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洛馬爾先生決定今后他要裝作已經(jīng)死了,看看世界沒有他時會是啥樣。一段時間以來,他發(fā)現(xiàn)他與世界的關(guān)系不像從前那樣了。如果說從前他好像期待過世界給予他什么,世界也好像期待過從他那里得到什么,那么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記不清他們相互都期待過什么(好事或壞事),也記不清為什么他由于這種期待曾經(jīng)長期煩躁不安。
既然帕洛馬爾先生現(xiàn)在已不再要求世界給予他什么,他的心情應該感到輕松,而且應該發(fā)覺世界也因此而感到輕松,因為世界已不再需要關(guān)心他了。但是,恰恰是希望感到輕松的這種心情使帕洛馬爾先生感到不安。
總而言之,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第一件事就是不應該把死與不存在混為一談,死的概念涉及到生以前的漫長歲月,也涉及到與其相對應的死之后的漫長歲月。生之前我們屬于無窮無盡的可能性那個范疇,有可能發(fā)生或有可能不發(fā)生。而死之后呢,我們則屬于不可能那個范疇,包括過去不可能和將來不可能(這時我們完全屬于不可能那個范疇,對過去我們已不可能施加影響,對將來則不容我們再施加影響)。其實,帕洛馬爾先生的情況比較簡單,因為他對一些事物和對一些人的影響都是微不足道的。世界完全可以沒有他,他也完全可以放心地去死且無需改變自己的習俗。問題不是改變他的行為方式,而是改變他的存在方式,確切地說,就是改變他與世界的關(guān)系。原來他所謂的世界是指包括他在內(nèi)的世界,而現(xiàn)在所謂的世界是指沒有他的世界。
沒有他的世界是否意味著他不再有焦慮呢?是否意味著一切事物的發(fā)生都與他的存在以及他的反應無關(guān),僅僅按照事物自身的亦即與他毫不相干的規(guī)律、需要或緣由而發(fā)生呢?例如,一個浪頭撲向海礁,腐蝕一下巖石,另一個浪頭繼之而來,第三個浪頭、第四個浪頭,連續(xù)不斷……他存在也好,不存在也好,一切都照常進行。死亡帶來的慰藉應該是: 在消除了憂慮這個斑點即我們的存在之后,唯一重要的就是一切事物都展示在陽光之下,并在無憂無慮的、寧靜的氣氛中相繼發(fā)生。那時世界上只有寧靜,一切都趨向?qū)庫o,風暴、地震、火山爆發(fā)也趨向?qū)庫o。他活著的時候世界不就是這樣嗎?既然暴風雨隨身攜帶的是雨后的寧靜,那么能否說暴風雨預示著所有海浪都被海岸擊碎、強風也耗盡了自己的力量這一時候的到來呢?也許死亡意味著置身于波濤滾滾的海洋之中,海洋里風浪是不會消逝的,因此不必等待海洋寧靜下來。
死人的目光多少有點乞憐。人死后遇到的事件與他活著時經(jīng)歷過的事件及其情節(jié)與地點基本相同(這對死去的人來說也許是種安慰,因為他會認為自己熟悉那些事件),但同時又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如果這些差別符合邏輯發(fā)展的連貫性,那倒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任意的、無章可循的,那就令人討厭。因為一個人活著的時候總想進行他認為必要的更改,而現(xiàn)在呢,卻不能進行任何更改,原因就是他已死了。這使得死人的心情老是不高興,心里老覺得受妨礙,但同時又感到自足,就像一個人這么想: 重要的是我過去的生活,現(xiàn)在的事嘛,不必那么認真了。還有,人死后立即會產(chǎn)生這樣一個主導思想: 一切問題都是別人的問題,與自己無關(guān)了,因此他感到松快。對死者來說,一切的一切都無關(guān)緊要,他們不必再為此煩惱了;雖說這種態(tài)度不符合道德觀念,但死去的人之所以高興,正是因為他們可以不對任何事情負責。
