎和后背,
——賀拉斯
還有,既然你沒有胸甲般剛毅的性格保護你,
他躲在盔甲里面也是枉然,
死神會從隱蔽處伸出腦袋,
——普羅佩斯
那我們就要頑強地面對死亡,同它作斗爭。為使死亡喪失對我們的強大優(yōu)勢,我們就要逆著常規(guī)走。我們要習慣死亡,腦袋里常常想著死亡,把它看做很平常的事。要時刻想象死的各種情形: 從馬上跌下來,從屋頂摔下來,被針稍稍刺一下,就立即要想一想:“那么,死什么時候會發(fā)生?”然后,便要堅強起來,努力同死作斗爭。過節(jié)時,狂歡時,一定要想一想我們的狀況,不要過分縱樂,以免忘記樂極會生悲,死亡會掠走多少生命。埃及人設宴時,筵席進行到一半,就抬上來一副死人的骨骼,擺到美味佳肴中間,以此警告我們不要暴飲暴食。
把照亮你的每一天當作最后一天,
贊美它賜給你意外的恩惠和時間。
——賀拉斯
死神在哪里等待我們,是很難確定的,我們要隨時隨地恭候它的光臨。對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對自由的熟思。誰學會了死亡,誰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靈,就能無視一切束縛和強制。誰真正懂得了失去生命不是件壞事,誰就能泰然對待生活中的任何事。馬其頓國王被保爾·埃米爾俘獲,這位可憐的國王差人求埃米爾不要把他當戰(zhàn)利品帶回去,后者回答說:“叫他向自己求情吧。”
其實,任何事情,如若造化不幫忙的話,手段再高明,本領再高強,也是寸步難行的。我這人本性并不憂郁,但酷愛胡思亂想,想得最多的,莫過于死亡了,即使在我生活最放蕩的時期,
在我風華正茂無憂無慮的年紀。
——卡圖魯斯
當我同女人廝混和尋歡作樂時,別人會以為我很難平息強烈的欲望,或忍受不定的希望,其實,即使此刻,我也會提醒自己,前幾天某某人縱樂歸來,像我這樣滿腦子的悠閑、愛情和玩樂,卻因興奮過度而突然一命嗚呼;我耳畔縈繞著:
這一刻就要消逝,一去永不復返。
——盧克萊修
想象死亡和想象別的事一樣,不會讓我皺一皺眉頭。當然,起初一想到死,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但翻來覆去想多了,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否則,我就會終日擔驚受怕,坐立不安。從沒有人像我這樣輕視生命,也沒有人像我這樣無視生命的長短。我的身體至今一直很健康,極少生病,但是,健康和疾病都不會增加或減少我對生命所抱的希望。我似乎每時每刻都在消失。我反復對自己說:“未來的一天可能發(fā)生的事,今天也可能發(fā)生。”確實,意外或危險幾乎不可能使我們靠近死亡。但是,如果我們想一想,即使這個最威脅我們生命的意外不存在,尚有成千上萬個意外可能降臨我們頭上,我們就會感到,不管快樂還是焦慮,在海上還是在家里,打仗還是休息,死亡離我們近在咫尺。一個人不會比另一個人更脆弱,也不會對未來更有把握。
我死前要做的事,哪怕有一小時的空閑,我覺得也不夠用來完成。一天,有人翻閱我的隨身記事本,發(fā)現(xiàn)那上面寫著我死后要做的事。那確實是個備忘錄,因此,我告訴他說,那天我離家雖然只有一里路,身體無恙,心情愉快,但我沒有把握能否平安抵家,就隨即匆匆記下了我的想法。這些想法無時無刻不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縈繞在我的心頭,我隨時隨地都準備應付可能發(fā)生的事。這樣,死亡降臨時,我就不至于措手不及。
我們要盡量做到隨時準備上路,尤其要注意只管自己的事:
人生苦短,何必那么多計劃!
