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一種不易做到的強大
在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去做一件事不難,但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去做一件事特別難。前者是他律,后者是自律。自律代表著和自己的惰性、欲望等作斗爭,而惰性、欲望都是人的本能,如長在心里一樣,無法根除,所以自律的過程大多是痛苦的。
每一個孩子都經歷過做寒假作業和暑假作業,可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到了快開學的時候才意識到,作業還有一大半沒有做。于是慌了、急了,廢寢忘食地去做。不但心情弄得很緊張,精神和身體也很疲累。其實每個孩子都知道,如果每天都做一點,完全可以很輕松地完成,但就是做不到。為什么呢?因為沒有人監督。有時父母可能會督促,但也只是說說而已,沒有具體的監管措施,更沒有具體的懲罰措施。于是孩子就在一天天的懶散中度過,而臨近開學不得不拼命地趕作業,甚至有時候真的趕不完,受到老師的批評。
很明顯,這種情況是缺乏自律精神。所謂自律,就是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自己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主動地做每一天必須要做的事,按照時間安排,有序地完成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計劃。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知道自律的好處,但就是做不到。為什么呢?因為自律違背了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什么?是自由,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可是自律需要約束自己,即不想做什么的時候也必須去做什么。這就讓人非常痛苦。而逃避痛苦追逐輕松、舒服、自在、快樂是人的本能。也就是說,人的本能就是不想自律。
可是我們不能按照本能活著。首先,社會不允許。因為活著需要食物,需要資源,這些需要通過競爭獲得,參與社會競爭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而這就必須約束自己。其次,完全按照本能活著會更痛苦。想什么時候玩就什么時候玩,想什么時候睡覺就什么時候睡覺,想什么時候學習就什么時候學習,開始可能會覺得幸福,但長久下去你會發現,沒有按時吃飯、睡覺、運動,身體垮了,精神萎靡了;沒有好好地去學習、工作,學習技能和工作技能都下降了,無法很好地獲取生活資源了。最后,生活徹底亂了,人陷入了更大的痛苦之中。
如果說自律讓人感覺痛苦,那么不自律會讓人更痛苦。
區別在于,自律的過程會有些痛苦,但結果會讓人幸福。而且一旦自律變成了習慣,過程也不會覺得痛苦;而不自律雖然過程中感到舒服自在,但結果會讓人痛苦。而且一旦不自律變成了習慣,過程也不會多幸福。因為生活就是需要有一定的規律,白天就是需要活動,夜晚就是需要睡覺。若違背了這個自然規律,必然會給自己帶來痛苦。
綜上所述,自律給人帶來的益處更大。所以有句話叫作“越自律越自由”,意思就是說絕對的自由(按本能而活)并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人反倒成了欲望的奴隸;而相對的自由(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即心境上的自由。其實也是告訴我們,人活著就不可能有絕對的自由,我們都是在一定的規則里去盡量獲得心境上的自由,而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非常強大。因為這需要跟自己的欲望作斗爭。其實,與其說人的天性是自由,不如說人的天性是欲望。而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以,完全按欲望而活,人永遠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無論是從社會的層面,還是從心靈的層面,我們都需要自律。
無數人都曾驗證過,自律確實很難做到,包括我本人。這就需要我們從心理層面作深刻透徹的分析,讓我們發自內心地認同自律的重要性,同時弄明白這么重要的事情我們為什么做不到,這是自律的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就是具體的實施措施。在講具體的措施之前,我需要先講一個我身邊的自律達人的故事。
我有一個朋友,她是一個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也是一個媽媽,同時又是一個產量非常高的作者。她是如何身兼數職,并做得非常好的?
早上5點鐘起床,寫作兩小時,然后吃早餐送孩子去幼兒園。
上午8點到12點是上班時間。
中午除去半小時的吃飯時間,12點半到2點,再寫作一個半小時。
下午2點到5點半,上班。
下班后到晚上這段時間,8點到9點她會跑步一小時,其他時間幾乎都用來陪孩子。如果孩子睡得早,就看一會兒書或學一會兒英語,但保證在11點前睡覺。
周末的時間分成四大塊,分別用來休息、陪孩子、看書、寫作,會和孩子、老公到公園或郊外游玩。
節假日安排一家人國內游或國外游。
平時隨身帶著筆記本和書,利用碎片時間讀書寫作。
她嚴格執行這個時間安排,幾乎從未破壞過。她也沒有屏蔽朋友圈、微博這類社交媒體,但生活并沒有受到社交媒體的影響。
結合我朋友的案例,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究竟該如何做到自律?
