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我生于薩里郡一鄉(xiāng)紳家庭,從小就喜歡讀文學歷史書籍。由于體弱多病,我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上學。15歲時我進入牛津大學學習,但在14個月中我?guī)缀鹾翢o收益,后因背棄英國國教被校方開除。父親把我送到洛桑一位私人教師家里,我從漫無邊際的閱讀走上正軌的受教育軌道,并養(yǎng)成勤勉而節(jié)制的生活態(tài)度。我初次嘗到了愛情的甜蜜,但因父親不同意,我放棄了與意中人的婚事,終生未娶。
21歲時我回到英國,后隨父親加入地方海防民兵組織。服役結(jié)束后,我去意大利游歷一年,目睹了羅馬的廢墟,因此決定了我畢生的事業(yè)。幾年后我開始寫作《羅馬帝國衰亡史》。其間我進入英國議會,任議員多年。《羅馬帝國衰亡史》前幾卷出版成功后,我移居洛桑,安享晚年。
【作品選錄】
我一提起早期愛情這個微妙的問題,心里就躊躇,為的是怕別人譏笑。我說愛情這個詞,指的不是那種溫雅的關(guān)切,那種不帶希望或打算的豪俠行為,那是產(chǎn)生于騎士精神,并且同法國人的禮貌交織在一起的。我對愛情的理解,是欲望、友誼與溫情的結(jié)合,經(jīng)由一位女性激起了火焰,結(jié)果選定了她而不屬意于其他女子,要求占有她作為我們存在的最高或者唯一的幸福。我在回想我的選擇對象時,無需感到慚愧;同時,盡管我的戀愛沒有得到成功,我還是因為曾經(jīng)具有那種純潔高尚的情操而感到驕傲。
蘇珊·居爾肖小姐不但外貌動人,而且內(nèi)心里有德有才。她沒有什么財產(chǎn),但她的家庭是有相當?shù)匚坏摹K赣H出生在法國,可是一直把宗教看得比國家還重要。她父親生活在沃州地區(qū)與勃艮第州之間的山鄉(xiāng),滿足于從克拉西地方低微的牧師職位所得的菲薄薪金和繁重任務(wù)。他所從事的職業(yè),沒有消除掉他性情上的溫和與沉著。在荒僻山村的冷靜環(huán)境中,他給予他的獨生女兒一份高雅的、甚至是博學的教育。而女兒則以嫻熟各種知識和語言超出了父親的期望。在她來到洛桑親戚家的幾次短時間作客時,居爾肖小姐的才智、美貌和學問,成了人們一致稱贊聲中的話題。聽說這樣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見了她,并且愛上了。我覺得她有知識而不賣弄學問,談吐活潑,感情純潔,態(tài)度優(yōu)雅。乍一見面時的那種情緒,又因進一步熟悉中所得的感受和了解而增強了。她允許我到她父親的住處去拜訪她,這樣有兩三次。那是在勃艮第的山鄉(xiāng),我在那里度過了幾天快樂的日子。她的父母正經(jīng)地鼓勵她和我的結(jié)合。幽居在寧靜環(huán)境中,青年人尋歡作樂的浮華思想不再擾動她的心胸;她傾聽了真誠而熱情的言語,我也可以指望,我已在一顆賢惠的心靈上留下若干印象了。
在克拉西和洛桑,我陶醉在幸福的幻夢里。可是回到英國,我馬上發(fā)現(xiàn)我父親不愿聽我同他談這樁不合習慣的婚姻,而我如果得不到他的同意,我自己是無力辦事、又無人相幫的。經(jīng)過一番痛苦地掙扎,我服從了我的命運: 作為戀愛者,我嘆息;作為兒子,我遵命。我的創(chuàng)傷是在時光的流逝、彼此不相見以及新的生活習慣中不知不覺地恢復過來的。這位小姐本人安靜愉快的確實消息加速了我的痊愈,我的愛情就逐漸沉降到友誼和敬意里去了。
