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詩(永念難消釋)
【原文】
永念難消釋,孤懷痛自嗟。
雨深秋寂寞,愁引[1]病增加。
咽絕風前思,昏朦[2]眼上花。
空王[3]應念我,窮子[4]正迷家。
【題解】
本作又名“悼幼子瑞保”。李煜次子仲宣,小字瑞保,三歲時受封宣城郡公,死后追封為岐王。
瑞保,是李煜與大周后的次子,生于公元961年,正是李煜即位的當年。陸游《南唐書》卷十六記載:“宋乾德二年,仲宣才四歲。一日,戲佛像前,有大琉璃燈為貓觸墮地,嘩然作聲,仲宣因驚癇得疾,竟卒。”時間據《岐王墓志銘》是在這一年的冬十月二日。此時,大周后正臥病在床,勢將不起。這首詩亦見于宋馬令《南唐書》卷七《宗室傳》:“初,仲宣卒,后主哀甚,然恐重傷昭惠,常默坐飲泣而已,因為詩以寫志云云。”時年28歲的李煜幾乎被喪失愛子的劇痛完全打倒,卻憂心引起大周后大慟而加劇病情,強力獨自撐持,不能盡情宣泄悲痛。馬令《南唐書》卷三又載:“時昭惠病劇,后主恐重傷其意,默坐飲泣,因為詩以寫志,吟詠數四,左右為之泣下。”
【注釋】
[1]引:《五代詩話》引詩作“劇”。
[2]昏朦:指眼光昏花,朦朧。或作“昏濛”。
[3]空王:佛教語,空王就是釋迦牟尼佛,佛說世間一切皆空,故稱空王。
[4]窮子:佛教語,法華經七喻之一。三界生死之眾生,譬之無功德法財之窮子。
【譯文】
喪子之痛難以釋懷,但是愛妻現在重病在床,怎忍再讓她承受打擊,就讓我一人承受這痛苦吧。深秋時節陰雨霏霏,分外冷清孤寂。這樣愁苦的心情,怎能減輕我的病痛呢?佇立風中,更加哽咽悲哀,眼前一片昏暗迷茫,甚至連深秋的殘花也模糊不清。我的靈魂飽受苦痛煎熬,我佛慈悲,請為我指引寧靜的歸處吧!
【賞析】
時值深秋,二十八歲的李煜幾乎完全沉浸在喪子之痛中難以自拔,同時喪妻之憂也令他痛苦難耐。詩歌開頭就點明“永念難消釋,孤懷痛自嗟”,對亡子的思念始終難以消除,而這種思念又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接下來四句繼續細寫這種愁苦。“雨深秋寂寞”是詩人特地渲染的一個增悲添愁的環境,為“愁引病增加”做鋪墊。為悼念早夭之子,哀吟至此,不禁讓人為之泣下。
茫茫的愁苦之海,李煜已經被淹沒了,絕望之中,他想到的是宗教的救贖:“空王應念我,窮子正迷家。”佛祖你應該顧念我了吧,虔誠的、走投無路的信徒李煜正迷失于靈魂歸途的尋覓之中。可惜的是,宗教最終也沒能挽救虔誠的李煜,他一生遭受所有苦痛時,包括最后殞命汴梁,“空王”都不在場。
上一篇:李煜《悼仲宣銘(嗚呼)》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煜《感懷二首(又見桐花發舊枝)》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