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文學·帕特里克·懷特·風暴眼》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帕特里克·懷特(1912— )澳大利亞著名小說家、劇作家。生于英國,在澳大利亞悉尼鄉間父親的農場里度過童年。1932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皇家學院攻讀現代語言,其間游歷了許多歐洲國家,深受歐洲文化的影響。1939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幸福谷》 問世。1955年發表的第四部長篇小說 《人類之樹》標志著他進入了文學創作的高峰時期。1973年出版的《風暴眼》 使他榮獲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成了澳大利亞和大洋洲地區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作家。他先后共發表了11部長篇小說,6部劇本,1部詩集,1部自傳,1部演講集和3部短篇小說集。他的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際文壇上享有盛譽。懷特的大多數作品均以澳大利亞為背景,反映澳大利亞的社會風貌和生活方式。他早年深受喬伊斯、沃爾夫、哈代和勞倫斯等英國作家的影響,擅長意識流手法,并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小說著重塑造人物,描繪心理,專心刻畫那些被現代社會扭曲了心靈的人和他們的內心世界,剖析他們的靈魂,以此來探索人生的意義,尋求生活的真諦,并且諷刺、批判和嘲弄了那個現實社會。由于懷特的創作實踐在澳大利亞文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他的創作主張又得到文藝界廣泛的贊同。加之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后的聲望和地位,使澳大利亞文藝界形成了以懷特為核心的一大批懷特派作家,雄踞著澳洲的文壇,從一定意義上講,左右著澳大利亞今后的文學發展的方向。
內容概要 在澳大利亞悉尼市郊一座豪華的花園別野里,鑲著銀太陽的寬大的花犁木床上,躺著年邁、垂死的伊麗莎白·亨特。她是當地最富有的大牧場主亨特先生的遺孀。伊麗莎白年輕時風姿綽約,聰明過人,以自己的美貌和才干叩開金錢的大門,成了大牧場主亨特先生的妻子,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而今,年已耄耋的亨特太太雙目失明,兩腿不能行動,僵臥病榻,但她乃是這里權勢的“女王”和豪富的偶像。她竭力表現自我。為了顯示其不減當年的威嚴和活力,她雇用精于美容的曼胡德小姐每天為她化妝、打扮,用各種油彩濕潤她那早已干癟的肌膚,用昂貴的香粉填平她臉上深凹的皺紋,并用稀世的珍寶把她打扮得珠光寶氣。她追求別人對她的崇拜,但也渴望得到真正的愛。可是,她卻是一個自私、自利、冷漠無情的女人,一生都處于想讓人愛卻又不肯愛人的矛盾之中。如今,不管如何精心打扮,如何炫耀財富,她只是旁人心目中一個非常有錢但令人討厭的“老嬰兒,”一個在護士手中日漸萎縮的“包裹”。她只能日日夜夜地僵臥病床。在亂夢中昏睡,在昏睡中追憶,在迷惘和失落中逐漸地了卻殘生。她兒子巴茲爾是個演員,早年在英國舞臺上因善于扮演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人物而享有盛名,獲得過爵士的稱號,但他的成功并沒有給他帶來多大的歡樂,他沉湎酒色,不求上進,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當演員的名聲每況愈下,最后眾叛親離,孑然一身,沉溺于酗酒和縱中不能自拔。在母親病危之際,他回到了澳大利亞,他又一心盤算著如何攫取母親的錢財,垂涎母親病榻前美貌的護士。他曾竭力尋找失去的自我,但一切都是徒然的,正如他的第一個妻子一針見血地指出的: “他老是扮演同一個角色——他自己。”因為他只會見風使舵、逢場作戲,而這一切又都是為了自己。亨特太太的另一個親人是她的女兒多蘿茜。她年輕時遠嫁法國,丈夫出身于名門望族。可惜好景不長,多蘿茜很快成了一名被遺棄了的公爵夫人。在她身上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澳大利亞的自我,這使她頑固成性、吝嗇刻薄; 另一個是法國的自我,這又使她自命不凡、矯揉造作。這兩個相互矛盾的自我卻在瘋狂追求錢財上統一了,更何況她在回澳大利亞時早已窮愁潦倒,頗似喪家之犬了。巴茲爾和多蘿茜獲悉風燭殘年的母親已經奄奄一息,即將離開人世時,都急匆匆地從海外飛來,在母親的病榻周圍展開了一場爭奪遺產的激烈爭斗。兒女們覬覦財產的情景亨特太太一目了然,她發誓要更頑強地生存下去,不能讓兒女們的陰謀得逞。她不時喟然長嘆: “漂亮的臉蛋和物質生活的富足并不能驅走孤獨和失望。”她自己一生是在自私自利的驅使下度過的,但臨終前也嘗到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漠的滋味,她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猶如海島與海島之間的關系一樣,盡管有海水、空氣相連,但在感情上誰也不會向誰靠攏,而且“最冷峻、最偏狹的海島,莫過于自己的兒女”。病榻前的一切象毒蛇一樣糾纏著她,嚙噬著她破碎了的心,即使她痛苦不堪,也使她重新估量人生的價值。因此,她自嘆自憐,自我反省,自我發現,自我否定,在痛苦煎熬、亂夢、恍惚中度過她最后的一刻。而她的兒女們為了對付不肯輕易死去的母親,從唇槍舌戰、勾心斗角,到最后沆瀣一氣,千方百計地從精神上、心靈上對她折磨,促其早死。同時,他們還各自施展手段,分別與女護士和男律師鬼混、調情。這既有情欲上的要求,也有爭奪同盟的企圖。不僅如此,當母親死訊傳來時,這一對不知廉恥的孿生姐弟竟在父母生育他們的床上肆意縱欲亂倫!
