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提戈涅》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公元前406)的代表作品之一。劇情是:安提戈涅的二哥波呂涅克斯借其岳父的兵力回國同他的長兄厄忒俄克勒斯爭奪父親俄狄浦斯遺留下的王位。兄弟二人自相殘殺而死,其舅父克瑞翁繼承了王位。克瑞翁下令禁止埋葬波呂涅克斯的尸首,因為他燒毀了祖先的神殿,殘殺了族人,是個叛國者。克瑞翁身為國王,他的禁令任何人不得違犯。但這個禁令與古希臘傳統的宗教觀念相抵觸。古希臘人認為如果死者得不到埋葬,他的陰魂就不得入冥府。因此親人埋葬死者是一種應盡的義務。安提戈涅經過思想斗爭,毅然為她的哥哥暗中舉行了葬儀。克瑞翁大怒,把她囚在一個石窟中,以示懲罰。克瑞翁悔悟后,前去釋放她,但為時過晚,她已自殺身死。安提戈涅本是克瑞翁的兒子海蒙的未婚妻,海蒙曾請求克瑞翁順從民意,寬大為懷,不要懲罰安提戈涅。當克瑞翁走進墓穴時,海蒙正在墓穴中痛哭,海蒙看見父親,立即拔劍刺殺而未中,于是伏劍自殺,為未婚妻殉情。克瑞翁回去又得知妻子也自殺身死,他陷于沉痛之中,悲嘆道:“這邪惡心靈的罪過啊!這頑固性情的罪過啊!害死人了啊!哎呀,你們看見這殺人者和被殺者是一家!唉, 我的決心惹出來的禍事啊!”
劇本反映的是城邦社會法令與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之間的矛盾。中心問題是禁令的是否正確。在古希臘很早就有一種規定:戰役勝利之后,必須讓敵方埋葬他們戰士的尸體。直到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人仍很重視對于死者的埋葬禮儀。安提戈涅出于傳統的宗教觀念和手足之情,埋葬了她的哥哥,而違犯了國法。克瑞翁是新興城邦的代表,他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而嚴格執行國法是正確的。但詩人的同情是在安提戈涅方面,他把安提戈涅寫成一個有自由意志,有自己理想的優美的女郎形象,而把克瑞翁寫成一個專制暴君,一個僭主。劇本的進步意義在于反映了伯里克里斯時代反僭主的精神。
劇中有幾個著名的小節段寫得非常優美,例如第三合唱歌中詠愛情的兩小節唱辭,在文學史上被譽為抒情詩的典范,第一場里克瑞翁詛咒金錢的一段尤為有名,曾被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引用并稱贊過:“人間再沒有象金錢這樣壞的東西到處流通,這東西可以使城邦毀滅,使人們被趕出家鄉,把善良的教壞,使他們走上邪路,作些可恥的事,甚至叫人為非作歹,干出種種罪行!”
上一篇:《失樂園》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密林的歷史》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