帕洛馬爾先生的心情愈接近上面這種描述,愈感到死的想法可以接受。當然,他現(xiàn)在尚未完全達到死者特有的那種超脫精神,尚不能做到不去尋根溯源,不能擺脫自己現(xiàn)有的局限性。他活著的時候,看見別人做錯事就著急,想到自己在那種情況下將會犯同樣錯誤也著急。現(xiàn)在他自以為已經(jīng)擺脫了這種心情,其實還遠未擺脫這種心情。他現(xiàn)在明白了,不能容忍自己的錯誤亦不能容忍別人的錯誤,這種心情將和那些錯誤一樣永遠生存下去,死亡絕對消除不了它們。因此,必須花力氣習慣這種心情。這對帕洛馬爾來說,就意味著失望,失望地發(fā)現(xiàn)自己與原來一樣而且再也沒有希望去改變自己的形象了。
帕洛馬爾并不低估活著對死后的優(yōu)越性。這種優(yōu)越性只能針對過去而言,即活著可以改變自己的過去;不能針對將來而言,因為將來總是風險很大,而且好運可能不長。(對自己的過去感到完全滿意的人猶如鳳毛麟角,少得可憐,無需單獨去說他們。)一個人的一生是各種事件的集合。其中的最后一件事可能改變整個集合的意義。這倒不是因為它比以前的事件都重要,而是因為各種事件組合成一個人的一生時需要遵循一定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并非按時間順序排列。例如,一個成年人讀一本他認為很重要的書,感慨地說道:“我怎么以前就沒讀過這本書呢!”又說:“真遺憾,年輕時沒讀過這本書!”喏,這兩句話都沒有多大意思,尤其是第二句話沒有多大意思。因為他讀過這本書以后他的生活變成了讀過這本書的人的生活,讀這本書的時間早晚并不重要,而讀這本書以前的生活現(xiàn)在也具有了新的形式——讀這本書所賦予它的新形式。
誰要學會死,最難學會的是: 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一個封閉式的集合,它完全屬于過去,既不能再給它添補什么了,也不能改變它的整體結(jié)構(gòu)了。當然,那些繼續(xù)活下去的人可以根據(jù)他們生活中的變化,改變他們的生活結(jié)構(gòu)乃至改變死人的生活結(jié)構(gòu),使生活具備新的形式或者是與從前有所區(qū)別的形式,例如把一個因違犯法紀受到懲處的人看成是真正的造反者,把患有精神病或譫妄癥的人捧為詩人或先知。生活中的變化對活人來說確實重要,但死者卻很難從中謀求好處。每個人都是由他的一生及其度過此生的方式構(gòu)成的,誰也無法否定這點。一輩子受苦的人,就是由痛苦構(gòu)成的;如果硬要否定他的痛苦,那么他就不再成其為他了。
因此,帕洛馬爾準備做一名與眾不同的死者,他既不愿做個原封不動的死者,又不愿放棄他必須放棄的一切。
為了死后部分地生存下去,當然可以依靠某些特殊方法。這些方法歸納起來不外乎兩類: 一是生物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把自己身上叫做遺傳性的那部分財富傳給后代;一是歷史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通過計算機的存儲器與人類的語言把一個人積累的或多或少的經(jīng)驗傳給繼續(xù)活下去的人。如果我們把人類看成是一個人,把一代人與一代人的更迭看成是一個人一生的不同時期,那么這兩種方式也可看成是一種方式。當然這樣做并不能解決問題,只能把問題推遲,把一個人的死亡推遲到全人類的滅絕。盡管全人類滅絕這一天尚未到來,但終究會到來的。
帕洛馬爾從想到自己的死亡,已轉(zhuǎn)向考慮人類最后的幸存者或者叫做人類的后繼者、繼承者的滅絕: 來自其他星球的探險家在荒蕪而凄涼的地球上著陸,解譯金字塔石刻上和電子計算機穿好孔的紙帶上保存下來的遺跡;于是人類的智慧又復活了,并在宇宙中傳播。傳播呀,傳播,當它的物質(zhì)基礎(chǔ)漸漸耗盡,變成一股熱能,或者它的原子凝結(jié)成一種不能活動的結(jié)構(gòu)時,人類智慧就會在宇宙空間消逝。
帕洛馬爾心想:“如果時間也有盡頭,那么時間也可以一刻一刻地加以描述,而每一刻時間被描述時卻無限膨脹,變得漫無邊際。”他決定開始著手描述自己一生中的每個時刻,只要不描述完這些時刻,他便不再去想死亡。恰恰在這個時刻他死亡了。
(肖天佑 譯)
