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否卦第十二·《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譯文】《彖傳》說:“否閉之世人道不通,天下無利,君子應當守持正固;此時剛大者往外、柔小者來內。”道是表明天地陰陽互不交合、萬物的生養之道不得暢通,君臣上下互不交合、天下離異而不成邦國。陰者居內、陽者居外,柔順者居內、剛健者居外,小人居內、君子居外。于是小人之道增長,君子之道消亡。
【注釋】①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此據上下卦象言,猶如天在上地在下互不交合,故萬物的生養不得暢通。《集解》引何妥曰:“此明天道否也。” ②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集解》引何妥曰:“此明人事否也。《泰》中言‘志同’,《否》中云‘無邦’,言人志不同必致離散而亂邦國。”又引崔憬曰:“君臣乖阻,取亂之道,故言‘無邦’。”③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陰、柔、小人,指內卦坤;陽、剛、君子,指外卦乾。這三句說明“否閉”之時,“小人”塞于內,“君子”遠于外,義與《泰》相反(參閱《泰》卦《彖傳》譯注)。④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這兩句歸結《彖傳》大旨,說明卦辭之義主于“小人”之道漸長,“君子”之道漸消。其中又隱含“君子”當戒防“小人”的意思。案,馬振彪云:“君子道消,蓋處‘否’之時,道不得行,不若小人之盛長;其實君子之道自在,并未嘗消。使其道果消,則‘否’運何由而‘泰’?此不過對‘小人道長’而言也。”(《周易學說》)此說釋理甚切,與崔憬所謂“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義”(《集解》引)有合。
【說明】李過曰:“《否》,《泰》之反,《彖辭》皆與《泰》反。”(《西谿易說》)因此,將《否》《泰》的卦辭、《彖傳》互爲參照,有利于對這兩卦的理解。
上一篇:周易·夬卦第四十三《《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下一篇:周易·益卦第四十二《《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