——賀拉斯
有人會說,事實與想象總是相差甚遠,劍術再高明,也難免有閃失。就讓他們說去吧。不過,事先考慮必定大有裨益。再說,泰然自若地走向死亡,這不是挺偉大嗎?況且,造化會幫助我們,給我們勇氣的。如果死亡來得突然和兇猛,我們根本來不及害怕;如果不是猝死,我發(fā)現(xiàn),隨著疾病的加重,就自然而然地把生命看輕了。我感到,身體健康時要比患病時更難下死的決心。我對生命不再那樣眷戀了,我已開始喪失興趣,因此,我對死就越來越不恐懼了。這使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隨著生命的離去,死亡的接近,我將越來越能適應生與死的交替。愷撒說,事物遠看往往比近看顯得更大。我也作過多次嘗試,我發(fā)現(xiàn)無病要比有病時對疾病的恐懼更大。我在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時,去想象與這截然相反的狀態(tài),就會把患病時的煩惱擴大一倍,即使疾病纏身,其痛苦也未必有我現(xiàn)在想象的嚴重。我希冀這能幫助我適應死亡。
人以及人的生命是不能用尺子來度量的。當喀戎被他的父親——掌管時間和生命的農(nóng)神薩圖恩告知永生的條件時,他便放棄了永生。你細想一下,假如我不給人類規(guī)定壽命,讓他們永生不死,那他們會更難受,更痛苦。你若真的永生不死,肯定會不停地詛咒我剝奪了你死的權利。我有意給死加了些苦味,免得你看到死來得容易便迫不及待地去死。為了使你沉著理智,像我要求的那樣,既不逃避生,也不躲避死,我讓生帶點甜味,讓死帶點苦味,使它們保持平衡。
我教你們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明白了一個道理: 生與死沒什么區(qū)別。因此,當泰勒斯被問及他為什么不死時,他聰明地回答說:“因為都是一樣的。”
水、土、火以及我這座大廈的其他構(gòu)件,既是你生命也是你死亡的組成部分。為什么要害怕最后一天呢?這一天不會比任何一天對死的作用更大。這最后一步不會增加疲勞,但它表明你已筋疲力竭。每一天都在向死亡邁進,而最后一天則到達終點。
以上就是大自然——我們的母親給予我們的忠告。然而,我常思忖,不管是從我們身上,還是從別人那里看到的,死神的面目在戰(zhàn)時似乎不像平時在我們家中那樣猙獰,沒有醫(yī)生接踵而來,沒有家人哭哭啼啼。同樣是死,可村民和地位卑賤者卻比其他人處之泰然。我們用恐懼的表情和可怕的治療將死亡團團包圍,說實話,我認為這些比死亡更讓我們害怕。那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老母妻兒大哭大喊,親朋好友驚惶失措,紛紛前來探望,傭人們嚇得臉色蒼白,嗚嗚咽咽,忙前忙后,房內(nèi)點著大蠟燭,幽暗晦冥,床頭圍著醫(yī)生和說道者,總之,周圍一片驚恐。我們?nèi)宋此谰鸵讶霘毬裨帷:⒆觽兛匆娮约旱呐笥汛骷倜婢呔蜁械胶ε隆N覀円惨粯印摪讶撕褪挛锎鞯募倜婢哒簟R坏┱ッ婢撸覀兙蜁l(fā)現(xiàn)死其實沒什么可怕: 我們面臨的死,同不久前我們某個貼身男仆或女仆毫無懼色經(jīng)歷的死是完全一樣的。死亡一旦甩掉這些無聊的準備工作,該是多么幸福!
(潘麗珍、王論躍等譯)
【賞析】
如果說傳記是以一個人的生平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話,《蒙田隨筆》算不上是一部傳記。因為,盡管作者極力描繪自己,也提到某些生活片斷,但那只是為了舉例說明某個觀點而已,事實上,作者并無意為自己樹碑立傳,這在《致讀者》里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了。蒙田的人生是在不斷思考中完成的,他思考大大小小的問題,有衣著習慣、睡眠、戰(zhàn)馬、姓氏等瑣碎的問題,也有撒謊、想象力、堅毅、禮儀、友誼、預言等生活問題,但最為重要的是他對情感、無聊、節(jié)制、死亡等人生終極問題的思索。從這些看似龐雜的論述里抽絲剝繭,可以發(fā)現(xiàn),蒙田其實是在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心,他觀察生活、認識自己的目的是為了尋求一種心靈的安寧與樂趣。
蒙田38歲棄官回鄉(xiāng),與書為伴,久而久之書于他成了不能分離的一部分。我們看到《隨筆集》里他將古希臘羅馬詩歌信手拈來,運用自如,有時作為話題的引子,有時作為點睛之筆,正是這種長期積累的結(jié)果。讀書自然可以解悶,但為了真正“消除煩悶的思緒”,蒙田開始著手寫作隨筆,他發(fā)現(xiàn)要獲得生活的“樂趣”非從了解自身入手不可,于是他花了近二十年時間,探究自我、深入內(nèi)心,寫下許多對人性、對生命意義的思考,經(jīng)后人整理,編成了《蒙田隨筆》。從成書過程來看,與其說這是一部隨筆集,毋寧說這是一部作者用來記錄自己思想發(fā)展歷程的傳記,蒙田自己也說:“我研究自己甚于研究其他科目,這是我的玄學,我的物理學。”基于這些原因,我們完全有理由稱《蒙田隨筆》為傳記,而且更確切地說,是一部精神傳記。
