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之罪》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俄國作家赫爾岑(1812—1870)的長篇小說,共兩部。描寫的是三位出身各異的青年的愛情悲劇。第一部敘述柳邦卡與克魯采費斯基的故事。柳邦卡是一位退職將軍與女仆的私生女,處境屈辱、難堪,只能以幻想來驅遣心中巨大的痛苦。大學畢業生克魯采費斯基為生活所迫,來到將軍家中擔任家庭教師。后與柳邦卡真誠相愛。他們離開將軍家,幸福地結合。第二部描寫貴族青年別里托夫與克魯采費斯基夫婦的感情糾葛。別里托夫過了十年四處漂游的生活之后感到厭倦,來到省城,結識了克魯采費斯基夫婦。在交往中,別里托夫的非凡性格與柳邦卡豐富的內心世界使他倆產生了熱烈的愛情。這使他們共同沉浸在精神痛苦中,釀成悲劇:克魯采費斯基郁郁終日,借酒澆愁;別里托夫無以解脫,再次出國;柳邦卡病勢沉重,奄奄一息。小說在壓抑低沉的氣氛中結束。
克魯采費斯基是一位單純善良、耽于幻想、精神貧弱的青年。他與柳邦卡的感情更多建立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基礎之上。他們的小家庭與世隔絕時,尚可保持短暫的恬靜與溫馨,一旦與動蕩的外部世界發生聯系,便受到巨大的沖擊。柳邦卡在將軍家中的特殊地位培育了她內心世界的敏銳感覺與豐富追求。與克魯采費斯基的結合對她是幸福的,但這更多是求得感情的安慰與環境的溫暖。她內心豐富追求的潛在力量暫時沉睡著。當富于性格力量、有著豐富閱歷與淵博知識的別里托夫出現在她面前時,他們之間的戀情便具有了一種必然性。別里托夫是在脫離現實的理想教育中長大的,他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他曾經從政、學醫、習畫,都不能保持長久的興趣。即使浪跡歐洲也難卻厭倦之情。別里托夫是對現實強烈不滿、但又轉而逃遁的“多余人”形象,他比較典型地代表了當時稟賦甚高又脫離實際的進步青年的精神風貌。小說以三個青年的愛情故事深刻地提出了家庭和婦女問題。在圍繞“誰之罪”這一問題的思考中,作品客觀上揭示了在封建農奴制的社會環境中合理的生活方式與婦女情感的真正自由是不可能的。造成他們悲劇的正是包圍、壓迫他們的社會環境。作品還描繪了貴族、官僚、地主的生活方式及其群像。對他們愚陋無聊的精神和罪惡庸俗的生活方式給予了深刻而辛辣的批判。
作品富于思想力量,政論色彩甚濃。以人物或作者之口不時地議論、辯論,擴大作品的思想容量,不乏精譬的社會生活見解。細致準確的心理分析是作品的另一特點,它突出表現在對陷入精神痛苦的三位青年復雜心理的描述之中。
上一篇:《見聞札記》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