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 1906—1982),蘇共中央前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在烏克蘭卡緬斯科耶鎮(今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市)一個冶金工人家庭,他9歲時考上本鎮男子古典中學預備班。少年時代的勃列日涅夫性格孤僻,沉靜好思,天資并不聰穎,學習還算勤奮。
1921年夏中學畢業,年僅15歲的勃列日涅夫便開始了勞動生涯,在他父親所在的冶金工廠里當鉗工。1921年至1922年,烏克蘭發生了嚴重的早災和隨之而來的大饑荒,再加連年內戰造成的破壞,工廠被迫停工。他一家為了尋找生活出路,不得不遷返故鄉庫爾斯克務農。1923年,他考取庫爾斯克土地規劃、土壤改良中等技術學校。同年加入共青團。4年學業期滿畢業,正值蘇聯進入農業集體化時期。他先后在庫爾斯克省、白俄羅斯和烏拉爾從事土地規劃工作,被推選為烏拉爾州比謝爾特區勞動人民代表蘇維埃代表。此后,他擔任過土地部主任,區蘇維埃執委會副主席和烏拉爾州土地管理局副局長等職。
1931年6月,蘇聯農業集體化有了很大進展,而工業發展緩慢,聯共(布)中央決定“用一切辦法發展重工業, 加快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 他這時回到了第聶伯冶金工廠, 同時考入卡緬斯科耶冶金學院夜校部,攻讀熱動力學專業。同年10月,他加入蘇聯共產黨(布)。1935年,他畢業時,被授予學士學位和冶金工程師職稱。同年應征入伍。在后貝加爾軍區裝甲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被派遣到連隊,先任排長,旋即擔任坦克連政治指導員。1936年復員回冶金工廠當工程師,并繼續做黨的工作,曾任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市蘇維埃執委會副主席。
1937年初,烏克蘭開始肅反運動。他沒有受到牽連,又年輕能干。在1938年5月, 由烏克蘭部長會議主席科羅特欽科推薦,擔任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黨委商業部長,次年2月被擢升為主管宣傳工作的州委書記。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進攻波蘭, 蘇聯處于臨戰狀態,急需大批武器裝備。1940年,聯共(布)中央給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委下達一項任務,要他們把州里的一部分企業轉為生產軍事設備的兵工廠,由一位州委書記主管國防工業。勃列日涅夫組織能力較強,熟諳冶金專業,被選中主管這一工作。
勃列日涅夫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委工作期間,深得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的信任。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他被赫魯曉夫作為“具有豐富的政治工作和組織工作經驗的工作者”推薦到軍隊。同年7月,他被任命為南方面軍(后改為黑海集團軍群)政治部主任,他先后參加了羅斯托夫、諾沃俄羅斯克等地的保衛戰和烏克蘭地區的作戰,后來又轉戰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匈牙利等國家。戰時,他一直從事政治工作,曾獲兩枚紅旗勛章、一枚紅星勛章和一枚波格丹·赫麥里尼茨基勛章。
衛國戰爭勝利后,勃列日涅夫被任命為喀爾巴阡軍區政治部主任,1946年8月復員任烏克蘭扎波羅熱州委第一書記。他在該州的主要使命是重建在戰時遭到破壞的水電站和煉鋼廠。第聶伯列寧水電站用了半年時間便重新發電。然而扎波羅熱巨型煉鋼廠恢復速度緩慢,州委受到了《真理報》的點名批評。勃列日涅夫總結了經驗教訓,加快了建設步伐,并在全州開展了斯達漢諾夫工作者運動。1947年秋,扎波羅熱巨型煉鋼廠第一期工程, 5個大型車間首先投入生產, 斯大林寫信祝賀他們“取得偉大的生產勝利。”
1947年11月,勃列日涅夫任烏克蘭共產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委第一書記,任職期間,該州的大部分企業和住宅進行了重建和擴建,彼得羅夫卡、捷爾任斯基和其他許多大工廠超過了戰前的生產水平,土地播種面積也超過戰前,糧食產量有較大的增長。全州順利地完成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四個五年計劃。
1950年夏,勃列日涅夫調任摩爾達維亞黨中央第一書記。他到任后,首先領導制定了一項全面發展農業的計劃。一年時間內摩爾達維亞的農業取得了可觀的進展。1951年財政收入比1950年增長25%。同年秋,他兩次在《真理報》頭版致斯大林的信中,報告了摩爾達維亞果農和葡萄栽培制酒者的成績。
