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奧·貝爾希歐·馬庫斯·古拉特(Joao Belchior Mar-ques Goulart,1918—1976),曾任巴西聯邦共和國總統,巴西工黨執行委員會主席。
1918年3月1日,古拉特出生于巴西南里約格朗德州圣博爾雅市附近一個家資百萬的畜牧場主家庭。父親維生特·古拉特,母親維森蒂娜·貝爾希歐。古拉特在烏拉關納市的圣安娜學校讀完中學。1939年進入阿雷格里港法學院,1945年畢業后回家經管畜牧場。1955年與瑪麗亞·德萊莎結婚,婚后養育了兩個兒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外國資本特別是美國資本加緊向巴西滲透。美國在巴西的直接投資從1929年的1.94億美元增加到1956年的12.09億美元。外國投資的增長,使輸出國外的利潤大大超過外國資本的輸入額。從1951到1955年共輸入外國資本4.93億美元,而輸出的利潤卻達到6.57億美元。外資的掠奪阻礙了巴西民族工業的發展,外債累累,引起通貨膨脹。巴西人民要求擺脫外國控制、發展民族經濟和改善生活條件的呼聲日趨高漲。與此同時,農民要求土地改革,開展了奪地斗爭。正是在戰后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形勢下,古拉特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1945年10月,巴西著名的政治家瓦加斯在親美反動勢力發動的政變中。被迫辭去總統職務,回到家鄉南里約格朗德州的莊園。古拉特的牧場與瓦加斯的莊園相距甚近,兩人政見相投,來往頻繁,結為密友。
瓦加斯曾于1945年3月創建巴西工黨。該黨聯合了城鄉中小資產階級分子和相當多的工人,是一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黨。它的綱領中除允諾“關心民族福利”外, 還包括有爭取勞動立法;“在承認資本家有權獲得一定合理利潤情況下,更公平合理地分配社會財富”,“消滅不從事生產的大地產主”;維護“和平的合法罷工權”和“勞動權”等。當時,古拉特受瓦加斯委托,組織支持工黨的工會。他同包括共產黨人在內的從事工人運動的領導人,開始廣泛接觸,工作出色。
1946年古拉特加入工黨,被選為圣博爾雅市工黨執行委員會主席。兩年后,他以工黨地方負責人的資格任南里約格朗德州司法部和內務部的秘書。1950年當選為聯邦眾議員。次年,瓦加斯再度任總統,古拉特不久當選為工黨南里約格朗德州組織主席和工黨全國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由于積極支持瓦加斯連任總統,1953年古拉特被任命為勞工、工業、商業部長。
巴西擁有豐富石油資源,但沒有本國的石油開采工業。1950年美國在巴西石油部門的直接投資達1.12億美元,為其在巴西的直接總投資的六分之一。巴西的原油生產、石油進口和石油制品的銷售,為洛克菲勒財團的美孚石油公司及其分公司所操縱。為保衛國家資源,發展民族工業,古拉特堅決支持瓦加斯頒布的石油法。它規定石油勘探、開采與提煉均由國家壟斷,禁止外國向巴西石油企業投資,為此成立了巴西石油公司。
古拉特同情工人為爭取民主、自由和改善生活條件的罷工斗爭。他根據罷工者的要求,提出把1951年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一倍的建議,撤換了一些聲名狼藉、不服從領導而由勞工部委派的工會領導人。古拉特實行的這些社會改良措施遭到反動勢力的阻撓。他們揚言古拉特非法濫用部長權力;宣稱把最低工資提高一倍將使非熟練工人的收入超過軍士的收入,挑撥古拉特與軍隊的關系。1954年2月,幾十名陸軍軍官聯名簽發“上校宣言”,以軍事政變相威脅。要求將古拉特撤職。在軍方的威逼下,古拉特當了一年部長便被免職,僅保留聯邦眾議員的職務。
瓦加斯政府采取的一些保衛民族資源的措施,引起了美國壟斷資本的強烈不滿。1954年8月24日,美國策動反動軍官塔沃拉發動軍事政變,迫使瓦加斯總統自殺。美國對巴西內政的干涉激起巴西人民的抗議。群眾罷工和示威游行席卷全國。瓦加斯死后,古拉特被選為工黨全國執行委員會主席。他領導工黨支持人民同國內外反動派作斗爭。