那位克拉西的牧師不久去世,他的薪給隨即停發(fā)。他女兒退居日內(nèi)瓦,靠著教幾個女孩子所得的一點錢,勉強維持她和她母親兩口的生計。但在十分窮困的境況中,她保持了白璧無瑕的名譽和端正高尚的行徑。一位富有的巴黎銀行家,原是日內(nèi)瓦的市民,他有那么好的運氣和那么好的頭腦,發(fā)現(xiàn)了并且據(jù)有了這一份無價之寶;而她在玩樂和奢華的首都,拒絕財富的誘惑,正如先前的堅持安于貧困。她丈夫憑自己的才能,取得了歐洲最顯赫的地位。每當遇到成敗榮辱的轉(zhuǎn)折關(guān)頭,他都依靠到一位忠實朋友的胸懷上。如今居爾肖小姐成了法蘭西王國的大臣、也許還是立法者的內(nèi)克先生的夫人了。
我在教育上不管得到什么成果,都應(yīng)當歸因于這一次幸運的流放,就是因流放而安頓在洛桑。有時我拿平達的詩句用到我自己的命運上。那詩句寫的是一個奧林匹克競技的優(yōu)勝者,他的勝利是在流放之中獲得的;要是在他的本鄉(xiāng),他就像一只家里飼養(yǎng)的公雞,只能無所作為地或者毫無光彩地混過一生罷了。要是我反對英國國教的稚氣行為沒有及時將我的大學長袍褫掉,那么在洛桑如此自由地增進學業(yè)和談話能力的重要的五年,就得泡在牛津僧侶們的儀態(tài)與成見之中消磨過去。要是懶散得厭倦了,由這厭倦迫令我去讀書,那么我的學習道路上就照不到一線求知自由的光亮。我難免直到成年還是不懂歐洲的生活和語言,而我對世界的知識,又不免局限于一座英國的修道院。可是我在宗教上犯下的錯誤,將我安置到了洛桑,叫我處身于流放和丟臉的地位。我被判定接受嚴格的管教和履行嚴格的節(jié)制,這種生活倒增強了我的意志和體質(zhì)。貧窮和自尊將我同國內(nèi)許多人隔絕了。
然而有一點禍害,從他們看來性質(zhì)嚴重而又無法補救的禍害,那是從我在瑞士受教育取得成功而產(chǎn)生的: 我不復是一個英國人了。當時我正在可塑性很大的青年時期,從16歲到21歲,我的見解、習慣以及情操,都是按照外國的模子澆鑄的;對英國的淡漠而遙遠的記憶,差不多湮沒了。我減少了對本土語言的熟悉程度。我可以高興地在永久流放的條件下接受一個適當獨立的身份。由于帕維雅的思想通達與性情寬和,我所受的約束無形之中逐步放松: 他聽憑我自己支配時間和進行活動。然而他不能改變我的處境,也不能增添我的用款,隨著年事和理智的增長,我急切地期望著釋放的時刻。
不過我在英國社會要求前進,一般說來,須靠我自己的努力,而我的這種努力卻是委靡的,遲緩的。我沒有天生的或者學得的那種講私話和獻殷勤的巧妙本領(lǐng),用以打開每一家的門戶和每個人的心扉;若使抱怨到我兒時體弱多病、以后在國外受教育,以及我的冷淡脾氣必然造成這樣的結(jié)果,那也是不合理的。邦特街上轆轆駛過一輛又一輛的馬車,我在自己屋子里守著書本度過了許多寂寞的夜晚,我的閱讀有時被一聲長嘆所打斷,這時我想到洛桑了。春天到來的時候,我毫不勉強地避開了沒有伴侶的廣大、喧鬧的群眾場面,避開了沒有快樂的消閑活動。自從我熟悉倫敦25年來(1758—1783),我的前景逐年增添光明;上文所說的這個暗淡光景,確當?shù)卣f,是屬于我剛從瑞士回國的那一段時間的。
我父親在漢普郡的住宅,是在靠近彼得斯菲爾德鎮(zhèn)的伯里頓,離樸茨茅斯大道一英里,離倫敦五十八英里,交通很方便,我在那里度過了許多輕快的時日,也度過了若干沉重的時日。那是一座古老的大廈,已經(jīng)臨到朽敗狀態(tài)了,曾經(jīng)按照現(xiàn)代住宅的款式和設(shè)備改造了一下。如果來訪的客人不想看到什么,住在這里的人也不想要求什么。房屋坐落在小山腳下村子的盡頭,這地點并沒有出于適當?shù)倪x擇: 不過鄰近的土地形態(tài)變化很多、很好看;從丘陵地上望去,是一派壯麗的景色,住宅里可以見到的那許多懸在坡上的高大樹木,大概是無法用園藝技術(shù)或者花費一點錢再加改進的。
