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心理斷乳情緒期
孩子叛逆,產生對抗情緒,這是一種獨特心理現象,也是一種必然的生理現象。孩子的心理隨著年齡段自身的變化而變化,第二性征的出現給他的心態造成了沖擊,他面對自身的變化經常會感到不知所措,從而產生浮躁心態和對抗情緒。處于成長期的孩子心理具有特殊性,他覺得自己已經像個成年人,所以在面對問題時他們經常表現出幼稚的獨立性,做出一些偏激的或是強烈的反應。
由于自我意識和好奇心的增強,又由于社會、媒體的沖擊,成長期孩子會對許多東西產生興趣,他便要通過表現個性、追逐潮流來滿足自我意識和好奇心。社會和家庭的傳統教育的一些弊端,阻礙了他自身發展的需求,成為了對抗情緒產生的源頭。
小夢讀初中時,非常喜歡信息技術這門課,但父母禁止她“玩電腦”,而且一味要求她放學回家必需做多少作業、多少遍練習,這引起了小夢的不滿。既然父母在家不讓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就故意不用功,讓成績一落千丈。明知這樣做不對,小夢依然我行我素,她甚至喜歡看到父母不舒服、干著急的樣子。
當父母說:“今天下雨了,記得出門多帶一件厚外套。”“寶貝,你最近怎么回事,得抓緊學習啊,你這樣,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啊?!”“以后你長大了,怎么辦呢?學習不好,只能打工……”這時,小夢就會下意識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大聲叫道:“你們說什么,我都不想聽,走開啊,你們……”
當父母好心提醒孩子“降溫了,帶件衣服去學校”,孩子的回答卻是“你好煩啊……”成長期孩子的不聽話成為了父母心中揮之不去的“痛”,他要么與父母針鋒相對,吵鬧頂嘴,要么對父母的話置之不理,置若罔聞;要么受到批評就甩門而去,甚至上演離家出走的戲碼。對于這樣的孩子,父母選擇了“打罵”,但越是打罵,孩子反而越叛逆,越是與父母對著干。
孩子為獨立作準備,所以他想在心理上跟父母作分離,表現出來的就是強烈的對抗行為。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成長期的親子對抗是有積極意義的,只是每個孩子性格不一樣,獨立意識不同,許多父母都沒準備好,孩子只是出于父母自身意愿而存在。面對成長期的親子對抗,父母的改變應該比孩子更多。
小貼士
1.尊重孩子的“心理斷乳期”
心理學家認為,12~16歲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隨著接觸范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他們內心世界豐富了,容易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對社會、人生有著與父母不同的看法,不喜歡父母處處管著自己,于是開始時時頂嘴,事事抬杠。
2.理解和接納孩子
孩子出現的一系列身心變化,他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難以控制的,這時尤其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千萬不要看到孩子一些變化,或者發現孩子的反常行為就大呼小叫、驚慌失措,更不要打罵訓斥,橫加指責,否則,只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與父母的隔閡。
3.父母改變自己的教育模式
父母要改變自己說話所用的語氣、措辭、態度及行為。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證明沒什么效果,所以不管你怎樣改變,都可以比重復過去的方法多一個成功的機會,不要總以為改變了,孩子就會馬上聽話,他會用無數次試探來看父母是否堅持。
4.尊重和信任孩子
情緒本身不是問題,真正需要處理的是導致情緒出現的事情或過程。父母假如可以跳出這種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怪圈,從孩子成長的長遠來看,做與孩子平等的朋友是更理智的教育方式。由于朋友之間的平等,彼此之間的溝通會更流暢,這樣就不會為“聽話與否”的問題與孩子產生分歧。
5.父母提高自身的影響力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來源于知識和榜樣的力量。在平時生活中,父母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知識積累,通過淵博的學識讓孩子信服。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注重自身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成為孩子的榜樣。即便與孩子交流,也要做到心平氣和,態度和藹。
6.對孩子多忍讓
孩子比較叛逆,父母不要硬碰硬,不要跟孩子爭高低,認為胳膊總是擰不過大腿,對孩子應適度忍讓。假如與孩子發生沖突,父母應該懂得忍讓,讓孩子先過去,這畢竟是孩子的人生必經路。
7.對孩子多贊美、少批評
教育家認為,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恰到好處的贊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父母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父母應該記住這樣一句話:贊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后。
8.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
有時候孩子專注于感興趣的事情而忽視了父母的話,這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父母應適當多給孩子留一個屬于她們自己的空間。這樣孩子才有時間或膽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假如父母可以及時送上稱贊,就會有利于孩子將來的發展。
9.讓孩子認識到什么樣的行為是自己應該做的
多聽話便會少用腦,這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的性格,不管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還是自主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都非常不利。因此,最好的辦法不是要孩子聽話,而是幫助孩子認識和感覺到什么行為是他自己應該做的,而且讓其從中感受到許多樂趣。
上一篇:孩子講臟話時請淡定
下一篇:豈能盡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