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不斷地超越
在2008年8月6日北京奧運圣火的傳遞中,054號的火炬手格外引人矚目。那就是在20世紀50年代和李瑞環一起活躍在北京建筑行業的青年突擊隊長、原北京市的老領導張百發同志。
20世紀50年代,北京建工流傳著張百發青年突擊隊“多面手”的故事。在建筑工地上,鋼筋工的活是兩頭閑中間忙,先突擊后窩工是常有的事。
張百發和他的青年突擊隊員們在建筑突擊的時候沒事,就是在一遇到窩工的時候受不了,急得個個團團轉。一個個跑到工地辦公室,見到工地領導就說:“快給點活吧!這樣吃飽了呆著受不了。另外,不干活干拿錢,也對不起國家呀!”
剛開始,遇到窩工沒有別的招兒,技術工人也主動幫助清理現場,跟大車、當門衛,只要是能干的,有什么干什么,只要干上活心里就踏實了。
這樣干了一陣子以后,心里一合計,還是感到有點不對勁。感到這是“干壯工的活,拿技工的錢,國家還是吃虧”。想到這兒,張百發和他的青年突擊隊又有點坐立不安了。
有一天,張百發對他的隊員們說:“我們要盡快學成多面手,給國家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在完成一個洗印廠工程全部鋼筋任務中,因為工地上缺乏電焊工影響了工程進度。怎么辦?張百發說:“我們干,不會就學。”
于是,他們利用業余時間,請來了技術指導,學起了電焊技術。等到技術學習合格了,他們就邊練邊干。就這樣,他們不但學會了電焊,還給國家節約了38噸鋼筋。
這年冬天,眼看又沒有鋼筋活了,他們就派了14個隊員做水暖安裝。經過一冬的“留學”,水暖隊長豎起了大拇指說:“干得不錯,夠三級工的資格了。”其他隊員也在烘爐上學習和實習了一冬天,用鋼筋頭打了兩噸各種規格的小鐵活,削成了10000多個陽臺欄桿和門窗配件。
就這樣,張百發青年突擊隊在當時多快好省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從工作的需要出發,先后學會了氣焊、架子、機工、白鐵等19個工種的技術,每個隊員都能干五、六種技術活。
后來,他們學習多種技術的經驗在市里得到了普遍推廣。《北京日報》《人民日報》先后發表文章,稱他們是“多面手”的紅旗。
“學習型組織”是20世紀90年代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提出來的,但從我國的情況看,在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我國一些企業就已經出現“學習型組織”了。
張百發青年突擊隊學成“多面手”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企業成為學習型組織,員工成為學習型個人,才能實現企業的超越和個人的超越。
上一篇:學會總結犯的錯誤
下一篇: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