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吉皮烏斯·無力》經(jīng)典詩文賞析
我貪婪的眼睛望著大海,
我的腳卻緊緊地鎖在大地……
我站在懸崖之巔,天空之上,
卻不能就此向藍天飛去。
不知該反抗還是該屈從,
缺乏死的勇氣和活的勇氣……
離上帝很近卻不能祈禱,
想愛,卻沒有愛的能力。
向太陽,我向太陽把手伸出,
我看見蒼白的云織成帳幕……
我覺得我已經(jīng)知道真理,——
卻不知用什么詞句把它說出。
(飛 白 譯)
《無力》一詩,流露出為執(zhí)著地追求完美的理想而不能達到目標的苦惱。詩篇把那種“想愛,卻沒有愛的能力”,想說, 卻又說不出的黯淡無力的心境,表現(xiàn)得十分委婉細膩,這首詩是女詩人揭示內(nèi)心深處,力圖通過對藝術(shù)真理的追求達到現(xiàn)實世界與永恒世界相互溝通的力作。
詩一開頭,詩人就以一組對稱并立的意象,將追求的激動與無奈的悲哀相交織的矛盾,表現(xiàn)得十分強烈。 “我”追求“大海”般天藍純凈的廣闊理想,身子卻被粗俗猥瑣的現(xiàn)實牢牢鎖住; “我”離心中的神近在咫尺,卻無法傾訴自己的夙愿;想愛,想追求,但又沒有這種能力。靈魂的自由奔放和肉體的倦怠束縛形成了鮮明的矛盾,為求得完整,擁抱太一,簡直太邈遠了,無力達到。饑渴而憔悴的心啊,“向太陽把手伸出”,然而蒼天是不向凡人顯示真理的光影的。不過,圣哲的人懂得,最高的真理,神圣的美之極致,是能夠在心靈深處徐徐感受的。不是嗎?盡管蒼白的云織成帳幕, 詩人還是感覺到“已經(jīng)知道了真理”,只是這種感覺不可言傳,“不知用什么詞句把它說出”。確實,“無力”顯示給詩人的暗喻正是“神”的意志。在充滿神性的精神世界中,第一批純真的果實從來不是屬于凡人的, 它們只屬于“神”,就是溝通存在的詩思。這樣,詩人在慨嘆自身最“無力”的時候,恰恰在最高的意義上,精確而意味深長地道出了“無力”的真理。
吉皮烏斯認為詩是某種超脫自然、來自神靈世界的神秘信息。詩人通過創(chuàng)造可與神靈世界的“上帝”會晤相通,并且喚出一個又一個美的精靈,聆聽自己與神彼此的心聲默語,仿佛自己復(fù)活在美之極致的存在之中。對與可見的喧囂的現(xiàn)實相對立的非現(xiàn)實的夢境的感悟,是難以表達清楚的,詩人意識到無力,是因為呈現(xiàn)在紙上的詩句已是拋給世俗世界的那個世界的第二批果實。“無力”總是由最有力的美汁滋潤的,最有力的感悟往往導(dǎo)致最惶恐的“無力”。存在的復(fù)活之美也許只能在無力與有力的悖論之中得到吧!這樣,我們看到,一方面“無力”呈現(xiàn)了最深沉的悲哀和遺憾;另一方面, “無力”又含蓄著缺陷美的全部意蘊。
(周安平)
上一篇:〔美國〕霍爾《新的動物》賞析
下一篇:〔澳大利亞〕賴特《星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