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路易-拿破侖·波拿巴(Charles Louis-Napoleon Bo-naparte,1808—1873),拿破侖一世的侄兒,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第二帝國皇帝。號稱拿破侖三世。
路易-拿破侖·波拿巴于1808年4月20日出生在巴黎的賽魯特街。他是路易·波拿巴與奧通斯的第三個兒子。
1806年,拿破侖一世封自己的弟弟路易·波拿巴為法國的附庸國—荷蘭的國王,又令自己的妻子帶來的女兒奧通斯與弟弟結婚,立為荷蘭王后。路易·波拿侖有三個兒子。長子死于童年。后來,路易·波拿巴與妻子奧通斯不睦,又為滿足荷蘭商人要求,破壞了皇兄為反對英國而制定的大陸封鎖政策。拿破侖對此極為不滿,于1810年廢除了弟弟的王位。路易·波拿巴被罷黜后,去法屬意大利王國的佛羅倫薩住閑。奧通斯不愿隨行,留居巴黎皇宮。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的幼年一直是在宮廷中度過的。皇宮的榮華富貴生活,對他一生影響頗大。
1815年拿破侖帝國垮臺,代表大地主利益的波旁王朝復辟。1816年,復辟王朝下令,把波拿巴家族流放國外,奧通斯也被放逐。住在佛羅倫薩的路易·波拿巴根據當時的訴訟法,要走了大兒子。奧通斯只好帶著小兒子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在德國、瑞士等地流浪。1817年,奧通斯在瑞士土爾高州的阿倫內伯格定居下來。路易-拿破侖·波拿巴曾在奧格斯堡大學預科學習,也在阿倫伯格軍事工程學校和炮校受過教育。20歲時,他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仇視波旁王朝,但又為皇權思想所支配。他的自由主義思想是與對拿破侖的崇拜混雜在一起的。
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時,路易-拿破侖·波拿巴正在意大利。這次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在七月革命的影響下,1831年2月意大利中部爆發了起義。具有某些自由主義傾向的路易-拿破侖·波拿巴被卷進了這次起義者的隊伍。后因統治意大利的奧軍趕來鎮壓,他潛逃巴黎,經倫敦,返回瑞士的阿倫內伯格。
1832年,路易·拿破侖加入瑞士國籍。同年拿破侖二世也死了。從此,24歲的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產生了一個信念,即自以為命運決定了他應繼承其伯父的帝業。當皇帝,就成了他夢寐以求的目標。
他利用七月王朝時期動蕩不安的政局,試圖以武裝叛亂來發動政變。1836年10月30日,他模仿其伯父的樣子,身穿灰軍裝,頭戴拿破侖式三角帽,在幾個贊成波拿巴主義的老兵和舊軍官的協助下,竄到斯特拉斯堡駐防軍的兩個炮兵團發表演說,號召士兵推翻路易·菲力浦,擁戴他做國王。這種荒唐滑稽的冒險行徑,受到當頭棒喝,僅僅經過幾個小時,叛亂者全被解除武裝。路易-拿破侖·波拿巴被扭進警察局,并被流放到美洲去了。1837年4月,他在紐約獲釋,弄了一張假護照回到瑞士。到家時,他的母親已病危,不久去世。
三十年代末,七月王朝的政局更加不穩。工人運動和民主共和運動開始高漲。這時,傳奇式的“拿破侖傳說”廣泛流行。路易-拿破侖·波拿巴趁機寫出《拿破侖思想》一書。該書1839年一連出了四版,1840年又在倫敦出了一版。在書中,他把拿破侖宣揚為“平民英雄”,是“大革命的真正代表”,借以抬高自己作為拿破侖繼承人的地位。
很明顯,侄兒是想拿伯父的名字當作他進入皇宮的“敲門磚”,但是低能的侄子卻沒有他伯父當年的軍事才能。1840年8月6日,他又作了一次荒唐可笑的表演。他利用拿破侖主義盛行的時機,給幾個倫敦仆役穿上法國軍裝,貿然在布倫登陸,企圖在當地駐軍中再一次發動叛亂。這個企圖當然又以徹底失敗而告終。他被判處終身監禁,囚在哈姆要塞。這位一心想當皇帝的“布倫英雄”,在獄中寫了一個小冊子《論消滅貧困》,把自己打扮成勞動人民利益的捍衛者。1846年5月,被關6年之久的路易-拿破侖·波拿巴,越獄潛逃倫敦。同年,他的父親路易·波拿巴死在意大利。
