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德]雷馬克
類型:小說
北京搜索
本書成書于1929年,當時,作者埃里希·馬里亞·雷馬克(1898—1970)年僅31歲。而這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小說,竟是作者用6個星期的業余時間寫成的。它先后被譯成29種文字,銷量高達500萬冊,從而使出身寒微、經常要為生存而奮斗的年輕的退伍軍人雷馬克一舉成名,并成為世界級的作家。在作家得到美譽的同時,日趨囂張的納粹也緊緊盯住了這位以瀆神態度寫戰爭的年輕人。1930年,美國拍攝的同名電影《西線無戰事》在柏林上映之際,納粹黨魁戈培爾唆使希特勒青年團搗毀了上映該片的劇院。1931年,雷馬克流亡瑞士,繼而移民美國。1937年希特勒上臺后,《西線無戰事》被列為禁書,作者本人也于1938年被剝奪了德國國籍,留在德國的妹妹也因莫須有的罪名,被納粹判處死刑。
由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朱雯翻譯的《西線無戰事》是較好的譯本。
內容精要
我是保羅·博伊默爾,19歲,一個德國兵士。我和同班同學克羅普、米勒、勒爾等受學校鼓動而報名參軍,準備為國家、民族、正義而奮戰。經過10個星期的軍事訓練后,我們被送上了前線,和鎖匠恰登、泥煤工海伊·韋斯特胡斯、農民德特林和卡特分在同一個排,成了好朋友。
戰爭可不像老師和報紙上說的那樣美好和浪漫。死亡、恐怖、骯臟,時時都威脅著我們。我們連150人剛到前線換防,一夜之間就被對方的炮彈報銷了近80個。這倒好,面包、香腸和香煙每人都可以分雙份了。漸漸習慣了戰爭的炮火,我們在木箱上聊天、打牌,然后掀開蓋子解手;回憶起軍訓的情景,我們都異常困惑,不明白為什么要來打仗;想起在軍訓時虐待恰登的希默爾施托斯,我們恨得牙癢。法軍的炮火開始不停地向我們的陣地傾瀉,新兵們嚇得屁滾尿流,有兩個嚇瘋了。一匹馬被炸傷了,拖著腸子哀鳴奔跑。我們鉆進墳地,以死人和棺材掩護著自己。
希默爾施托斯因為不小心體罰了某位上級的兒子,也被解職調到了前線。我們幾個狠狠報復了他,但恰登也為此被關了一天禁閉。晚上,我和卡特冒險偷了一只鵝,烤了為弟兄幾個打牙祭,當然,恰登也有份。
我們又奉命往前線推進和法軍交火。很多人死了,慘不忍睹,我們只剩下了32個人。再后來,我們被調到后方一所兵站。在那里,我、勒爾、克羅普有一次夜間泅水過河,去和3個被饑餓所困的法國姑娘幽會,那滋味和士兵妓院可大不相同。
我意外獲得了14天的休假回到了家里。家里人都很掛念我,原來鼓吹我們參軍的老師和學校的看門人,這次也加入了國民軍。很久沒摸的書本和我更陌生了。我奉命看守一批俄軍俘虜,卻實在找不出我和他們何以成為敵人的緣由。
我又回到了前線,回到了戰友中間。我和卡特、恰登等討論戰爭的原因和目的,卻發現:戰爭可能只對某些人,如軍火商人有好處,而被卷進來充當惡鬼和炮灰的卻是我們。戰斗又打響了,我躲在彈坑里,突然一個人跳了進來,我不顧一切地用匕首捅了過去。我殺死的是一個法國排字工人,看著手上的血,我害怕極了。
戰斗結束后,我們8個人幸運地被派去守一個倉庫。在炮彈的呼嘯里我們做飯吃飯,痛快極了。撤離的時候,法軍又來轟炸,克羅普和我都受了傷,我們被送進了后方醫院,醫院里死人更多,氣氛更恐怖,死的萬事大吉,治好的又被運回前線廝殺。
我又回到了恰登們身邊,投入漫無目的的戰斗。米勒死了,海伊死了,卡特也死在了我的背上……
1918年10月,保羅陣亡,戰報卻說:西線無戰事。
知名篇章
以下選段描寫國王視察前線德國軍隊,給人發勛章,“我們”幾個人議論起戰爭的原由來。
“這樣的事,你想想也真怪,”克羅普接著說道,“我們在這兒是為了保衛我們的祖國。可是法國人在那邊,也是為了保衛他們的祖國。那么,到底誰是對的呢?”
“也許兩方面都對。”我說,可我自個兒卻并不相信。
“好吧,就算是這樣,”阿爾貝特追問下去,我看得出他的意思是想把我逼入困境,“可是我們的教授、牧師和報紙都說只有我們是對的,我們也巴不得是這樣;可是法國的教授、牧師和報紙卻說他們是對的,這又該怎么說呢?”