我父親親自掌管全部地產(chǎn),甚至還租佃了一些土地。不管經(jīng)營盈虧如何,這個農(nóng)場使他感到快樂和富足。農(nóng)場的產(chǎn)物維持了許多人和馬匹,其中家庭仆人和農(nóng)夫加在一起,那數(shù)量是很大的。在農(nóng)事閑空的時節(jié),有主人喜歡的幾匹漂亮的栗色馬或灰色馬套上馬具去拉車。家庭中的經(jīng)濟事務(wù),是由吉本夫人憑她的愛好和算計進行管理的。她為自己偶爾舉行的幾次宴會備辦精美而感到自豪;而我則是從帕維雅太太貪婪克扣下的伙食驟然轉(zhuǎn)到日常整潔而豐盛的英國餐桌上來了。我們的近鄰人家為數(shù)不多,鄉(xiāng)氣很重。不過從我們這塊丘陵地的邊上過去,遠至奇切斯特和古德伍德,那一帶薩塞克斯郡的西部地區(qū),散落著不少貴族邸宅和好客人家,我家和他們建立了一種友誼的交往關(guān)系,可能常有往來。
由于我住到伯里頓向來都是出于自愿的,所以家人對我總以笑臉迎送。不過我在鄉(xiāng)居時節(jié)所享受的舒服生活,并不依靠一般的鄉(xiāng)間娛樂。我父親從來沒有拿他對農(nóng)事的愛好和他的農(nóng)業(yè)知識來誘導過我。我從來沒有拿過獵槍,很少騎馬。我的哲人式的散步,走不多久就在樹蔭下一條凳子處停了下來;我坐上凳子,一動不動地在讀書或默想中消磨很長的時間。在家里,我占用了一間寬大舒適的房子。過不多久,我將同一層樓上的藏書室當作了我的特有領(lǐng)地。我可以老實說,我從來沒有像單身獨處時那樣不感到孤獨的。當時我虔敬地壓在心底里的唯一不滿,是在于客氣地對我自由支配時間所加的限制。由于我有早起的習慣,我經(jīng)常可以在一天之中得到不受侵犯的一部分,并且偷用許多零星時間,以從事閱讀。
下面我想迅速、簡括地記述此次愉快地花了一年多一點時間(1764年4月到1765年5月)的旅行。我只打算回顧一下前進路線,稍稍述及個人感受;對于曾經(jīng)成千上萬人觀賞到的、并有數(shù)以百計的我國當代旅行家描寫過的山川景色,我就不作瑣細的考察了。羅馬是我們此次游歷的主要目標: 我先講旅行,再講居住,然后講回返,這樣構(gòu)成最適當、最明晰的分段。
(1) 我登上塞尼斯峰,下山到了皮埃蒙平原,不是騎在大象背上走的,而是坐了一頂輕巧的柳條小轎,由阿爾卑斯山區(qū)靈活勇敢的轎夫抬著行走。都靈的建筑物和市政,同樣呈現(xiàn)著沉悶寡趣的單調(diào)狀態(tài),但那宮廷卻莊嚴華麗,管理得恰到好處。我經(jīng)人引見了撒丁國王夏爾·埃馬紐埃爾,他在那位舉世無雙的腓特烈大帝之后,居于歐洲國王中的第二位。米蘭的地廣人眾,在一個倫敦人看來并不稀罕,倒是波羅勉島的游覽逗人雅興。這是一處用魔法變成的宮殿,一件由童話人物組成的作品,周圍是一片湖水,湖外有群山環(huán)繞,與眾人的居處隔得遠遠的。熱那亞的大理石宮殿,沒有像近年為紀念這城市從奧地利專制暴政下獲得解放(1746年12月)而建立的一些建筑物那樣引起我的興趣。我還用軍事眼光考察了它那雙重城墻以內(nèi)每一處活動場地。到了巴馬和摩德納,我的行腳被法爾尼西和埃斯特兩個家族所收藏的珍貴古物留住了。只是可惜!已有遠遠多于現(xiàn)存的一大部分,通過繼承或收買,運往那不勒斯和德累斯頓去了。
從波倫亞和沿亞平寧山這條路,我最后到達了佛羅倫薩。我在此地從6月休息到9月,度過了夏季的熱天。在美術(shù)館里,特別在護民宮,在美第奇家族收藏下來的維納斯雕像腳下,我第一次承認,雕塑刀可以同畫筆爭個優(yōu)先地位,這是美術(shù)上的一條真理,而在阿爾卑斯山的這一邊,卻是難以感覺到或理解到的。在英國,我曾上過幾課意大利文。到了旅游現(xiàn)場,我跟著一位有學問的本地人讀了一些托斯坎尼語言的古典作品。可是由于時間短促,又由于交談都用法語,我得不到講意大利語的機會。我國公使霍勒斯·曼爵士設(shè)宴款待英國客人,以此作為他的最重要的任務(wù),可是在他同當?shù)厝苏勗挄r,我又是個不開口的旁觀者。離開佛羅倫薩,我比較了比薩的冷靜和盧卡及里窩那的繁忙,然后繼續(xù)前行,經(jīng)過錫耶納,于10月初到達羅馬。
