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導讀】
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兵力處于劣勢的孫劉聯軍戰勝了號稱有百萬兵力的曹軍,而當年僅三十四歲的東吳統帥周瑜,成了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今湖北武昌西南赤磯山)這個古戰場時,有感而發寫下的。
【原詩】
折戟沉沙鐵未銷①,自將磨洗認前朝②。
東風不與周郎便③,銅雀春深鎖二喬④。
【注釋】
①戟(jǐ):古代一種兵器,長桿頭上有月牙形的利刃。銷:腐蝕完。②將:拿起,拿著。前朝:指過去的朝代,這里指三國時的吳國。③“東風”句:指赤壁之戰火燒曹操水軍事。漢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克荊州后,統領大軍長驅直下,進攻東吳。吳將周瑜聯合劉備,采用部將黃蓋火攻之計。至戰日,黃蓋先取輕便戰船載著干柴,灌以魚膏,適值東南風急,接近曹軍戰船時,同時點火,火烈風猛,盡燒曹軍戰船,曹軍大敗。不與:等于說“若不與”,即“如果不給”。周郎:即周瑜,赤壁之戰時周瑜僅三十四歲,國人稱他為“周郎”。便:方便。④銅雀:即銅雀臺。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臺上有樓,樓頂上有高一丈五尺的大銅雀,因而得名。臺高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間。為曹操與其姬妾、歌女享樂的地方。二喬:即大喬、小喬姐妹。三國時,吳國喬公有二女,都非常美麗。孫策娶大喬,周瑜娶小喬。
【譯詩】
埋在泥沙中的斷戟至今還未腐掉,
取出來磨洗后才發現它出自漢朝,
如果當年東風不給周瑜方便的話,
曹操的銅雀臺里早就鎖進了二喬。
【賞析】
這首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它從赤壁之戰的遺物入手,發表對這場戰爭的看法,認為周瑜的勝利出于僥幸。其主旨在感嘆興亡,其中也寄寓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懷。
詩篇開頭借一件古代遺物“折戟”來引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感慨,寫其興感之由。后兩句是議論,著重抓住戰爭勝利者周郎賴以制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寫的時候又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勝,卻從反面落筆,假想如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從而提出周郎在赤壁之戰中取得的巨大勝利,完全出于借助偶然的“東風”。在評述周瑜自負知兵的同時,也借史事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氣。
這首詠史詩寫法巧妙,立意奇特,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傳達了深厚的歷史意蘊。詩人不去正面描寫戰爭的過程,直接談戰爭的勝負,而是巧妙地利用歷史素材,編造了一個“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故事,用調侃的語調評述了歷史,又增加了可讀性。
上一篇:《杜牧江南春》注釋、翻譯、賞析
下一篇:《杜牧泊秦淮》注釋、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