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阿道爾夫二世(Gustaf AdelfⅡ,1594—1632),瑞典瓦薩王朝第六代國王,卓越的軍事統帥和軍事改革家。
1594年12月9日,古斯塔夫·阿道爾夫出生在斯德哥爾摩。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知識淵博。從12歲起他就掌握了拉丁語,意大利語和荷蘭語,后來又學會了西班牙語,俄語和波蘭語。他熟悉歐洲古典作品,并熱愛軍事學。他常隨父親查理九世游歷各地,甚至旁聽參政會議。這樣,他不但開闊了眼界,而且還積累了不少政治常識。13歲時,小古斯塔夫曾在烏普薩拉大教堂代父親宣讀繼位誓詞;16歲便隨父出征,參加與丹麥爭奪卡爾瑪的戰爭,表現得十分勇敢。古斯塔夫·阿道爾夫早年親自治理自己的領地,積累了一些管理行政和財政的經驗。因此1611年他繼位的時候,雖然年紀尚輕,卻已十分成熟和干練。
古斯塔夫二世上臺時,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嚴重局面。十七世紀初,瑞典在東、西、南三面臨敵。在東方,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為了向西擴張,必然先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從而嚴重威脅到瑞典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利益;在西方,瑞典與丹麥之間為爭奪卡爾瑪地區的戰爭曠日已久,而且在古斯塔夫登位之時,瑞典已處劣勢;在南方,瑞典面對波蘭的威脅。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是古斯塔夫的堂兄,他曾作過瑞典的國王,因為他信奉天主教,而瑞典早已于1576年就將新教定為國教,所以在位不久,便被以查理九世為首的新教貴族趕下臺去。為此,西吉斯蒙德懷恨在心,并時刻伺機奪回王位。與此同時,瑞典國內局勢很不穩定。古斯塔夫二世的幾位前任推行封建專制制度,侵犯貴族的權益,無視等級會議的作用,而且窮兵黷武,加緊盤剝廣大人民,激起社會各階層的強烈不滿。古斯塔夫繼位時尚在沖齡期,按瑞典慣例不能直接執政。一些大貴族趁機要求參政,從而加劇了政治危機。為了穩定局勢以擺脫內憂外患,古斯塔夫二世對大貴族作出了種種讓步。他在繼位誓詞里保證:沒有大臣們和等級會議的同意, 不制定法律,不宣戰,不媾和,不與它國結盟,不征收額外賦稅,不征兵等等,他將大量土地分封給作戰有功的貴族,并委之以要職。貴族首領阿克塞爾·奧克森斯提爾那被任命為政府首席大臣,后來此人成為國王處理內政外交事務的得力助手。這一系列的讓步緩和了大貴族的不滿情緒,使之轉而支持國王。
國內局勢穩定后, 古斯塔夫二世逐步推行改革方針。首先,他采取措施整頓和加強各級行政機構。他把全國劃分為若干省,以此取代中世紀延續下來的,由地方大貴族把持的郡。國王直接任命省長和其他重要官員。各省設立比較健全的行政和財政管理機構,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保障了國庫的收入,打擊了殘余的封建領主權。從1614年起,在王廷之下,先后設立了高等法院,法官廳,財政部,陸軍部和海軍部。外交和國家檔案也有專門機構管理。所有這些部門的官員均由國王任命,并對國王負責,這樣使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古斯塔夫還明確規定了各部門的職權范圍,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辦事效率。1617年,古斯塔夫二世制定了等級會議法,規定了會議中各等級代表的人數,權限,使等級會議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并負有監督國家財政收支的責任。與此同時,參政會的地位也提高了。國王親自出席參政會議,認真的聽取各種意見,作出決定后,交等級會議表決通過。但是,事實上古斯塔夫二世總是能夠憑著自己淵博的學識和雄辯的口才,而使參政會和等級會議服從自己的意志。古斯塔夫二世的這些改革,調整了國王和貴族以及其它社會階層之間的關系,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提高了王權的聲望。
在經濟方面,古斯塔夫二世大力提倡和鼓勵發展采礦和冶金工業。 由于積極引進先進技術, 更新設備, 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當時,瑞典銅的年產量達到2000—3000噸,成為歐洲最大的銅輸出國。金屬加工業也因聘請荷技師指導生產,廣泛采用歐洲其它國家的先進技術,而獲得蓬勃發展。十七世紀初,在瑞典涌現出不少繁榮的工業城市,同時一批優秀的本國技師也培養出來,以法隆城為例, 它有5000名從事不同職業的工匠。工業的發展,不但大大改善了瑞典的財政狀況,而且促進了國家的軍火生產。瑞典制造的大批優質槍炮和船只在后來的三十年戰爭中,為本國軍隊提供了充足的裝備。
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對外貿易的繁榮。古斯塔夫二世撥款組建了經營對外貿易的“南方公司”,瑞典的銅,鐵,木材,石油不僅暢銷歐洲市場,而且遠運亞洲,非洲和美洲,為國家賺回大量外匯,為瑞典的對外戰爭打下了經濟基礎。