(2) 我的脾氣不是很容易感染熱情的,而我又從來不屑于假裝出我自己沒有感覺到的熱情。可是我在經(jīng)過了25年這么長的時間之后,卻忘不了當年首次走近并且進入這座“永恒的城市”時激動我內(nèi)心的強烈情緒,也難以用言語將它表達出來。一夜不能入眠,第二天我舉起高傲的腳步,踏上古羅馬廣場的遺址。每一個值得紀念的地點,當年羅慕路站立過的,或者塔利演說過的,或者愷撒被刺倒下的地方,一下子全都呈現(xiàn)在我眼前了。我損失了、或者享受了幾個陶醉的日子,然后才能從事冷靜細致的考察。
出國旅游的用處,往往是作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提出討論的,但其結(jié)論必須是到最后能適合于每個旅游者的性格和境況。就少年人的教育問題來說,到什么地方,或者用什么方式,可以讓他們消磨若干青春歲月,而其結(jié)果極少對他們本身或他人有害處,這個問題我現(xiàn)在不談它。不過在設(shè)想了年齡、判斷能力、關(guān)于人和書本的適當知識以及擺脫家庭偏見等必須先行具備的條件之后,我愿意簡單地介紹一下我認為一個旅游者最重要的幾點資格。他應(yīng)當在身心兩方面都有活潑而不知疲乏的精力,能夠隨時抓住任何形式的交通工具,并且能夠承受道路、氣候或者旅店的一切艱苦而一笑置之。
出國旅行所得的好處,是同具備這些資格的程度如何相對應(yīng)的。但在這一段記游隨筆里,了解我的人大概不會責備我替自己唱贊歌吧。1764年10月15日,在羅馬,當我坐在朱庇特神堂遺址上默想的時候,天神廟里赤腳的修道士們正在歌唱晚禱曲,我心里開始萌發(fā)撰寫這個城市衰落和敗亡的念頭。但我的原始計劃只限于寫羅馬城的衰敗,而不是寫整個帝國。同時,盡管我開始針對這個目標進行閱覽和思考,可是有幾項次要業(yè)務(wù)從中干擾,過去了幾個年頭,我才認真執(zhí)行起這項艱巨的工作。
自從我早先熟識洛桑以來,我心里一直隱藏著一個愿望,以為我在青年時期那個求學的地方,可以成為晚年的隱居處所。只要稍有一點財產(chǎn),就可以在那里獲得舒適、安閑和獨立自主的幸福了。那國家,那人民,那風俗,那語言,一切都吻合我的愛好,而且我還可以按照我的希望在一位朋友家里住上幾年。德韋爾登先生在伴同幾個英國人游歷一番之后,如今在家里安居下來了,他住的是一所舒適的住宅,是他已故姑母的遺產(chǎn)。我和他分手已久,長期不通音訊;但在我寄給他的第一封信里,我以最充分的信任態(tài)度,直率地談了我的處境,我的情緒,以及我的打算。他立刻給我回信,對我表示熱烈、愉快的歡迎。我們未來生活的美景,燃起了我的急切心緒;簡短的幾項條件談妥了,他是房屋的業(yè)主,我負擔我們共同居住的住宅的開支。
在我斷開我跟英國的緊密關(guān)系之前,我必須同自己內(nèi)心里的種種情感作斗爭,同我性格上的怠惰毛病作斗爭,還同社會上一致非難這種自愿放逐的輿論作斗爭。我在處理財物時,只留下一個神圣的寶庫即書齋沒有處理。當我乘坐的驛遞馬車駛過威斯敏斯特橋的時候,我依依不舍地向著這座“滿是煙云和財富的喧囂都城”告別。我的旅程走了通過法國的直路,沒有遇到任何意外事故就到達了洛桑,自從第二次離開以來,將近20年不曾一見這個地方了。過后未到三個月,福克斯與諾思的聯(lián)合觸上暗礁而告破裂,要是我仍在商務(wù)參議會,此次整個大船失事,我也一定是不能幸免的。