1.用“理想小人”和“目標小人”來監督自己
沒有任何理想或目標的人能做到自律嗎?我認為很難。除非那種生來就很自律的。因為理想或目標是精神動力和精神指引,在它的感召或推動下人更容易行動起來。例如,我那位朋友以前過得也是渾渾噩噩的,睡懶覺、吃零食,熬夜看電視劇,于是,她變成了一個大胖子。直到兩年前,她再也無法忍受自己,于是她決定健身,同時重拾少年時的夢想——寫作。她很快行動起來,從決定到行動似乎并不難,因為理想和目標就像是一個人一直在沖她喊:“加油!加油!”同時,理想和目標好像也在監督她,每當她想懶的時候,內心那個“理想小人”和“目標小人”就對她說:“你忘了你的理想了嗎?你忘了你的目標了嗎?”于是她不敢懶了。所以,理想和目標很重要,沒有它們,光靠那些干巴巴的方法是很難打敗欲望的。
那么孩子也可以通過理想和目標自律起來。例如,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想在哪方面取得成績,要具體一些,并把它寫下來:我想成為一個擁有音樂天賦的人,我的目標是今年考到鋼琴幾級。理想可以抽象一些,但目標一定要具體,只有具體的目標才能執行。如果只有理想沒有目標,如我想成為一個擁有音樂天賦的人,但怎么成為呢?到哪一步才算是擁有了音樂天賦呢?如果不去制訂,就無法展開行動,那么理想就只能成為一個縹緲的、永遠無法實現的理想。
2.用時間表給自己心理強化
可以看出,我的朋友是嚴格按照自己的時間表來自律的,盡管她這個時間表未必寫下來。時間表的作用是對自己的時間、精力、情緒等進行管理。人一天只有24小時,精力也是有限的,情緒也有可能會不穩定,而人每天要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都不止一件,不規劃一下,有可能會拖延,導致做了這件做不了那件。同時,時間表對自己也是個監督:這個時間段有沒有做完這件事,如果沒做,是不是要小小地懲罰一下。比如暑假期間,幾點起床吃飯,幾點做暑假作業,幾點玩耍,幾點看電視,幾點睡覺,列個表格,做完一件打一個√。同時注明,如果哪天沒做作業,就懲罰自己第二天不許看電視。這樣做是給自己一個儀式感,強化自律的習慣。當習慣形成以后,這個表格也可以不需要,因為時間表已經在自己的心中了。
3.每一個時間段都要專注
我的朋友說,她做每一件事情都非常高效,別人寫一篇文章需要三四小時,她只需要兩小時。不僅是因為她能力強,更是因為她專注。沒錯,做不到專注,制訂了時間表也沒用,因為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那么整個計劃就會被打亂,所以每一個時間段都要專注。自律是為了有一個高效的人生,而高效才能達到自律。時間表里有專門玩耍娛樂的時間,所以學習的時候就專心學,玩耍的時間就專心玩兒,而不是一邊學一邊玩兒。無法專注不僅會造成拖延,還會讓自己不快樂,學習的時候惦記著玩兒,玩兒的時間惦記著學習,心情始終不能放松,玩兒的時候可能還會有罪惡感,無法享受每一件事的過程。
4.在心理上對長期壓力進行分解
孩子為什么不能堅持天天做暑假作業,因為他知道,這不是一兩天能做完的事情,今天不做也沒關系,反正還有明天、后天。也就是說,因為有明天可以依賴,所以今天就可以偷懶。另外,做一件事需要耗費心理能量,而堅持需要耗費大量的心理能量,這讓人感覺到累。逃避累也是人的本能。
但是,如果這不是一件長久的事情,沒有明天可以依賴,今天必須做完,孩子就不會偷懶。所以不妨把長期目標變成短期目標,把暑假作業量化,每天做兩頁,今天做完兩頁,就不再去想它,明天的目標是明天的事。通過這種方法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和執行上的難度,因為如果每天都想著有一件事沒有做完,整個過程都會充滿心理壓力,有時會因壓力過大索性不做,所以不妨在心理上對壓力進行一下分割。如果只是把長期目標量化,心理上不去做這樣的調試,那么還是不容易做到自律。
5.扔掉一部分欲望或目標
有一段時間我買了好幾個網絡課程,但我發現我完全沒有那么多時間聽,每個課程我只聽了一兩次就再也沒有聽過了,浪費了錢不說,也讓我譴責自己:你怎么總是做不到自律?其實我是沒時間。一個人利用時間的能力再強,能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若時間表里羅列的事情過多,超出了自己所擁有的時間和精力能做到的范圍,那怎么也是做不完的。這時,并不是你不自律,而是太貪婪。所以,要暫時扔掉一部分欲望或目標,先完成一部分事情,再在自己的時間表添加其他的事情。
