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約瑟夫·布羅斯基·約瑟夫·布羅斯基詩選》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約瑟夫·布羅斯基(1940— )美國作家。原籍蘇聯。1940年5月24日出生于列寧格勒。雙親都是猶太人。父親念過大學,擔任過海軍指揮官,復員后找不到固定工作,在一家小報做攝影記者。母親是托脫維亞人,會德語,在建設部門當小職員。布羅斯基早在童稚時代就感受到他所屬民族的壓力。他厭惡正規教育,15歲即退學流浪,在工廠、鍋爐房、醫院太平間打零工,并隨勘探隊出沒邊遠荒漠找礦,遍嘗艱辛,歷盡炎涼,一面在社會大課堂中成長,一面沉迷于自己所鐘愛的文學海洋。他幾乎讀遍全部俄國詩歌,又自學波蘭語,英語,抱著詞典啃外國當代作品,對弗羅斯特,艾略特,葉芝,奧登,鄧恩等大詩人深為敬佩,決心獻身文學事業。布羅斯基18歲開始寫詩,但國內無從發表,只能以“地下出版物”形式流傳,而美國一家出版公司卻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出版了他的俄文版詩集。他為詩而累,為詩而苦,曾遭當局查訊,兩度被拘入精神病院,1964年又以“社會寄生蟲”罪名被判5年強迫勞動。經艾·赫瑪托娃等救援呼吁,18個月后獲釋,1972年被驅逐出境,先到維也納后赴美國定居,1977年入美籍,現在紐約大學任教。布羅斯基在美國先后出版的詩集有俄文版《短詩與長詩》 (1965),《一個美麗紀元的結束》 (1977)和《羅馬哀歌》(1982),英文版《詩選》(1973),《言辭片斷》(1977) 以及英語散文集《小于一》(1986)。他出色地繼承了俄國古典主義傳統,且融匯外國詩歌精華,成為“不斷革新詩歌表現手法的高手”。布羅斯基所經歷的東西方生活背景,使他的創作“主題異乎尋常的豐富,視界極其開闊”。他于198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最年輕的作家。不久前,蘇聯報刊陸續發表了他的詩作。流亡者又“回到了”故鄉。
內容概要 本 質
于是瑪麗對基督說: /“你是我的兒子? ——或上帝?/你被釘到了十字架上。/哪里是我回家的路?/我是否能通過我的門/心中卻依然困惑不解:/你死了?——或活著/你是我的兒子? ——或上帝?”/基督向她回答說: “/無論是死是活,/女人,這都一樣——/兒子或上帝,我都是你的。”
作品鑒賞 人的本質是什么?這是今天大多數西方人都在思考的問題。有的認為,當人閉上眼睛,撒手西去,最終都要歸到善,歸到真。還有的認為,無論是死是活,是神是人,這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你是否領悟到什么,你是否已經認識到你自己。《本質》這首詩取材于《圣經》 ,講的是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又得以復活的故事。當時,他的母親瑪麗亞曾守護在耶穌釘死的地方,直到地震發生,主的天使告訴她,耶穌已經復活,瑪麗亞欣喜若狂,亟想把這一喜訊告訴耶穌的門徒,可她找不到回家的路。耶穌曾說過: 凡實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母親、兄弟、姊妹。《圣經》里也說:“你們要從窄門進去,因為那通向滅亡的門是寬的,路是好走的,朝著這方向走的人很多。那通向生命的門是多么窄,路是多么難走,找到的人很少。”于是,瑪麗亞問耶穌,到底是她的兒子還是上帝,她感到無所適從,她一定要找到她走的路。她認為自己通向生命的門太窄,難以通過,更不知道生命究竟是屬于自己還是屬于主。詩人在這里,借耶穌的話忠告人們,無論是主,或是普通的人,無論活著或死去,都是一樣,只要找到自己,找到歸路,順依天命,你就無所謂是生是死,是神是人了。這就是永恒,這就是本質。詩人選取這一則圣經故事,為的是更準確地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布羅斯基不僅對宗教很感興趣,而且也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他有獨到的見解。此詩盡管寫得十分嚴謹,卻毫無說教之氣,極熟練地擇取一點,把深藏于頭腦中靈感,借助于神的光環呈現給世人。在西方,以宗教為題材的詩實在是數不勝數,但象布羅斯基所寫的這種清新明晰而又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則不多見。他意不在宣教,不過是借上帝的嘴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其引經據典的目的也不是故弄玄虛,把讀者引入深奧難解的死胡同中,相反,他是把人們從繁復的教義中解放出來,看到光明的未來。布羅斯基的詩獨辟蹊徑,非常硬朗,出自于書卷卻毫無書卷之氣,確實給人一種堅實感和開闊感。
上一篇:《美國文學·索爾·貝婁·洪堡的禮物》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英國文學·約翰·奧斯本·憤怒的回顧》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