1952年10月,勃列日涅夫在蘇共十九大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1953年斯大林逝世,他在蘇共改組中央主席團和書記處時落選,改任蘇聯陸海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五十年代中期,蘇聯開展了墾荒運動。他于1954年1月被派到哈薩克斯坦執行墾荒任務,初任哈薩克黨中央第二書記,翌年8月任第一書記。哈薩克共和國兩年內共開荒1,800萬公頃,糧食產量增加9倍以上。他被授予列寧勛章。
1956年2月,勃列日涅夫出席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重新當選為蘇共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1957年6月,他支持赫魯曉夫,指責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反對列寧主義”。不久,他被遞補為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1960年5月,勃列日涅夫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成為繼加里寧、什維爾尼克、伏羅希洛夫之后第四任蘇聯國家元首。同年7月起,他不再兼任中央書記職務。1963年6月,弗·羅·科茲洛夫患病之后兩個月,勃列日涅夫重又擔任中央書記。1964年7月,他卸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職務,專門致力于黨務工作。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被趕下臺。勃列日涅夫于10月14日舉行的蘇共中央全會上,當選為蘇共中央書記(1966年3月起改稱總書記),11月和12月又擔任了赫魯曉夫的另外兩個職務; 蘇共中央俄羅斯聯邦局主席和蘇聯憲法委員會主席。
勃列日涅夫上臺伊始,宣稱繼續執行蘇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路線,說這一路線“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對內對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動搖的路線。”同時他對赫魯曉夫的“個人迷信和唯意志論”進行了不指名的批判, 說“凡是以主觀主義和隨心所欲的決定來偷換對事情應采取的科學態度的地方,挫折和錯誤都是不可避免的”,“在農業生產的領導中只憑意志行動越來越占上風,次數很多的、有時是臆想出來的改組造成了神經過敏狀況。”他逐步對赫魯曉夫時期一些不得人心的作法進行修補,重新確立黨高于一切的原則。1964年11月,他將兩年前改組的工農業黨組織合并,建立了統一的州、邊疆區黨委會。1965年6月,他取消了經濟行政區各級國民經濟委員會和部門性國家委員會,成立了全蘇和加盟共和國各部。采取穩定干部隊伍的方針,不再搞大換班和頻繁調動。對斯大林的評價逐漸肯定一些,允許在宣傳和文藝作品中正面提到斯大林,并在斯大林的墓前設置了半身胸像。他本人曾稱頌“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領導了反擊敵人的一切行動”,“在動員蘇聯所有力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時仍允許繼續攻擊斯大林,1966年把一些反斯大林的作品列入“列寧文藝獎金”候選名單。
勃列日涅夫收起了赫魯曉夫“全面展開共產主義建設”的口號,代之以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的提法。1967年11月,他首次提出“發達社會主義”的概念,宣稱,蘇聯已“建成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即“各盡所能,按勞付酬的原則占統治地位的社會”。1977年,他進一步闡述說,“成熟的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是從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道路上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階段”,這個社會的宗旨是“依靠強大的先進工業, 依靠大規模的高度機械化農業, 把越來越充分地滿足公民的多方面需要作為社會發展的直接的主要目標。”
