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四溟詩話》
明謝榛撰,四卷。《四庫提要》詩文譯類著錄名為《詩家直說》二卷。 《歷代詩話續編》收錄稱《四溟詩話》。
《四溟詩話》主要論述詩歌的句法、體制、平仄抑揚、對偶虛實等問題。在論詩方面,謝榛與李攀龍、王世貞諸人基本觀點是一致的。他受嚴羽“興趣”說影響較大。在他看來,詩以“自然妙者為上”。詩人以意為詩,卻不應“立意造句”,而應“以興為主”, “平平道出,且無用工字面”。為達到“詩之入化”、 “意隨筆力、不假布置”的境界,謝榛主張“養”、“悟”, “體貴正大,志貴高遠,氣貴雄渾,韻貴雋永,四者之本,非養無以發其真,非悟無以入其妙”。盡管他認識到“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重視感悟、興趣等特點,卻認為詩人之“意”,創作之“情”,來自于對古人作品的體悟,尤其得之于對古作“神氣”、“聲調”、 “精華”的玩味、把握。他對古人取法面較李、王更寬廣,不拘于盛唐而“縱橫于古人眾跡之中”,但仍失于摹擬承襲。事實上,這種刻意古范尺寸為法的作詩方法,是與他重感興、重“超悟”的審美理論相互矛盾的。一時代有一時代之精神,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不立足于對現實生活的把握和時代精神的體悟,單純追求形式、格調只能產生“思入杳冥”的空虛之文,見之于評論,也只能使詩論日趨繁瑣,失去對詩歌的審美把握。
《四溟詩話》有關因襲摹擬的理論,后來受到公安派、竟陵派“性靈”說的抨擊。但對于詩歌自然之妙、感悟、興趣、情景關系的認識,影響了有清一代。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原詩》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山靜居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