梅爾洛·朋蒂曾指出:“自我意識是蒙田身上恒定不變的部分,是他衡量一切學說的尺度,可以說,他從未出離面對自我時感到的那份驚奇,自我構(gòu)成了他的作品和他的哲理的全部內(nèi)容。他不知厭倦地體驗著一個充滿自我意識的人會有的矛盾現(xiàn)象。” 的確,只要讀一下《論人的行為變化無常》,就能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這種特點。雖然他常常自相矛盾,對許多問題不知其然,但仍對生活充滿信心、意志昂揚。蒙田在《致讀者》中說:“我寧愿以一種樸實、自然和平平常常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不作任何人為的努力,因為我描繪的是我自己。我的缺點,我的幼稚的文筆,將以不冒犯公眾為原則,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書中。”可見,找到真我、做回真我,是蒙田隨筆的兩大宗旨。
如果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審視“找到真我、做回真我”這兩個命題,一定會有形形色色的答案,但對于生活在四百年前的古人而言,尤其是對深受中世紀宗教思想毒害的歐洲人而言,能夠意識到這兩個問題實屬不易,蒙田在這點上是有所突破的,他是第一個代表人類提出這些問題的人,他的價值正在于此。
那么蒙田又是怎樣解決“找真自己、做真自己”這個問題的呢?他首先告訴我們要生活得快樂充實。他在隨筆中多次提到“快樂是我們的目的”,為此,有人曾將蒙田看成是享樂主義者,但如果讀過《蒙田隨筆》,可以看到,蒙田所謂的快樂是一種有節(jié)制的、中庸平和的心靈愉悅,是從人的天性出發(fā),在理性與欲望之間尋求平衡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跳舞的時候我便跳舞,睡覺的時候我就睡覺”。這種看似簡單的生活方式,滲透了蒙田的自我意識之覺醒,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快樂是我們的目的”是對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作出的最精辟的表述。蒙田超越了自己所處的時代,具備現(xiàn)代人的頭腦,提前發(fā)出了現(xiàn)代人的聲音。因此,直到今天,許多法國人,乃至其他國家的人,仍在踐行著他的這種生活方式。
其次,從蒙田的另一些散文來看,正確對待死亡是一種很好的“找真自己、做真自己”的途徑。蒙田說“生之本質(zhì)在于死”,生死本是同一件事,一個人一旦看透了死亡就能明白活著的意義所在,就能樂于生而不懼于死,就能活得積極主動。在《探究哲理就是學習死亡》里,蒙田將自己的生活哲學定義為“學習死亡”,即接近死亡。這不僅是指人從出生那一刻起便開始走向死亡,死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生命歸宿,更是指人們在心理上應有直面死亡的勇氣。人固不能擊退死亡的來襲,但可以“扼住命運的咽喉”,延遲它的到來,“死神在哪里等待我們,是很難確定的,我們要隨時隨地恭候它的光臨。對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對自由的熟思。誰學會了死亡,誰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靈,就能無視一切束縛和強制。”就是說,自由生活取決于內(nèi)心的完全釋放,人不應該杞人憂天,惶惶不可終日,而要用一種悲觀的體會過樂觀的生活。
然而,正如梅爾洛·朋蒂所指出的,蒙田是一個“充滿自我意識的矛盾的人”,我們在上述那篇文章里還讀到了與樂觀面對死亡不同的無奈與悲涼。當蒙田面對時光飛逝,他時刻感到生命的短促,感到死亡仿佛“每時每刻卡住我的喉頭或腰部”,進而常常假想危險的存在,常常告誡自己如果沒有明天,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什么。但換個角度來看,這種不安全感與緊迫感,其實正是一種時間意識、生命意識的外延,是作者自我意識覺醒的結(jié)果。
西方哲人常說“認識你自己”,蒙田為這條格言注入了新的內(nèi)涵。充分肯定人的欲望,是16世紀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最大的價值轉(zhuǎn)變,而《蒙田隨筆》在繼承這一新觀念的同時,又強調(diào)了理性的重要作用,將人的思想獨立和自由與人的欲望并舉。他斷然宣布,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且“只為自己而活著”,這種觀念成為后來法國17世紀啟蒙思想的先驅(qū)。不僅如此,蒙田更是現(xiàn)代自我意識覺醒的標志性人物,他《隨筆集》里的一些思想至今仍然適用,因此,這本“自傳”在經(jīng)過幾百年的歐洲文化思潮沖刷之后,仍然能以生動活潑的面貌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總體而言,《蒙田隨筆》忠實再現(xiàn)了蒙田所走過的思想歷程,展現(xiàn)了他獨特的個人魅力,是一部獨一無二的精神傳記。
(吳瑩華)
上一篇:《著名畫家、雕塑家、建筑家傳 [意大利]瓦薩里》讀后感
下一篇:《薄伽梵歌 [印度]毗耶娑》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