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1日,兩彈一星元勛、世界著名的光學家王大珩先生與世長辭。在離開人世的剎那,王老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所熱愛的光學事業(yè)和人們對他關(guān)于“中國光學之父”的稱謂。對于這一稱謂,王老是始終不肯接受的。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急需大量的科研儀器,而美英等國卻限制先進的科研儀器出口中國。這時,剛從英國回來不久的王大珩臨危受命,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館長,負責研究制造科研儀器需要的光學玻璃。
光學玻璃的制造工藝相當復雜,王大珩只能一切從零開始。他帶領(lǐng)科研人員,研究數(shù)據(jù)、選取材料、建造工廠。經(jīng)過三年的努力,中國第一個光學玻璃熔爐建成出爐。有了光學玻璃,王大珩一鼓作氣,研制出了天文望遠鏡、電子顯微鏡、激光器等八種光學儀器,加之光學玻璃,它們被科學界稱之為“八大件一個湯”。這“八大件一個湯”打破了帝國主義的封鎖,為中國的生物、航天、海洋、軍事等科學研究安上了探索的“眼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決定自己研制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wèi)星。而原子彈、氫彈如何能夠準確命中目標?衛(wèi)星如何能拍攝地球圖片資料?又如何能完成其他飛行器的監(jiān)測跟蹤?這些問題都需要光學儀器來完成。王大珩以百倍的勇氣接受了這些任務,圓滿地完成了任務,保障了“兩彈一星”的成功發(fā)射。王大珩也因此被授予“兩彈一星”獎章,被科學界稱之為“中國光學之父”。
王大珩的這些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可是,他卻把自己的名利看得很淡。一次,一所高校請他去作報告。在報告會上,他給學生們講中國光學發(fā)展的艱難歷程、講創(chuàng)業(yè)的艱苦條件、講同志們的奉獻、講團隊的精神……對于自己的成績,他卻閉口不談,這讓同學們感到奇怪。報告會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有同學給他遞了一個紙條,上面寫道:作為“中國光學之父”、“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請您談談對中國光學事業(yè)的貢獻。王大珩看了看紙條,激動地站了起來。他手持話筒,大聲道:“首先,我糾正一下這位同學對我的稱謂。他把我稱為‘中國光學之父’,這種稱謂是光學界的部分同事私下認為的。這是不準確的、不負責的,我個人也是不接受的。成績是大家的,不是哪一個人能夠單獨完成的。我只是一根火柴,點亮了中國光學前進的火炬,根本稱不上什么‘中國光學之父’”。同學們深深地被王大珩的博大胸襟所感動,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2009年12月,中國光學科技館召開科學領(lǐng)域論證會,王大珩因為身體的原因不能參加這個會議。他親自寫了一封信,讓秘書蔡恒元遞交給大會主席,王大珩在信中說,有一件事,我一直放心不下。現(xiàn)在,許多人稱我為“中國光學之父”,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shù)摹N业某煽兪窃诋敃r國際國內(nèi)形勢的推動下形成的,這是大家的成績,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再說,如果稱我為“中國光學之父”,那么,我的老師嚴濟慈、葉企蓀該如何稱呼?所以,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了。
這就是王大珩。他用“光”改變了中國,可是,他卻堅決不接受“中國光學之父”的稱謂。他就像一根火柴,擦出了火花,點亮了別人,而心中卻唯獨沒有自己。
(田田)
上一篇:滴水與涌泉
下一篇:珍惜對你說不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