勃列日涅夫上臺最初幾年,比較強調集體領導,領導核心相對穩定。從七十年代起,他逐步把自己所信任的人提拔上來,成立了由“總書記助理”組成的私人秘書班子,經常插手政府事務和過問外交工作。1971年,他參加蘇聯部長會議討論第九個五年計劃指標,并打破先例由他個人簽署公布。他的名字、照片、語錄充斥蘇聯各種報刊。據人們統計,1971年以后,他的名字在報刊上出現的次數已超過列寧。這時,他已改變了過去與柯西金、波德戈爾內共同參加重大活動的做法,獨自一人觀看蘇軍舉行的“德維納”軍事演習,檢閱演習部隊,作總結講話,擴大他在軍隊中的影響。1976年,勃列日涅夫兼任蘇聯國防會議主席,領蘇聯元帥銜。同年在他的故鄉,為他樹立了半身銅像。蘇共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出版了《勃列日涅夫傳略》。1977年6月,他兼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已經徒有虛名的集體領導最終解體。至此,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黨政軍的最高首腦。
勃列日涅夫任職期間,蘇聯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有所增強。1965年至1981年期間,蘇聯國民經濟固定生產基金增長2.42倍,社會生產總值增長1.46倍,國民收入增長1.44倍,工業產值增長1.77倍,農業平均產值“十五”計劃期間比“七五”計劃期間增長50%。勃列日涅夫認為“發展重工業,過去和現在都是蘇聯經濟政策的不變原則”,是完成一切國民經濟任務的前提。為此,他把85%以上的工業投資用于發展重工業。他尤其重視發展軍事工業,強調發展戰略核武器和遠洋海軍。這使蘇聯軍費開支不斷增大,從1965年的326億美元到1981年增至1,550億美元,即增長了3.75倍,占蘇聯財政支出的1/3。
勃列日涅夫時期也遇到不少經濟難題,比較突出的是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降。蘇聯“八五”、“九五”、“十五”計劃期間,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1%、6%和3.8%,工業產值平均增長率分別為8.5%、3.4%和3.4%。由于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比例失調。從1979年開始農業連年減產。農業產值1979、1980和1981年分別下降3.1%、2.5%和1.9%。農業不振嚴重地影響國民經濟,特別是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的發展,造成市場供應緊張。此外,現行經濟管理體制的許多弊端仍未消除,如經濟決策權過多地集中于領導機關;企業本來就不多的自主權仍不斷受到侵害;現行的經濟體制不適應集約化方針的推行;價格的制定不利于采用新技術和生產新產品;官僚主義、平均主義、資金浪費和貪污盜竊嚴重,等等。
在外交方面,勃列日涅夫奉行霸權主義政策,炮制了“有限主權論”。1968年8月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同年11月他在波蘭統一工人黨五大為其侵略行徑辯解說:“……當出現對整個社會主義大家庭威脅的時候,這就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人民的問題,而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共同的問題和關心的事情了。當國內外社會主義敵人直接行動威脅社會主義陣營的共同利益”的時候,就要以“軍事方式援助兄弟國家來消除這種威脅的行動”。1970年6月,他對蘇聯選民講話時,又說:“蘇聯是個位于歐洲和亞洲廣闊區域上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使我國的對外活動負有特殊的責任。而我們也不能回避這一責任”。在他任職期間,蘇聯對外進行了一系列侵略擴張活動,包括1969年3月和8月侵犯我國領土珍寶島和鐵列克提地區,1978年12月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出兵入侵阿富汗等等步驟。
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蘇聯在與我國邊境接壤地區增派重兵,在蒙古駐軍和設立導彈基地,造成中蘇關系不斷惡化。他逝世前幾次講話中,表示“真誠地希望同中國關系正常化”,愿與中國“繼續就邊界問題舉行談判,就改善關系的措施達成協議。”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勃夫因心臟病卒于莫斯科,終年76歲,安葬在克里姆林宮墻下列寧墓后。他留下的著作有:《遵循列寧主義方針》(8卷)、《論蘇共和蘇維埃國家的對外政策》、《論現階段蘇共經濟政策的主要問題》、《發達社會主義的經濟管理問題》、《蘇共的農業政策問題和哈薩克的開荒》、《論對勞動人民的共產主義教育》、《保衛和平與社會主義》,回憶錄《小地》、《復興》、《荒地》、《按工廠的汽笛生活》、《祖國之情》以及在國外出版的著作《社會主義、民主和人權》等。
上一篇:加里波第
下一篇: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