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補之
晁補之(1053~1110),字無咎,晚號歸來子,祖籍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中進士,先后擔任過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著作佐郎等職。崇寧二年(1103)罷官歸隱。晁補之少年得志,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其詞多寫羈宦生活與田園景物,頗有蘇軾遺風。有《雞肋集》,詞集《晁氏琴趣外篇》。
水龍吟·次歆林圣予《惜春》
【原文】
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幽葩細萼,小園低檻,壅培未就。吹盡繁紅,占春長久,不如垂柳。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輕孤 ① 、芳醪 ② 經口。那知自是,桃花結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來風味,春歸時候??v尊前痛飲,狂歌似舊,情難依舊。
【注釋】
①孤:即“辜”。
②芳醪:指美酒。
【譯文】
請問春天何苦這樣匆匆,夾風帶雨好似駿馬馳騁。幽幽花朵、細瓣綠萼,在小園的低檻里,還沒等人把土培好,就被風吹得滿地落紅。這百花占有春天的時間,還不如垂柳長久。其實春天周而復始永不老,只是人總愛憂愁春老,這憂愁只有人間才有。
第一年中春恨占有十之八九,怎忍心辜負時光不飲美酒。難道不知,桃花凋謝是因自己要結果,并不是因為春去而消瘦。世上功名利祿也是如此,人到了老年之境界,就如春天到了晚暮時候。今天縱使能舉杯痛飲,像過去一樣狂歌,但心情卻不可能依舊。
【鑒賞】
這首詞傷春惜時,暗寄人生之慨。
上片惜春。起首一句用擬人手法寫惜春之情。第二句是對第一句的補充,寫春之短暫。“何苦”二字暗含對春日風雨“馳驟”的追問,點明自己惜春并不是因為春之來去匆匆。“幽葩”三句,寫春天的風雨無情,“小園低檻”中“壅培未就”,嬌嫩的小花,經不起風吹雨打,為下文埋下伏筆。“吹盡”三句,緊承上文,一寫園中花朵的嬌嫩,一寫垂柳的“占春長久”,兩相對比,別有深意。垂柳象征著自得其樂、忘卻世俗名利的隱逸生活。最后四句構思巧妙,頓挫有力,意味深長。
下片言情。“春恨十常八九”寫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暗含詞人對世事的不平和憤慨。“那知”三句,是對桃花凋謝的物理分析,指出桃花的凋零并不是春之無情所致,而是因為它要結果。“世上功名”三句點出題旨,那就是大自然中春天的歸去并不值得惋惜,真正令人扼腕的是人生之春的匆匆逝去。詞人由嘆息自然界之“春歸”到感慨人生之“春歸”,過渡巧妙,蘊藉深沉。最后一句是詞人對自己的安慰,爽朗豪邁。
這首詞構思巧妙,含蓄蘊藉,是詞人深沉心緒的體現。
上一篇: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晁補之《憶少年·別歷下》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