此外,古斯塔夫二世很關心教育事業。1620年他提出除大學外,還要發展專科學校。要求學生不僅學習神學,還要學習物理學,天文學和政治學。他強調學校要為國家培養有用的人才,要教育學生熱愛祖國。他詔令烏普薩拉大學說:學校最主要的任務是教育青年不要對自己的國家懷有自卑感,而去欣賞外國的一切,以致懷疑自己從事偉大事業的能力。同時還將300個莊園封給烏普薩拉大學,用莊園的收入來作為擴大該校的經費。他還創建了一座外語學校。古斯塔夫二世對教育事業的關心對瑞典民族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在增強國力的同時,古斯塔夫二世還致力于提高瑞典在歐洲的地位,他繼承了瓦薩王朝奪取波羅的海控制權的傳統政策,與鄰國進行連綿不斷的戰爭。戰爭初年,瑞典遭受較大挫折。1612年,丹麥趁瑞典政局未穩,攻占了埃爾夫斯堡,又進逼斯德哥爾摩群島。瑞典被迫于1613年同丹麥簽訂了克耐夫德條約,把西部唯一港口埃爾夫斯堡割讓給丹麥,并支付了巨款賠款。
1614年,為了抑制羅曼諾夫王朝對波羅的海的威脅,古斯塔夫二世對俄開戰。在荷蘭的援助下,瑞典取得勝利。1617年簽定和約,瑞典獲得芬蘭灣周圍全部土地,切斷了俄國進出波羅的海的通道。這次戰爭結束后,古斯塔夫二世立即開始軍事改革。他在瑞典第一次實行義務兵役制,全國15—44歲的男子“什一”抽丁,在瑞典組成了一支擁有36000人的訓練有素的常備軍。他以較小的戰斗部隊取代過去笨重的軍團;普遍使用槍炮,建立靈活的戰斗隊列;用先進軍事技術裝備軍隊,包括用輕便的快速炮武裝炮隊;改善騎兵組織,制定新的軍需供應制度;在實際戰斗中,把戰前對進攻的準備和實際戰斗中的堅決進攻結合起來。這些改革保證了古斯塔夫二世在三十年戰爭中的輝煌勝利。
這時,歐洲已陷入天主教和新教兩派封建主間的大混戰——三十年戰爭。古斯塔夫二世看到他在波羅的海的主要競爭對手丹麥和荷蘭都卷入了這場混戰,而波蘭也深深地陷入對土耳其的戰爭。于是他抓住這一時機,收回西部口岸城市埃爾夫斯堡,并于1621——1629年發動了歷時八年的瑞波戰爭。通過這場戰爭,瑞典奪取了里夫蘭和里加,控制了在商業上收益甚多的德維納河口,又進一步奪取了普魯士大部分港埠。瑞典的疆域不僅空前擴大,而且每年從這些被奪取的地區和港口獲取的貢賦和關稅占全國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十七世紀二十年代末,丹麥在三十年戰爭中戰敗,天主教哈布斯堡的勢力已擴大到波羅的海南岸與波蘭連成一片;從而使瑞典在波羅的海的利益受到威脅。于是,古斯塔夫二世在法國、俄國等新教國家的支持與慫恿下,不顧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參加三十年戰爭。他狂暴叫嚷,與其讓敵人把戰馬拴在我們的藩籬上,不如我們把戰馬拴在敵人的藩籬上。
1630年6月26日,古斯塔夫率軍越過波羅的海。他把步兵團的人數從2000至3000人縮編為1300至1400人,士兵三分之二配備火槍,三分之一配備長矛。這樣的部隊行動靈活,既便于在敵后穿插迂回,又足以發動克敵制勝的進攻。因此, 7月間古斯塔夫便迅速占領了奧德河全線,迫使波美拉尼亞簽定了和約。1631年初,在巴爾華爾德又與法國簽定一項條約,法國每年為瑞軍提供40萬道拉爾的軍費。俄國也以最惠條件賣給瑞典糧食和其它軍需品。得到援助的瑞軍于1631年5月開始深入德國的腹地。 9月17日,瑞軍在萊比錫附近的博列伊滕費爾德小鎮會戰歐洲享有盛名的天主教聯盟軍將領伊·梯里。針對梯里采用的歐洲傳統密集形方陣;古斯塔夫二世擺出了一個由他自己精心設計的新陣法——楔形陣。這種陣法,步、騎、炮兵緊密配合,靈活多變,又為其它歐洲國家所不熟悉,因而大敗梯里軍。這一輝煌的戰績使整個歐洲為之震驚。古斯塔夫二世遂被賦予“北方雄獅”的綽號。
1631年底,反天主教同盟各國的外交官在美因茲為古斯塔夫二世慶功。在這些人的吹捧和慫恿下,陶醉于勝利之中的古斯塔夫二世決心要奪取歐洲新教盟主的桂冠。1632年他又攻克了紐倫堡,直逼慕尼黑。在列赫河戰役中,他再次大敗梯里軍,并將梯里擊斃。連連受挫的德皇被迫起用一度被削職的華倫斯坦。11月6日,古斯塔夫二世與華倫斯坦在薩克森境內的呂嶺會戰,雙方勢均力敵,激戰許久不分勝負。后來天下大霧,遮住了人們的視線,華倫斯坦率德軍撤退,瑞軍又獲勝利。但是,就在這勝利到來的時刻,古斯塔夫二世被槍彈擊中,倒斃在地。這位名噪一時的“北方雄獅”就這樣死在異國的土地上。
古斯塔夫二世在執政的短短二十年中,通過進行一系列改革,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提高了民族的文化,建立起一個機構比較完善,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使瑞典有史以來,第一次步入歐洲強國之林。但是,古斯塔夫二世畢竟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從他的改革中受益的只是封建貴族,而下層人民,特別是農民卻遭受無邊的賦稅和戰爭之苦。據歷史學家推算,死于連年戰爭中的瑞典兵士不下30000人,而受到他侵略的國家中的人民,特別是德國人民所遭受的蹂躪更是難以勝數。
上一篇:古拉特
下一篇:吉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