6.體育鍛煉是必需的
若要專注、高效地完成自己時間表里的事情,需要有好的體力和精力,否則想要學習的時候困了,想要起床的時候起不來,談何自律?我的朋友之所以能做到自律,和她每天晚上都跑步一小時分不開,運動后晚上睡覺會更香,別人需要睡七八小時才能保證第二天有精力,她只需要六小時。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堅持跑步幾十年,才能堅持寫作幾十年。所以,若想做到自律,體育鍛煉是必需的。同時,運動也是一種自律,還能鍛煉自己的意志力。
7.隨時滿足自己合理的欲望
我的朋友常常在讀書寫作的夜晚給自己點一份外賣大蝦,說這樣工作起來更有動力。是的,自律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它同時又是一件乏味和痛苦的事情,因為它要重復,要堅持,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所以,如果這個過程中沒有一點獎賞和安慰,那么人是很難做到長時間的自律的。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父母不妨時不時地給孩子一點獎賞和安慰: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給他一杯他最喜歡喝的飲料;在他做得比較好的時候,給他買一個他最喜歡的玩具。既然自律要克制人的欲望,那么最好的獎勵和安慰就是時不時地滿足一下孩子的合理欲望。自律是為了創造生活,但若只創造,不享受,自律就沒有意義了。但若只享受,不創造,人也會變得空虛。所以,一邊創造,一邊享受,才能維持心理平衡,使自己愿意長期自律下去。
8.太多的他律會破壞孩子的自律
一些父母有這樣的習慣,怕孩子不自律,所以緊緊盯著孩子,不停地督促孩子“該起床了,該做作業了,該睡覺了”,甚至還會全程監督孩子做作業。可父母卻沒有意識到,正是這樣的行為使孩子失去了自律能力。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想一下,如果早上總有人叫自己起床,自己還會操心按時起床這件事兒嗎?不會的。因為有他律可以依賴,所以人就不需要自律了。因此,太多的他律會破壞自律。自律也是需要調動心理能量的,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有父母提醒,孩子也就懶得自己提醒自己了,那么他就無法形成自律的習慣了。而且,過多的他律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不信任,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到自律。所以,可以在孩子做不到自律的時候提醒一下他,但不需要過多的督促和提醒。
9.從不自律的后果中學會為自己負責
如果品嘗到了不自律的可怕后果,孩子或許就會對自律真正重視起來。例如不按時起床,遲到了,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如此難堪的場面終于讓孩子意識到明天必須按時起床。所以,如果孩子的自律能力不好,那么不妨放任他一兩次,讓他品嘗一下不自律的可怕后果,讓他意識到不自律毀壞的是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從而認識到必須自律起來,這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不自律會摧毀一個人的心智、外貌、身體乃至整個人生。而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手段,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自律不容易做到,但一旦做到,孩子的人生一定會產生跨越式的發展。
上一篇:膽汁質孩子——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下一篇:要想成功,就要把眼光看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