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38—
【介紹】:
當今戲劇舞臺上最杰出的劇作家之一,出生于捷克。為了躲避二戰的戰火而舉家遷往新加坡,后在日軍入侵、父親遇害后又輾轉逃往印度,最終隨母親定居英國。雖然英語并非其母語,但斯托帕德的戲劇作品中有層出不窮的妙句,其語言天賦確實驚人。1966年的《羅森克蘭茲和吉爾登斯特恩死了》(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是斯托帕德的成名作。劇作的主人公取自于莎士比亞不朽悲劇《哈姆雷特》中的兩個次要角色,斯托帕德把他們作為主角發展演繹成了一個喜劇精品。同莎翁原作一樣,這兩個小人物同樣無力改變外部世界和周遭環境對他們的鉗制。而原作中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角色在新劇中卻成了配角,兩位新主人公緊跟在他后面無可奈何地步入難以擺脫的悲慘命運。人類生存的無目的性和難以超越生存環境的無奈是斯托帕特在這部劇中所要強調的。斯托帕德的戲劇在內容上常常涉及一些深奧的哲學探討,但是他能使幽默、俏皮和嚴肅的哲學討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觀眾不覺得枯燥乏味而難以入戲。他對雙關語、反語、文字游戲等語言技巧的信手拈來般的杰出運用,是他的劇作最吸引人的招牌絕技之一。比如名作《跳躍者》(Jumpers,1972)把學院派哲學和體操表演聯系到一起,相互比附,高雅和庸俗共存,令人叫絕。另一名作《怪誕模仿》(Travesties,1974)則對王爾德經典劇作《認真的重要》進行從語言到結構的全方位的效仿,顯示了作者藝高人膽大的作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夜與晝》(Night and Day,1978)與《每個好孩子值得寵愛》(Every Good Boy Deserves Favor,1977)標志著斯托帕德對新的創作題材的關注。兩部劇對新聞界的混亂及對話語權的濫用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改變了作者過去堅持藝術獨立性的立場,深入到了對社會政治問題的探討中去。除了舞臺劇的創作,近年來斯托帕德還大膽涉足電影領域,為許多獲獎電影撰寫了精彩的劇本,其中包括獲得奧斯卡獎譽滿全球的《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人們公認斯托帕德以喜劇手法關注嚴肅問題的獨特戲劇創作為世界舞臺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上一篇:《斯巴克,穆麗兒·薩拉》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斯梯爾,理查德》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