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師表的張伯苓
張伯苓是我國現代教育家。1895年畢業于北洋水師學堂。甲午中日戰爭以后,深感中國積弱不振,又受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影響,認識到“自強之道,端在教育。”遂棄武從文,立志“創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才?!?/p>
1904年,張伯苓與前貴州學政嚴修在天津創辦私立中學堂,后改稱南開學校。1919年創辦南開大學,以后又成立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以及重慶南開中學,先后擔任校長四十余年。
解放前夕,張伯苓拒絕蔣介石多次“催請”,不去臺灣。盛贊新中國及人民政府的各項政策。
張伯苓積極興辦新教育,主張學校教育應重視體育訓練;力主學生多接觸社會實際;鼓勵學生成立社團,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提倡團體精神,樹立優良校風;注意道德教育,灌輸愛國主義思想。
張伯苓辦學十分強調德、智、體并進。他說:“教育一事,非獨使學生讀書習學而已,尤要在造成人格,三育并進,而不偏廢?!?/p>
張伯苓很重視體育,并指出,提倡體育不僅在于培養少數選手,而在全體學生;不僅在技術之專長,而在體德之兼進;不僅在學校,尤重在全社會體育蔚然成風。
張伯苓積極倡導和組織全國體育活動,多次擔任全國運動會總裁判,率領中國體育代表隊參加國際比賽。在教學中,他始終把體育列為必修課,認為“強我族類,體育為先?!?/p>
張伯苓在辦學中,最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在這方面,有許許多多生動感人的事例,這里只講一點,即“愛整潔為人師表”。
張伯苓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每逢周三,他都要親自給學生上“修身”課,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當時,張伯苓親自在南開校門內側掛了一面大的穿衣鏡,這一來是讓師生們經常檢察一下自己的著裝是否整潔,更主要的是他在鏡面上題了一幅“鏡箴”,上面寫著:“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
像這樣,把箴言寫在鏡子上,天天對照,以督言行,實是別出心裁,說明張伯苓的良苦用心。正是這種從整頓儀表開始,進而教育學生講文明,懂禮貌,求學上進的一整套做法,使南開中學建立了一種嶄新的校風,培養出許多優秀人才。
為了提高教育效果,張伯苓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身體力行,起到了表率作用。
比如有一次,張伯苓嚴肅地告誡一位學生:“吸煙對身體有害,你應該戒掉?!?/p>
可那個學生有些不服氣,指著張先生那被熏黃的手指俏皮地說:“您不是也吸煙嗎?對身體就沒有害了嗎?”
張先生深受啟發,是啊,教人先克己。面對學生的責難,他沒有發火,只是歉意地笑了笑說:“你的提醒很對。”他立即叫工友把自己所存的煙全部取來,當眾銷毀,還折斷了自己用了多年的煙袋桿,并態度誠懇地說:“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決心。從今以后,我與諸同學共同戒煙?!?/p>
果然,從那以后,張伯苓校長再也不抽煙了。這種“正人者,先正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作風,受到了廣大師生的稱贊,在他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全校師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人人講衛生,愛整潔,校容校貌也不斷改善,為師生們創造了舒適、幽雅的學習和工作環境。
上一篇:中山君有感于禮
下一篇:烏龜智保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