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恰達(dá)耶夫》外國文學(xué)作品簡析
俄國作家普希金(1799—1837)的抒情詩。詩中洋溢著向往自由和反抗的激情。1812年的俄法戰(zhàn)爭使俄國的貴族青年得以呼吸到西歐先進思想的新鮮空氣,他們意識到俄國專制制度的腐朽性,激發(fā)起一種反抗的情緒。普希金和恰達(dá)耶夫都屬于當(dāng)時這批進步青年之列。詩篇反映了他們的覺醒過程。往昔令人陶醉的愛情、榮譽都象夢和朝霧一樣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苦苦的期待,期待著神圣的自由的時刻。詩人在等待中焦急地呼喚自己的朋友,把激情澎湃的靈魂獻給祖國;而這獻身精神是以一種信念所支持的:俄羅斯的幸福之星就要升起,我們的名字將寫上專制政體的廢墟!貫穿詩歌的情緒大致有四個層次:覺醒的欣慰,期待的急迫感,獻身的喜悅,堅定的勝利信心。但這些情感只是在具有了一種背景的時候,才產(chǎn)生了感人肺腑的力量。這個背景便是詩中所講的“在致命的壓迫之下”。在壓迫之下,欣慰、焦慮、喜悅、信念集中構(gòu)成了內(nèi)涵深厚的反抗情緒,而這種情緒最易在人的心底喚起共鳴。這正是此詩的魅力之所在。
上一篇:《老家》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舞姬》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