1848年二月革命爆發后,金融貴族的統治垮臺。在巴黎武裝工人的強大壓力下,新成立的臨時政府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史稱第二共和國(1848—1852)。這個共和國使“資產階級的統治成為更加全面的統治”。①
二月革命后,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從倫敦匆匆趕回巴黎,表示投效臨時政府。這暴露出他不僅是個冒險家、騙子,而且是個政治投機分子。臨時政府拒絕了他的要求,責令其出國。他返回倫敦。4月,他冒充英國公民,充當了倫敦特別警察,參與鎮壓憲章派和工人的示威游行。
盡管如此,1848年夏秋之間,法國仍有幾個是選舉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為制憲議會議員。
1848年12月10日,舉行總統選舉,提出的候選人共6名,有卡芬雅克、拉馬丁、賴德律·洛蘭、拉斯拜爾等。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因受到大資產階級保皇派中有勢力者的資助,也自提為候選人。選舉結果,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得票最多,當選為總統。這個名氣不大的冒險家當選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并不是因為他有什么治國之才,而是由于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投了他的票。因為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把土地分給了農民,拿破侖制定的《民法典》(1804)確認了農民小塊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他們抱著天真的幻想,把拿破侖與他的侄子聯系在一起,因而錯誤地把選票投給了路易-拿破侖·波拿巴,“拿破侖在農民眼中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綱領”。①正是農民對拿破侖這種個人崇拜,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又變成了對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的幻想,“農民的輕信使他當了總統”。②
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當上總統,就圖謀重建帝國,當皇帝。在4年總統任期內,他行動詭譎,時隱時現,在臺前幕后耍盡了陰謀詭計。
他首先留任奧爾良王朝和波旁王朝的遺臣宿將,組成保皇派的內閣,他任命君主派奧第隆·巴羅組織新內閣。這是正統派與奧爾良派聯合起來的“秩序黨”內閣,為從資產階級的共和國轉向君主制鋪路架橋。他坐上總統寶座才7天,又假手他的內閣出面宣布恢復鹽稅,使內閣和他的數百萬選民——農民對立起來。1849年1至3月,總統又利用保皇派內閣與制憲議會中資產階級共和派的沖突,趁機解散共和派的武裝組織——別動隊,以削弱資產階級的勢力。同年春天,總統派兵干涉羅馬共和國,以圖取得天主教勢力的支持。1849年6月,以賴德律·洛蘭等為首代表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新山岳派”對波拿巴和秩序黨內閣的違憲行為提出彈劾,遭到否決。6月13日,新山岳派發動示威游行,政府派軍隊鎮壓。這樣民主派勢力遭到打擊。
經過幾年的流血斗爭,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共和派和小資產階級相繼失敗或被削弱。在內閣和新選出的立法議會中,大資產階級保皇派占了絕對優勢。保皇派政府所推行的各項政策,都是為復辟帝制掃清道路。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常用所謂“紅色怪影”來恫嚇大資產階級,使財主們跪倒在總統的腳下,向總統求救。
