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和歌集》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日本平安時期的敕撰和歌集,由歌人紀貫之(?—945)等人編定。共收集1100余首和歌,分20卷。其中四季歌6卷(按春、夏、秋、冬排列),戀歌5卷,此外還有賀歌、離別歌、羈旅歌、物名、哀傷、雜歌、雜體和樂府歌辭等9卷。歌集中包括三個時期的作品和一些佚名作品。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約100余年間的作品,占全集的1/4,是由《萬葉集》向平安時期和歌的過渡,不乏感情直率、剛健質樸之作。如“春日何時有/心事浩無涯/枝上留殘雪/看來也似花”。 6歌仙的作品, 已明顯具有宮廷趣味,抒發個人情懷,著重于表現技巧,如“花色終移易/衰顏代盛顏/此身徒涉世/光景指彈間”(小野小町)。編撰者的作品,更加刻意求工,題材更為狹窄,歌詠的無非是“春朝目睹春花落,秋夕耳聞落葉聲,或嘆鏡中白發渾如雪,或睹水中泡沫草上露,驚我身之虛幻”(《古今和歌集·假名序》),如“秋霧漫空際/曾無爽朗時/此心居住處/閉塞有誰知”(凡內河躬恒)。從總體看,作品與平安時期貴族的享樂情緒一致,把個人情緒與自然景物描寫結合起來,抒寫內心感受和情趣。其中也有部分作品從某一側面比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古今和歌集》在形式上變《萬葉集》的五七調為七五調;個人情感的抒發頗有獨創,大量使用推測、疑問句,表現一種詠嘆性的柔美纖細的歌風;歌作者對季節變化非常敏感,選擇富有季節特征的事物作為歌詠對象,如春梅、夏鵑、秋雁、冬雪,寄情于物,寓情于景;歌作還經常使用擬人化和比興手法,紅葉是錦,春雨為淚,鳴蟲流水喻悲哀,春日晴空喻喜慶,形象鮮明,表現出幽深纏綿的詩意。
上一篇:《厄舍古屋的倒塌》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古蘭經》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