自我定居洛桑以后,轉(zhuǎn)眼過去了七年多歲月;盡管不是每一天都過得同樣地安穩(wěn)、寧靜,我卻從來不曾有過一天或一個時刻自悔選擇錯誤。從我上次離開到此刻,占了人生長長的一段,這地方發(fā)生了許多變化: 比我年長的一些熟人離去了人間;姑娘們長成為婦女,孩子們長成為成人。不過風俗習慣卻是上一代傳到下一代,保持了老樣式。單說我的朋友德韋爾登先生,就有數(shù)不盡的好處。街坊上沒有將我的姓名完全遺忘,所有的人全都熱烈地歡迎一個異鄉(xiāng)客人的到來和一名舊日市民的回返。頭一個冬天消磨在一般接觸之中,沒有細心辨識姓名和身份。待到過上稍微正規(guī)的生活,經(jīng)過一番較為精細的考察,我覺得這個新的環(huán)境對我有三點切實而且具有永久性的好處。
(1) 過去我的個人自由多少受到議會下院和商務(wù)參議會的妨礙,現(xiàn)在我是從公務(wù)責任和依賴地位的束縛,從政治冒險的希望與憂慮中解放出來了。我的清醒頭腦不再被黨派的熏人氣味所陶醉,每逢我讀著議會解散前辯論到半夜的那些演說詞,我就十分慶幸我能逃脫了這種生活。
(2) 我在英國,居于一名孤獨的未婚男子的經(jīng)濟地位,夠得上偶然幾次請人吃飯。而在瑞士,則我可以自由、愉快地在任何時刻、任何一次用餐中同我青年時代的朋友敘談;我的飯桌經(jīng)常準備著接待一兩位不速之客。我們在社會上所占的分量,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在倫敦,我沉沒于廣大人群之中;而在洛桑,我可是跟第一流的人家并駕齊驅(qū)了,同時我的儉省的開支方式又使我能夠維持應(yīng)酬上的對等禮節(jié)。
(3) 我住的不復是大街與馬廄院子之間的一幢小屋了,而是開始使用一座寬廣而又方便的大廈,北邊靠著市區(qū),向南則是一望無際的美麗曠野。院內(nèi)有個四英畝大小的花園,按照德韋爾登先生的愛好作了布置。從花園向前,一片景色富麗的草地和葡萄園陂陀而下,直到萊芒湖,隔湖的遠處高聳在眼前的,是薩瓦省巍峨的群山。我的讀書與交友的結(jié)合,最初是在倫敦;但這樣恰當?shù)貙⑽业臅S設(shè)在兼具城鄉(xiāng)優(yōu)點的地方,最后只有洛桑可以辦到。
我擁有了由此三個方面的結(jié)合而產(chǎn)生的一切有利條件,自然就不會隨著季節(jié)的更易而變換我的住所了。
我的朋友們原來好意地替我擔心,我已經(jīng)那么長時間地與世上第一流城市的第一流人物交往,該是難以在阿爾卑斯山麓一個瑞士小市鎮(zhèn)里安住下去的。這類高層交游,可能吸引好奇心重的人,并且滿足虛榮心強的人;可是我太謙抑了,或者說太驕傲了,不會用交游對象的身價來自定我的價值;而且,不管學問與才能的聲望如何,經(jīng)驗曾經(jīng)告訴我,假如把溫雅態(tài)度和通達見識的合格條件訂得低些,結(jié)果對生活上的相互交往可以有較多的好處。許多人將朋友交談視為看戲或者上課;可是在我,當我整個早晨用功于書齋之后,就只想放松腦筋,而不愿再去運用它了。在下午茶點與晚餐之間的那段時間里,我決不輕視像斗一場紙牌那樣單純的娛樂。洛桑住有許多上流社會人家,他們那種便于結(jié)交朋友的懶散生活,很少受到貪欲鉆謀或野心追逐的擾亂。這里的婦女,雖然只受過一點家庭教育,卻多數(shù)賦有勝過其丈夫和兄弟的欣賞能力和知識。但是無論男女,他們端正的自由風度,同樣都不會走到過分單純和過分細致的極端。
我從來都是天色入晚便停止寫作,通常到第二天天明再動手,這對保護目力有好處。我完成了一項長期的、但是不太吃力的工作,身心兩方面都沒有感到疲憊。不過,我計算一下剩下的時間和任務(wù),很顯然,按照出版行業(yè)忙閑季節(jié)來說,拖延一個月說不定會產(chǎn)生耽擱一年的后果。于是我奮力爭取目標,在寫完此書的最后一個冬天里,我是從洛桑的社交性娛樂中挪用了許多夜晚的。現(xiàn)在我可以想望有個間歇時間,有一次休息,以便將全書認真地校訂一遍了。