在削弱共和派,打擊民主派之后,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起來,保皇派中的正統派和奧爾良派都想恢復各自王朝,而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則想自己稱帝。于是,他便一手創造出“十二月十日社”。這個團體成立于1849年9月,為紀念路易-拿破侖·波拿巴1848年12月10日當選為總統而得名。“它名義上是個慈善團體,實際上是由巴黎流氓無產階級組成的一些秘密團體,每一個團體都由波拿巴的走狗們領導,總領導人是一個波拿巴派的將軍。”①這個團體的成員有破落放蕩者、冒險分子、退伍軍人、刑事犯、騙子、流氓、扒手、賭棍、私娼、妓院老板等等。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就是這個流氓無產階級組織的首領,并把它當作自己最貼身的近衛軍。他們組成或雇用一些“啦啦隊”,在全國各大城市、交通要道或火車站活動。每當總統出現時,他們就混進人群,夾道歡呼“皇帝萬歲!”,為總統捧場喝彩。這些丑惡可笑的鬧劇,對城鄉那些耳目閉塞,不明真相的人們來說,是頗能發生一些影響的。1850年11月,這個團體表面上被解散了,實際上仍繼續活動,并積極為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策劃政變。
路易-拿破侖·波拿巴也在軍隊中插手。1850年10月10日,在凡爾賽附近大平原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他為了取得軍隊的擁護,利用閱兵大擺宴會,用香檳酒、蒜臘腸,雪茄煙去收買官兵,有的士兵高呼:“皇帝萬歲!臘腸萬歲!”他陶醉在一片歡呼聲中。誰對總統保持冷淡、沉默,其部隊就被解散,其將領要被撒換。其行政官吏也要被免職。1851年1月,巴黎衛戍司令、奧爾良派的將軍尚加爾涅被免職,代之以總統的親信。就這樣,路易-拿破侖·波拿巴把自己的親信安插到政府和軍隊里去。“十二月十日社”中那堆腐朽透頂的廢料,一下子都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
總統掌握軍政實權之后,就向保皇派的內閣和立法議會開刀。他不斷玩弄組織新閣的把戲,使內閣經常處于動亂、無權和癱瘓狀態;又用修改憲法的辦法,使議會丟臉。據1848年憲法第45條規定:總統任期4年,不得連選連任。總統改選的日期,即1852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就要到來,不廢除這條規定,就無法延長總統的權力。1851年7月,他提出修改憲法,遭到立法議會的抵制。于是,他在11月提議免去內閣各部長之職,恢復曾被立法議會取消的普選權。這一措施,不僅摘掉了闊老們的烏紗帽,而且使立法議會在人們眼里威信掃地,預示著政變即將來臨。
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終于發動政變。他調動7萬多軍隊,占領巴黎,解散立法議會,逮捕一切反對他的議員。這次政變的手法,具有十足的流氓性質。政變前夕,他從法蘭西銀行竊取了2,500萬法郎,用100萬法郎收買了巴黎衛戍部隊第一師師長馬尼揚將軍,又用15萬法郎和燒酒收買了一個不知名的士兵。這三個衣冠楚楚的騙子,偷偷串連同謀者,命令他們闖入議會領袖們的住宅,把資產階級那些頭面人物約60人,從睡夢中拖下床來,關進監獄;又派軍隊占領巴黎各要地和議會大廈,斷絕巴黎與各省的聯絡。12月2日,首都貼滿了布告,宣布國民議會和國務會議已被解散。正在巴黎第十區市政廳開會的正統派和奧爾良派的220個議員,也被抓進了監獄。頭面人物的束手就擒,使政變輕而易舉地實現了。稍后,巴黎無產階級曾筑壘反抗,也遭到政府軍的血腥鎮壓,被害者達1,000余人。全國32個省宣布戒嚴,僅巴黎一地的被捕者就有26,000多人。社會主義者、民主共和派以及波拿巴的一切政敵,均被驅逐出境。
接著,1852年1月14日的新憲法出籠了。這個憲法把全部行政權與立法權都授與任期10年的共和國總統。總統獨攬大權乃是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稱帝的又一個步驟。此后,總統巡游法國南部各省,舉行閱兵和宴會,大講“帝國即和平”,為稱帝制造輿論。元老院又玩弄全民投票把戲,就是否同意建立帝國進行表決。投票結果,有740萬余票答“是”,64萬多張票答“否”。保守的農民在這次投票中又一次起了決定作用。于是在1852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皇袍加身,宣布稱帝,號稱拿破侖三世。第二共和國壽終正寢,代之以第二帝國(1852—1870)。