【賞析】
《帕洛馬爾》是卡爾維諾生前所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他在給朋友的題詞中寫道:“對大自然的最后沉思。”書的終結(jié),仿佛是卡爾維諾逝世的預兆,至少他在寫作此書時想到了死亡,或許他已經(jīng)感悟到他正在經(jīng)歷“學習死亡”的過程——他這本書的最后一章就叫《學會死》。
在我們有生的日子里,每個個體都會觸及死亡的問題,人終免不了一死,存在是有終性的,然而這恰恰是人的存在獲得意義的先在條件,即海德格爾的“先行到死”。施太格繆勒在《當代哲學主流》中這樣解釋海德格爾存在哲學中死的問題:人的“將來就存在于應被把握的可能性之中,它不斷地由死亡這一最極端和最不確定的可能性提供背景”。人總是從可能性中來了解自己本身,因為他的存在還不是最后被規(guī)定的。人正是生活在諸種可能性之中,諸種可能性一起構(gòu)成人的本質(zhì)的最內(nèi)在的核心。面對死,有人恐懼,有人回避,恐怕很少有人能像帕洛馬爾先生一樣直視死亡,追問得那么深,思考得那樣透。但是,無論取何種態(tài)度,我們都避免不了生之焦慮與死之不安。
從存在的意義上講,死亡使個體與世界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變化。如果說從前個體與世界曾經(jīng)互相期待過從對方那里得到什么的話,死亡則帶來存在方式的改變,使世界分為包括個體在內(nèi)的世界和沒有個體的世界。那么,沒有個體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我們看到:世界可以無視個體的存在與否,兀自運轉(zhuǎn)不休;世界也可以漠視個體存在的焦慮,一派寧靜無憂;世界還可以裹挾個體存在的生命,依然生生不息。因此,有我、無我的世界乃是同一個世界,并沒有發(fā)生任何的改變,唯一的不同也許在于死亡對于個體的意義,即在消除了個體的生存憂慮后所帶來的慰藉。
就個體生命而言,以死為界,判然而分的生前歲月與死后歲月,分屬兩個范疇:即可能性范疇與不可能范疇。如果不可能范疇使死者能夠卸下責任,獲得解脫,那也許是件幸事,至少可以不再煩惱。
偏偏帕洛馬爾先生不是這樣的人,死亡帶給他的是無限的失望。因為他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像生者那樣,可以根據(jù)生活中的變化,去改變以往的生活結(jié)構(gòu),使生活具備新的或有所不同的形式。死者的一生構(gòu)成了一個封閉的集合,完全屬于過去,既不能添補什么,也不能再改變什么。
為了在死后能夠部分地生存下去,帕洛馬爾先生決定做一個與眾不同的死者。這種超越個體的有限,趨向時間的無限的努力,歷來可以通過兩種方法實現(xiàn):一種是生物方法,即通過基因的遺傳;一種是歷史方法,將人生的經(jīng)驗傳遞下去。然而,這兩種方法不過是將一個人的死亡推遲到全人類的滅絕,而這一天的到來,就在時間的盡頭、熵的旋渦中,那時,人類的智慧就會隨同宇宙空間一同消逝。
在這樣窮盡時空的探問之后,帕洛馬爾先生仍舊試圖力挽狂瀾,將拒絕死亡化作與時間的抗衡,以此來拯救自己在空間的微渺存在。恰恰這時,死亡不期而至。記憶也許是現(xiàn)代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每一刻無限膨脹的被描述的時間中,無限延長著生命的意義。或許回憶是個體把握過去的方式,是建構(gòu)此在的方式,是確證自我的方式,也是主體在時空中獲得拯救的方式。
于是,我們在帕洛馬爾的前面看到了普魯斯特遠去的身影,在帕洛馬爾的背后看到了卡爾維諾本人沉思的目光。卡爾維諾在完成了這本壓卷之作后,就走進了自然,成就了他與萬物合一的初衷。
(祝升慧)
上一篇:孟加拉風光(節(jié)選) [印度]泰戈爾·沙乍浦,1891年2月
下一篇:安德烈·馬松:他的叢林和魚 [古巴]卡彭鐵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