1955年大選中,前米納斯吉拉斯州的州長庫比契克和古拉特被選為正副總統。根據巴西憲法,古拉特副總統還兼任參議院議長。他支持庫比契克對勞動群眾采取“大棒和甜餅”的政策,被授予處理社會福利事務,特別是在社會立法方面的廣泛權力。在他的影響下,政府三次修改最低工資標準。1956年,他把產業工人的最低工資額增加60%,由每月的2,400克魯賽羅增到3,800克魯賽羅①。1957年,銀行職員爭到了享受養老金和積年勞績撫恤金的權利。1958年,凡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工人與職員都享受到了這種權利。1960年,議會通過“社會贍養根本法”,改進退休金、津貼和保證金的發放制度,使勞動群眾的代表能夠參加社會贍養機構的工作。當年,巴西人口為70,992,000人,僅城市人口享受社會贍養者達4,058,000人。上述政績,使古拉特在工人、城市中小資產階級中贏得了聲譽,人們親昵地稱他為“若古”②。
1960年大選中,社會民主黨、工黨和社會黨提出前陸軍部長洛特元帥為總統候選人,古拉特為副總統候選人。古拉特的競選綱領是保衛工人利益、發展民族工業、反對美國壟斷資本、支持古巴革命。全國民主聯盟等黨派,支持圣保羅州前州長雅尼奧·夸德羅斯為總統候選人。在競選過程中,古拉特認為,雅尼奧·夸德羅斯在競選綱領中抓住了巴西政治生活的中心問題,即爭取民族解放、獨立和進步,夸德羅斯比自己的競選伙伴要開明。按照當時選舉法關于總統和副總統應分別選舉的規定,古拉特允許支持者把他同夸德羅斯列為競選伙伴。選舉結果,夸德羅斯當選為總統,古拉特再度當選副總統。
夸德羅斯政府奉行較為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從過去的面向美國和西方,轉向所有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它首次授權其駐聯合國代表,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古拉特為增進中國和巴西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起了積極作用。1961年8月13日,他應董必武副主席邀請,率領巴西貿易代表團訪問我國,簽訂了中國人民銀行和巴西銀行支付和貿易協定。這是巴西國家領導人第一次訪問我國,也是我國政府接待的第一位來自拉丁美洲的政府首腦。
巴西執行的對外政策,引起美國的嚴重不安。1961年8月25日,美國指使巴西反動勢力發動政變,迫使夸德羅斯總統辭職。按照憲法規定,總統空缺時,由副總統繼任。在接到國內局勢的報告后,正在東方國家訪問的古拉特準備乘專機趕回國內。但是,以瓜納巴拉州州長拉瑟達和陸軍部長德尼斯為首的政變勢力,在第一、二、四軍的支持下,圖謀奪取政權,接管政府。南里約格朗德州州長、古拉特的內弟布里佐拉在第三軍支持下,發動了聲勢浩大的人民運動,挫敗了政變陰謀。
右派政變勢力不甘罷休 操縱國會于1961年9月2日通過一項旨在削弱總統權力的憲法修正案。它規定將總統制政府改為議會制政府,即巴西另設一位掌握實際行政權的總理,總統通過總理的提名任命內閣,只能在國會眾議院表示不信任的情況下,總統才能將內閣總理和內閣部長免職;此外,總統通過總理行使對三軍的指揮權。這是自1889年以來巴西出現的第一次議會統治。
1961年9月7日,古拉特就任總統。他執政前期,由于人民群眾的推動和支持,繼續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他在里約熱內盧友好地接待了中國貿易代表團;派出外交使團赴阿爾及利亞、錫蘭(今斯里蘭卡)等國訪問;密切了同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國家的關系;加強與蘇聯及東歐國家的貿易和經濟聯系。為了改善同美國的關系,古拉特同美國總統肯尼迪互致書信;在巴西利亞接待了美國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古拉特還親自訪問美國。1962年4月,古拉特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表示巴西人民擁護國與國之間的自決、和平以及相互友好的政策,再一次闡述他捍衛巴西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在國內,古拉特為發展本國經濟,限制外國資本,維護巴西民族利益,制定了某些社會經濟改革方案。1961年11月,古拉特出席在貝洛奧里藏特召開的第一屆巴西全國農民代表大會。他在會上說:在巴西的1,200萬農民中就有1,000萬農民耕種著別人的土地,這種狀況是不能容忍的,必須進行土地改革。后來,他向議會提出土改方案,由國家征用一切莊園未利用的土地分給農民。