經過30年來的流浪生活和許多荒唐的冒險行徑之后,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終于實現了當皇帝的美夢。全世界的資產階級為之驚訝,卻沒有一個能理解它,說明它。只有革命導師馬克思深刻地揭露并論證了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當上皇帝的秘密:農民存在著對拿破侖的傳統迷信和對拿破侖三世的輕信與幻想;流氓無產階級和軍閥冒險分子對他竭力支持;多年的流血斗爭已使各個階級疲憊不堪,資產階級因內部傾軋而無力治理法國。總之,二月革命以來的歷史事變,已經說明了“法國階級斗爭怎樣造成了一種條件和局勢,使得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①
拿破侖三世稱帝后,建立一部龐大的軍事官僚的國家機器,供養50萬官僚,50萬軍隊。為了防止革命運動,帝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動措施:解散工會,封閉進步報刊,禁止一切民主派和共和主義者的活動。天主教會控制了國民教育,農村教士充當密探。普選權雖被保留下來,但選舉活動均由政府操縱。警察恐怖和告密活動籠罩全國。拿破侖三世的統治,代表了大銀行家、高利貸者和金融貴族的利益,表現出十足的反動性和侵略性,因此,拿破侖三世的專政,是地地道道的反革命專政。
但拿破侖三世有時也擺出自由主義的姿態,如撤消巴黎和32省的戒嚴令,沒收奧爾良王室的財產歸國有等,重視城市改建工作,大力修筑林蔭道。但是沒收的財產和國庫資金大量流入官僚、投機商的腰包。
第二帝國時期,法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總產量比四十年代增加將近2倍,其中鐵、鋼、鋼軌等增加2至9倍。然而,這并不是拿破侖三世的功勞,而是資本家專心搞個人發財致富的結果,是“資產階級用經濟上的勝利來彌補自己政治上的失敗”②的結果。特別是高利貸資本迅速增長起來,使法國后來成為一個高利貸國家。到1866年,已有14個國家得到法國銀行的貸款。
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的反動政策加深了國內階級分化。從六十年代末起,法國的階級斗爭不斷加強,秘密革命組織相繼出現,謀刺皇帝的事件連年皆有。第二帝國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拿破侖三世為了鞏固帝制,保住皇冠,一再搬出他伯父的偶象,如鼓勵上演有關拿被侖的劇本,勒令選編和出版《拿破侖書信集》達32卷之多,大肆宣揚對拿破侖的崇拜。但事與愿違,宣揚拿破侖的結果,卻引出抨擊拿破侖及其侄兒的浪潮。
拿破侖的亡魂不靈了。拿破侖三世只好撕下“帝國即和平”的假面具,企圖用對外戰爭轉移人民的視線,來挽救帝國的危機。早在五十年代,他就進行了一連串侵略戰爭,如爭奪近東勢力范圍的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侵略意大利的法、意、奧戰爭(1859—1860),六十年代又遠征墨西哥(1862—1867)等等。而1870年7月爆發的普法戰爭,敲響了第二帝國的喪鐘。
普法戰爭爆發后,毫無軍事指揮才能的拿破侖三世也隨軍上陣。戰爭一開始,法軍就連吃敗仗, 9月2日色當一戰,法軍大敗,拿破侖三世投降。9月5日,他作為俘虜被爾囚禁于普魯士國王的城堡——威廉堡監獄,第二帝國隨之覆亡。1871年3月18日,巴黎爆發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3月19日,拿破侖三世被德國釋放,到英國奇澤爾赫爾斯特隱居。他仍不甘心退出政治舞臺,暗中活動,勾結陰謀分子,企圖重新復辟帝制,但這一美夢并不能變為現實。1873年1月9日,他因病死去,結束了這個歷史小丑的一生。
上一篇:賴尼萊亞里沃尼
下一篇:路易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