亨特太太終于離開了人世,她親生的這對孿生姐弟巴茲爾和多蘿茜也終于心滿意足地瓜分了母親遺下的大筆遺產,各奔東西,追求他們新的樂趣了。在最簡單的喪葬儀式上,參加葬禮的只有侍候過亨特太太的幾名護士和傭工,她僅有的親人——兒子巴茲爾和女兒多蘿茜都以各自的借口逃之夭夭。這位曾經用自己的美貌和才干叩開金錢大門、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顯赫一生的富孀,只能在其死后并在這荒涼孤寂的墓地里才真正得到一角平靜之地——風暴眼——大風暴中的一點寧靜點。
作品鑒賞 《風暴眼》 的問世使懷特榮獲1973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在這部長達52萬字的小說中,懷特用“史詩般的和擅長于刻畫人物心理的敘事藝術,介紹一個新的大陸進入文學領域”。因此,這部小說備受評論家的推崇,稱它為“懷特25年中全部作品的大規模集中”,“別具一格地把史詩的真實和詩歌的感情熔于一爐”。這部小說的題材在文學創作中屢見不鮮的,但懷特從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加工賦予主題新的內涵。在圍繞金錢而展開的這場爾虞我詐的明爭暗斗之中,作者不是滿足于暴露人世間表層的丑態,而是把筆觸深入人物的內心角落,用心理分析表現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敵對的原因,使作品像一把剖析靈魂的手術刀,展開那些腐朽、墮落的創瘡,喚起讀者對這個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的思索。小說的中心就是那張躺著亨特太太的病床,所有的情節設計,都是從這里向四面八方輻射出去的。主人公亨特太太是一個典型的利己主義者,一個對世俗生活貪得無厭的追求者。她出嫁以后,生活授予她極大的權勢和榮耀,成了物質生活中的女王。但奢侈豪富并不能驅走她心靈上的孤獨和失望,她在精神世界里形單影只,是個孤家寡人。她渴望將自己編織進別人的生活圖案,滿足自身的空虛、孤寂的靈魂,卻發現自己不能取信于人,甚至連自己的軀體也無法伴隨那顆不甘寂寞的心,而父母與子女間最真摯的感情也被銅臭所窒息,留下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這就是銅臭味彌漫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圖像。在寫作技巧上,懷特頻頻使用意識流手法,使以亨特太太為中心的故事內容具有縱橫交叉、放射性的主體結構。小說中既有傳統的內心獨白,也有潛意識的描述,有機地串聯了主人公一生中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歷和接觸過的各類人物。這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的描寫上: 一種是通過某種直覺感觸引起的聯想或者幻覺,由此及彼地把此時此地的感覺和彼時彼地的體驗串聯起來,構成一張密集的意識之網。超越時空,縱橫交叉,回旋翻騰,撒向四面八方,勾起她對往事一系列喜怒哀樂的思緒。另一種是通過亨特太太的夢幻,串聯她一生的理想、憧憬、感情和際遇,組成她生平經歷的畫卷。在夢境中,她有時追回到孩提時代與好友盡情戲耍的林蔭河畔,表現了她當時天真無邪的童心; 有時依偎在丈夫溫暖的懷里,反映了他們夫妻生活中的縷縷情思; 有時卻是與情夫幽會偷情的床第,徹底撕去了她清醒時那副偽善的畫皮……這種使用輻射式立體交叉結構的寫作技巧把各類人物、各層時間,甚至各色事物有機地串聯起來、多色調、多聲部地融成一體,不僅擴展了小說的容量,也構成了這部小說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蘇聯文學·尼·費·包戈廷·悲壯的頌歌》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聯文學·康·米·西蒙諾夫·《生者與死者》三部曲》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