我曾經(jīng)憑推想認定了孕育此書的時刻;現(xiàn)在我要紀念完成全稿的鐘點了。這是1787年6月27日那一天,或者該說是那天夜晚,11點至12點之間,我在花園中一座涼亭里,寫完最后一頁的最后幾行。放下手中的筆,我在一條兩邊滿植刺槐的林蔭小路上來回走了幾趟,從那小路上可以望見田野、湖水和群山。空氣很溫和,天色是澄徹的,一輪銀月投影在水中,整個宇宙悄然無聲。我不想掩蓋當初因為恢復自由行動,以及因為也許著作成名而發(fā)生的歡悅情緒。可是我的自豪感不久就暗淡下來了,另有一種嚴肅的憂郁感布滿在我心頭,因為我想到,我同一個事事聽我作主的老伙伴永遠分手了,又想到我的這部歷史著作日后不管能存在多久,此書作者的生命必然是很短促而且休咎難卜的。
(戴子欽譯)
【賞析】
吉本的名字是與其歷史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因這一部史學巨著而獲得不朽的聲譽。《羅馬帝國衰亡史》花費了他近20年時光,可以說凝聚了他畢生的心血。完成這部史書之后,吉本在洛桑萊蒙湖畔的居所回首前塵,開始寫他這個歷史學家自己的歷史。在自傳的開頭,作者寫道:“當我完成了一部辛苦撰寫、終獲成功的著作之后,如今在我的52歲上,我打算利用一部分閑暇時間,回顧一下個人文墨生活上的簡單事務(wù)。”原書名為《我的生活和著作回憶錄》(Memories of My Life and Writing),但回憶錄并未寫完。在作者去世后,摯友謝菲爾德勛爵整理他的草稿和部分信件編成《吉本自傳》。通過這本自傳,我們得以認識吉本的生平和為人,并了解到《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寫作過程。
吉本幼年體弱多病,幾次瀕臨死亡的邊緣。與病弱的身體相比,他的頭腦異常發(fā)達,從小就開始大量閱讀古典文學書籍。孤獨的病床生活培養(yǎng)了他終生不變的讀書癖,也磨礪了他沉默內(nèi)向與好學深思的性格,為將來研究學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不過,柔弱的體質(zhì)也造成吉本相對柔弱的性格,并影響了他一生的幸福。
在洛桑五年求學期間,吉本嘗到第一次也是一生中唯一一次戀愛的甜蜜。他愛上了勃艮第鄉(xiāng)間一位牧師的女兒,盡管女方欣然接受了吉本的愛情,但吉本的父親認為這樁婚事不合習慣。面對父親的阻撓,吉本內(nèi)心非常痛苦,但在行為上他卻沒有做出絲毫抗爭,最后屈從于父親的旨意,輕易放棄了近在咫尺的幸福愛情。他在自傳中自嘲道,“作為戀愛者,我嘆息;作為兒子,我遵命。”盡管結(jié)局令他悲嘆,吉本回憶這次戀愛時還是顯得很自豪,因為他畢竟享受過愛情這一純潔而崇高的情感。此后他過了一輩子的獨身生活。
不過,性格上的軟弱并不代表精神意志力的薄弱,吉本擁有堅強的自我意志和個性,執(zhí)著地追求自由和獨立的精神世界。他遠離喧鬧的人群,或獨處一隅或孤身散步,在閱讀和沉思中自得其樂,孤獨的他在精神上是強大的。正因為他具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和一往無前的勇氣,他才能在充滿困難和挫折的治學道路上甘于寂寞,克服艱辛,最終完成其史學大業(yè)。