“那我可不知道,”我說,“不過不管怎么樣,戰爭還是在進行,而且參加戰爭的國家還在月月增多咧。”
恰登又來了。他仍然很興奮,馬上又加入了談話,他想了解一場戰爭到底是怎么樣發生的。
“大多是由于一個國家嚴重地侵犯了另一個國家。”阿爾貝特答道,稍稍帶著點兒優越的神氣。
于是恰登裝出一副惘然的樣子:“一個國家?這我可不理解。德國的一座山不可能去侵犯法國的一座山。或者說一條河流,一片樹林,一塊麥田,都不可能去侵犯別人家的。”
“你是真的那么愚蠢,還是在戲弄我呢?”克羅普喃喃地抱怨著說,“我根本不是那個意思。一個民族侵犯了另一個民族……”
“那么在這里,根本就沒有我的事兒,”恰登答道,“我自己并不覺得有人侵犯了我。”
“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阿爾貝特沒好氣地說,“這根本不取決于你這樣的鄉下佬。”
“這么說,我就馬上可以回家去啰。”恰登堅持說,我們大家都笑了。
“啊呀,你這個人哪,他說的民族是指一個整體,是指一個國家——”米勒嚷道。
“國家,國家”——恰登狡猾地把手指捻出咭咭的響聲——“憲兵,警察,捐稅,那就是你們的國家。如果你講的就是這些個東西,那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這是對的,”卡特說,“這是你第一次說對了,恰登。國家和故鄉,這其間有著很大的區別。”
(選自《西線無戰事》,朱雯譯,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
妙語佳句
我看到了各個民族彼此敵視,而且默默地、無知地、愚蠢的、甘心地、無辜地在互相殘殺。我看到了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還在發明武器和撰寫文章,使這種種敵視和殘殺更為巧妙,更為經久……
閱讀指導
這是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優秀長篇小說。作者雷馬克以親身經歷為素材,用辛辣、幽默而又不失莊重、嚴肅的筆調,描寫了8個年輕兵士在戰場上的戰爭體驗。他們既沒有保衛祖國的崇高行為,也沒有決死沙場的英雄氣概,他們戰而不知為何而戰,僅僅為了保護自己他們才不得不殺死“敵人”。在戰爭的縫隙,他們捉虱子、打老鼠、烤小豬、偷白鵝、報復狠毒的軍官、講黃色笑話、拿軍糧去換取和占領區女人的一夜風流。他們也有愛,對親人的愛、朋友的愛,甚至于對解除武裝的“敵人”的愛。他們無可奈何地卷入了戰場的巨大漩渦而難以自我超脫,在對戰爭本身的懷疑和質問中,身不由己地一個接一個走向死亡。
在雷馬克的筆下,沒有以往常有的“戰爭英雄”,因為自稱“不問政治”的雷馬克已經看穿了戰爭宣傳的虛偽。他想做的,不是為戰爭狂人的宣傳機構服務,而是相反。他要用筆戳穿統治者所編造的“英雄神話”,他要諷刺、鞭撻那些居心叵測的說教者,他要告訴人們戰爭的真相,揭示戰爭的殘酷,揭示戰爭對人、對文明的毀滅和摧殘。
《西線無戰事》出版后受到廣泛歡迎,并非單純因為其幽默調侃的敘述風格,更在于作家對戰爭的認識態度符合了廣大普通大眾的心聲,代表了人類正義、人道和進步,而它的被禁毀,也正是因為其反戰精神特別地不合納粹勢力的胃口。納粹需要的是沒有思想只有服從的戰爭機器,而不是別的。今天看來,這樣的話語依然讓人深思:
“一道命令使這些默默無言的身影變成我們的仇敵,一道命令說不定又會使他們變成我們的朋友。在某一張桌子上,有某幾個我們誰也不認識的人簽署了一項文件,于是多少年內,從前一場受到全世界鄙視和最嚴厲處罰的罪惡(殺人),便變成了我們的最高目標!”
《西線無戰事》的結構貌似松散,無一般長篇小說慣用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線性模式,所以,其豐富的內涵很難用一般的故事梗概加以敘述。它不是一個故事性、情節性的小說,而更像是關于戰爭生活的蒙太奇組合。在這些串起來的松散而又緊密相關的系列場景中,8個德國兵士的戰爭生活已全方位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西線無戰事》的閱讀體驗,會使我們懷疑那些條理性極強的戰爭小說。戰爭對于普通兵士來說,永遠只有混亂的片斷,他們正是被人任意走動的“卒子”。戰爭的條理,很可能出自別有用心的虛構。
閱讀建議
戰斗的殘酷和8個兵士雞零狗碎的幽默故事、精彩對白交替進行,使整部作品成為可讀性極強的文字,此書可細讀。有兩點值得深究:一、人物對戰爭的認知。二、蒙太奇手法的精彩運用。
上一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追憶似水年華》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