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文學·切斯瓦夫·米沃什·魚》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 )波蘭裔美籍作家、翻譯家和評論家,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米沃什從小喜愛詩歌,1933年發表了第一部詩集《關于凝凍時代的詩篇》。1934年到巴黎留學。兩年后回國在波蘭電臺文學部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加入抵抗組織,繼續從事寫作,秘密編輯出版了反法西斯詩集《獨立之歌》。戰后在波蘭外交部工作,先后任波蘭駐美國及法國使館的文化參贊和一等秘書。1951年在法國要求政治避難,留居巴黎。1960年移居美國,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后入美國籍。米沃什在國外發表了二十多部詩集和小說,主要有《白晝之光》(1953)、《詩的論文》(1957)、《波別爾王和其它的詩》(1962) 、《中了魔的古喬》 (1964)、《沒有名字的城市》(1969)、《太陽從何方升起,在何處下沉》(1974)、《詩歌集》(1977)及長篇小說《權力的攫取》 (1955) 、《伊斯塞谷》 (1955)等。米沃什的創作經歷同他的生活道路一樣是曲折的。早期作品具有象征主義特點,常常流露出悲觀的情緒。戰爭期間的詩歌表現了渴望和平反對戰爭的強烈愿望。后期作品則深入到政治、哲學、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以冷靜的筆觸揭露現實生活的虛偽和丑陋,真實地展現了人類生存的荒誕境況。米沃什的詩歌富于哲理,風格自然流暢,善用典故、神話、傳說等作比喻,冷竣而幽默。他還寫過散文、隨筆、文藝理論和文學史等著作。
內容概要
魚
在狂呼亂叫之中,在神魂顛倒的囈語里,在喇叭尖叫、鑼鼓喧鬧的場合保持分寸便是最有力的抗議。/普通人已經失去了說話的權利,/象魚張著嘴巴在養魚缸中默默地游覽。/我對命運的安排逆來順受。畢竟我只不過是人。/然而我感到痛苦,渴望變成跟魚一樣的生命。(選自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選》)
作品鑒賞 現代人最為困惑的大概莫過于人類自身的困惑了?!拔沂钦l?”這一追問,恐怕是人類所有追問中,最簡明最直接因而也是最驚心動魄的追問了。歷史把現代人拋入了一個十分尷尬窘迫的境地。曾幾何時,人類一直陶醉于對自然界征服改造所取得的累累戰績,認為憑著技術理性,人類便可以認識自然宇宙,并駕馭它,使之為自己服務。但是,世界充滿了復雜的奧妙,人類在忙于征服外界自然的時候,卻忘記了對自身的認識。不知從哪一天開始,現代人突然發覺人類自己已置身于一種邊緣的境地。技術理性及不節制的物的增值,反而帶來了人的貶值。人在外物中喪失了自身,處在一種異化的狀態之中。人類越來越對自己感到陌生和疏遠了。這疏遠和陌生實質上是人自己對自己的一次放逐。在這放逐中,人成了異己的存在??梢哉f,此種放逐與異化的感覺已構成了現代藝術精神的深層結構。米沃什同眾多現代藝術家一樣,對人類的生存境遇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用詩的形式描繪著人的異化,“以不妥協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類在激烈沖突世界中的赤裸狀態?!?獲諾貝爾獎得獎理由) ?!遏~》便是這樣一首描述人類生命存在異己化的力作之一。全詩通過對人的生存境況與魚的存活境況的對比,揭示了人的異化存在無異于魚甚至不如魚的存活,把人的生命狀態赤裸裸的凸顯出來。詩的開篇便直截了當地把人類存在的境況突出地顯露出來。人置身的世界是怎樣一個世界呢?人置身“在狂叫亂叫之中,在神魂顛倒的囈語里,在喇叭尖叫、鑼鼓喧鬧的場合”。這是一個表面上熱熱鬧鬧、冠冕堂皇的世界。它以神圣正義的名義遮掩黑暗中的狡詐的血腥,用虛假的正義迎合大眾的媚俗心態,顯然,詩人對這樣的世界是不滿的,但又是無可奈何的。詩人的無可奈何并不在于他畏懼強權的血腥鎮壓,他真正畏懼的是眾多的人已被虛假的正義所欺騙、所蒙蔽,甚至已被其所同化。他們對命運逆來順受,如同養在魚缸中的魚。“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江河湖海是魚兒自由自在生活的世界,離開了大海,魚兒便被剝奪了自由翱翔的天地。它們被幽禁在狹小的魚缸之中,讓人喂養,供人觀賞,優哉游哉,逆來順受,任人宰割。米沃什在詩中對魚的描寫,會使我們聯想到中國古代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陶淵明在詩中寫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迷诜\里,復得返自然?!碧赵娨允芰b絡的魚鳥為自況,抒發了自己渴求掙脫社會束縛,返歸自然的強烈愿望。如果我們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話,就會發現,兩人的不同。應該說,在陶詩中羈鳥池魚只是一個比喻,一個自況,它們是人類被束縛和渴求解放的象征。陶淵明借此比喻表達了對復歸自然的古典式的贊頌和自信。米沃什則拋棄了這種古典式的情調,用他那種無可奈何的態度體現了現代式的絕望和虛無。在詩中,魚已不再是人的生存狀態的自況或比喻,魚已經成為人的生存狀態的一個參照系。正是由于詩人引進了這樣一個生命的參照系,才把人的生命存在的全部荒謬性和無奈感赤裸裸地展露出來。在詩中,魚的存活與人的存在構成了一個無可奈何的怪圈。人象魚一樣,在異化的環境里把生存變成了存活,喪失了自己,疏離了自己,出賣了自己,放逐了自己?!拔覍γ\的安排逆來順受,畢竟我只不過是人。”這已經是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嘆了。但是,人畢竟是人。魚的存活狀態是一種本能的、無意識的存活,而人的生存則應該是一種自由自覺的存在。人永遠也不能象魚那樣逆來順受地被環境所完全同化。因而,人為之痛苦,為之畏,為之煩。在人的生存悖論面前,米沃什表達了與陶淵明截然相反的結論:“然而我感到痛苦,渴望變成跟魚一樣的生命”。這確是一種西方現代式的絕望,這是面對巨大的無可抗拒的異化世界時所發出的無可奈何的嘆息,在這嘆息聲中我們看到了虛無和絕望,然而,它又何嘗不是對異化世界的堅決抗爭,大概這就是現代式的“絕望中的希望”。
上一篇:《新西蘭文學·凱里·休姆·骨干人物》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哥倫比亞文學·加·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