吉本為什么選擇羅馬歷史研究作為他畢生的事業(yè)呢?在自傳中,他詳細述說了其中的緣由。吉本27歲時,在意大利游歷了一年。當25年后寫作這本自傳時,他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走進羅馬這座“永恒的城市”那一刻震撼心靈的強烈情感。他踏上古羅馬廣場的遺址,歷史的遺跡在他生命中刻下了永久的印記。那一天的見聞和感受對他的命運產(chǎn)生了決定性影響,作者在自傳中作了細致的描述,回憶穿透歲月,歷歷如在眼前。1764年10月15日,吉本靜坐在朱庇特神殿的廢墟上,遠眺夕陽緩緩而沉,陷入悠遠的沉思。在落日余暉中,神殿里赤足的修道士們唱起了晚禱。此情此景引發(fā)青年吉本無限的思緒: 羅馬帝國曾有過怎樣的榮耀和繁華,而今卻煙消云散?愷撒的絕世雄風,古羅馬的英勇氣概,又將到何處追尋?就在那個時刻,未來歷史學家的靈感被深深觸動了,他決心撰寫這個城市的衰亡和敗落,以此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事業(yè)。當然,吉本本來只計劃寫羅馬這個城邦的衰落,而最后寫成的卻是一部述說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氣勢磅礴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在全書結(jié)束處,作者借他人之口,描述了當年他所見到羅馬城的破敗景象:“我們腳下的卡匹托里亞山丘,原是羅馬帝國的頭、世界的堡壘、國王們之所懼;以印滿無數(shù)勝利者的足跡而聞名于世,以獲得無數(shù)民族的戰(zhàn)利品和貢金而富甲天下。這世界的奇觀,如何竟一敗涂地!完全改變了原來的面貌!面目全非!凱旋的道路消失在葡萄藤蔓之中,元老們的坐席埋沒在糞堆之下。”這種滄桑巨變的感嘆,正是萌發(fā)自作者年輕時對羅馬遺跡的強烈印象。
旅行歸來幾年后,吉本在倫敦開始其卷帙浩繁的史學寫作,至1787年完成。正如作者不會忘記最初引發(fā)他寫作羅馬史的那些深刻印象一樣,他同樣清晰地記得寫完全書最后一頁時的情形。走在群山環(huán)抱的萊蒙湖畔,銀月灑影的林蔭小路上,艱辛的工作終告結(jié)束,作者有巨著甫成時如釋重負的輕松,也有預想藉著作流芳百世的欣悅,但歡快之情很快被嚴肅的憂郁感淹沒了。好像與一個陪伴多年的摯友訣別,他告別了這部著作的寫作。多年來,寫作這部書是他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甚至構(gòu)成了他的生命。而不管他的作品將流傳多久,作者的生命都是短促而無常的,人生有涯,歲月無窮。想及這一切,我們的這位歷史學家又如何能夠釋懷呢?
吉本的一生沒有什么錯綜曲折的經(jīng)歷,更沒有浪漫或驚險的遭遇。即使他的生活有過一些波瀾曲折,那也是在內(nèi)在世界里,而不在外在表現(xiàn)上。他的自傳寫得平鋪直敘,像他本人一樣和平寧靜。書中看不到輝煌的英雄行為,也沒有令人愁腸百轉(zhuǎn)的傷感悲劇。不過從他平靜簡約的行文中,可以讀出作者的坦白、真摯和對友情的忠誠。吉本像對待歷史一樣面對自己的過去,力求真實地記錄自己一生的平凡事跡。回憶錄開頭一段話是他寫作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對自己寫作的要求:“這篇個人生活的敘事文章,必須以真實作為它的唯一可以推許的特點,這就是嚴肅一點的歷史書所應(yīng)具有的首要品質(zhì): 赤裸裸的、不怕出丑的真實。”吉本沒什么好出丑的,他像呆在殼里的蝸牛一樣,幾十年如一日把自己關(guān)在書房里,憑一己之努力而在學術(shù)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了解一位孜孜不倦的學者怎樣在苦學過程中不懈追求,終獲成功,這便是閱讀《吉本自傳》最大的收益。
(周凌楓)
上一篇:《吉爾伽美什 [古巴比倫]佚名》讀后感
下一篇:《吝嗇鬼 [法國]莫里哀》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