為了打破外國資本對電力的壟斷,古拉特政府創辦了公私合營的巴西電力公司。鑒于從1947至1960年,外國資本利潤匯出率往往多于投資額的情況,1962年9月3日,古拉特簽署限制外國資本利潤外流法令。規定所有外國資本必須向巴西政府登記,利潤匯款不得超過投資的10%。受這項法案限制的外國企業中,絕大多數屬于美國企業。美國駐巴西大使戈登為此提出書面抗議,猛烈攻擊這項法案。
古拉特的社會改良設想和法令,有利于巴西民族的進步事業,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在1963年1月6日公民投票中,議會制統治被否決,恢復了古拉特作為總統制政府首腦的全部大權。
古拉特總統任職以來,國家經濟形勢日趨惡化,總的經濟增長率由1961年的10.3%猛降到1962年的5.3%,通貨膨脹率從1959年的38%上升到1962年51%,外債共30億美元。為了穩定和發展經濟,在公民投票前,古拉特邀請巴西著名的經濟學家富爾塔多起草“三年經濟復興計劃”。這個計劃的要點是壓縮通貨,三年內在整個經濟方面投資三萬億克魯賽羅(按1962年幣值),使工農業生產大約增加20%到30%。在取得總統全權的初期,人們對他寄以厚望,認為他能實現上述經濟復興計劃。然而,古拉特辜負了人們的期待。
他代表中等資產階級的利益,抱著“不要樹立永久的敵人,也避免對任何一個組織承擔全部義務”的政治信條,既怕疏遠民族主義左翼的進步力量,又不愿得罪與外國壟斷組織勾結的右翼勢力,幻想以搖擺不定的妥協政策去實現其目標。他獲得總統全權后任命的第一屆內閣,不是由進步力量組成,而是一個以財政部長丹塔斯為要員、由各政黨參加、頗能為右翼接受的內閣。它不僅不能執行業已宣布的改革,爭取經濟好轉,贏得政局穩定,反而屈從帝國主義和大資產階級的要求,采取有利于他們的措施。政府取消了對小麥、石油和交通事業的國家補助金;放慢調整公職人員薪金的速度,藉以控制通貨膨脹;授命巴西銀行濫發紙幣,度過財政難關。它還通過向美國乞求貸款,以數倍的高價購買某些投資早已收回、原先打算予以沒收的美國在巴西的企業。這些措施加深了社會政治經濟危機,引起巴西人民的強烈反對,以致古拉特不得不撤掉丹塔斯及其幕僚。
1963年6月,古拉特任命銀行家賓都擔任財政部長,美國和巴西保守派報紙興高采烈地稱新部長為“可靠的人”。賓都在擔任圣保羅州州長時,作為“雇主”的保護人為他們盡力效勞。他上任伊始,紙幣加速發行,通貨更加膨脹,財政經濟狀況惡化到難以控制的程度。到1963年底,國家總的經濟增長率由上一年的5.3%下降到1.5%;當年通貨膨脹率高達86%,到1964年頭幾個月達到120%,為巴西歷史上的最高水平;生活費用在1963年上漲了70%,翌年的頭三個月,又漲了兩倍。土地改革僅停留在口頭上,未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實行。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古拉特深感失望。保守派勢力利用這一形勢先后七次策劃內閣危機和政變陰謀。
古拉特在執政的最后三個多月中,為了吸引進步力量,穩住政局,宣布了幾項值得稱道的法令。1963年12月,簽署一項由國家壟斷石油進口的法令;1964年3月13日,在里約熱內盧有15萬人參加的集會上發表電視廣播講話,重申他的社會和經濟改革計劃;3月15日,頒布關于把私人煉油廠收歸國有以及開始部分土地改革的命令。但是,這些行動已為期過晚。人民沒有引起預期的反響,反對派卻加深對古拉特的敵視。
1964年3月下旬,海軍中爆發了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士兵和右翼勢力之間的斗爭。古拉特于3月28日解除右翼海軍部長莫塔的職務。莫塔隨即召集一批軍官開會,煽動對古拉特的仇恨。3月31日晨,在米納斯吉拉斯州州長平托的煽動下,駐該州的第四軍首先叛亂。4月1日,駐圣保羅州的第二軍加入了反古拉特的行列。古拉特為叛亂所震驚,飛往巴西利亞去尋求支持。但是里約熱內盧原來擁護他的人也起來反對他。古拉特束手無策,隨即離開巴西利亞前往阿雷格里港。他發表講話,譴責“控制巴西經濟的國際財團”策動反對他的政府的政變。由于古拉特未能依靠國內民族民主力量,及時反擊反對派的進攻,喪失了對軍隊的領導權,終于導致其政府垮臺。
1964年4月4日,古拉特乘飛機逃亡烏拉圭的蒙得維的亞,以后在烏拉圭的達瓜倫堡省的古拉特私人莊園定居下來,不再從事政治活動。1976年12月6日,古拉特在阿根廷逝世,終年58歲。
上一篇:卡馬
下一篇:古斯塔夫·阿道爾夫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