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泰因事先死 布占泰被放歸
一場敗仗結束后,海西四部之間的政治格局發生了質變。哈達、輝發二部,均因元氣大傷、銳氣大挫而走向低谷。烏拉、葉赫二部,因同時與建州部締結了“秦晉聯姻”關系而立鼎。烏拉部獨自走上上坡路了!
政治聯姻的結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欺我女,我辱你女。事情往往是,因一女被凌辱而導致殺戮九族,引發誅連其部,造成國破族亡。人質,又往往是戰爭的導火索。
在新的格局下,有勇有謀的努爾哈赤針對性地作了戰略調整。在他看來,聯姻歸聯姻,一統歸一統,前者只是一種政治手段而已。誰阻撓大一統的步伐,誰就是他的死敵。在努爾哈赤心目中,真正的死敵不是烏拉部,而是非女真人種的葉赫部東、西兩城的二主。
幸運兒布占泰,在異地他鄉被寬待厚養起來后,先是人在曹營心在漢,后是樂不思蜀、憑命由天。他心知肚明,盡管有朝一日被放歸,也算不上放虎歸山,因為自己已不是虎了,而是被努爾哈赤攥在手中的一顆棋子,任憑主人擺布。布占泰欲求的是,寧當龍頭,不當鳳尾。
事發后,滿泰六神無主,郁郁寡歡。在不知其弟兇多吉少的前提下,先派人前赴佛阿拉城探路說情,條件是以家財萬貫來贖身。其結果遭到了努爾哈赤拒絕,只好掃興而返。
光陰如梭,轉眼過了三個整年。布占泰放歸一事,依舊是泥牛入海無消息。滿泰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將布占泰原配夫人、子女和家屬等二十余人,一次性送往佛阿拉城,既給布占泰本人施加精神壓力,也給努爾哈赤施加精神籌碼。殊不知,無濟于事,一伙人怎么去的又怎么回來了!
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農歷七月間,滿泰誤以為努爾哈赤會因此事發兵烏拉城,乘機吞滅烏拉部,于是攜長子綽豁哩去屬城“蘇斡延錫蘭”修補戰壕。未幾,父子二人因淫事被部民雙雙砍死。一瞬間,部主身死,貝勒末歸,烏拉部群龍無首了。惡噩迅速傳開,首城內亂成一團。
蘇斡延錫蘭城在哪里?
一據《滿洲實錄》卷二,15頁:“先陣中所擒布占泰恩養四載(1593—1596),至是(丙申年,猴年)農歷七月,太祖欲放歸,令圖爾坤煌占、博爾坤斐揚古二人護送,未至其國時,布占泰兄滿泰父子二人,往所屬蘇斡延錫蘭處修邊鑿壕……”
二據《盛京通志》(阿桂)卷三十一,城池三,589頁:“蘇斡延城,……城(吉林市)北一百十里,周圍二里,門一。又混同江(松花江)中,蘇斡延島上有城,周圍一里,門一。”
“蘇斡延”一詞,先出女真語“素羊”,漢譯為“黃”。后出滿語定稱的“蘇斡延”,漢譯為“黃(色)”。
界定蘇斡延城在何處的重要條件有四:一是在吉林市北一百一十里,二是在第二松花江江心中一個孤島上,三是屬于江防之措施,只有一道城墻、開一門址,四是城名全稱為“蘇斡延錫蘭”,而不是“蘇斡延”。
已知“蘇斡延”一詞,漢譯為“黃(色)”。又知“錫蘭”一詞,由“失刺”一語演化而來,漢譯為“山定子(樹)”,可證此島上曾經盛長過“黃色山定子樹”,而不是“黃河”。在第二松花江江心上,又豈能有一條“黃河”呢?情理不通。
已知烏拉街南距吉林城七十里(舊說),又知“北錦州”南距烏拉街鎮內四十里(舊說),可證此城在今九臺莽卡沿江村村西的俗名“錦州砬子”所在地。石砬子之下,便是東去的松花江主道。以往的“雙陽”之說,與地理方位、里程、江心島等,均不相符。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此處以西便是九臺,提雙陽。過九臺后,在地理位置上,雙陽在長春市二道區南,九臺在長春道區北。吉林市以西是飲馬河流城,飲馬河以西提雙陽河。第二松花河與雙陽河之間,不僅中隔飲馬河一支大水,還隔著溫德、鰲龍等多支小水。因此,定蘇斡延錫蘭城于雙陽,是荒唐至極的謬誤。
就在滿泰父子二人尸骨未寒之際,一場謀反爭權奪位的大事,悄然間在富爾哈古城與舊街古城之間啟動開來了!
時居富爾哈城內的興尼雅,為了徹底改變太蘭、布顏、布干、滿泰四代人世襲罔替部主的現實,使部主變嫡系為旁系,所以乘家難國難降臨之時,暗下糾集兩城少數那拉氏族胞,策劃于秘室。當布占泰獨自被放歸之時,將其殺掉,隨即稱王,攆走滿泰、布占泰兩家人,旁支系成員入住王城之中。
努爾哈赤真可謂:聰明透頂。當他聞訊滿泰父子雙雙被害后,知道大事不妙,于是作出立即放歸布占泰稱王襲位的英明決策。為防不測,特派圖爾坤煌占、博爾坤斐揚古兩位重臣,一來護送,二來薦主。一聽說是“汗王”派臣保駕護航,誰還敢不服呢?
布占泰在建州二臣的呵護和扶持下,臨危受命,沒費吹灰之力就當上了部主。令興尼雅等人意想不到的是,布占泰回城后,與建州二臣始終形影不離,壓根就沒有下手的機會,所以放棄了,事情也敗露了。
興尼雅因事情敗露而無法面見富爾哈城父老鄉親,走為上計,于是自身西逃葉赫部屬城烏蘇城(今伊通縣縣城),隱姓埋名,潛居下來了!他的獨生子叫“寧奈布里善”,為防后患也隨其父去了烏蘇城。
同年農歷十二月份,布占泰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將親妹妹滹奈許給舒爾哈赤為妃。這樣一來,他和努爾哈赤二人之間,由原來的晚輩關系,變成了平輩分關系。扯平了輩分,沒有了尊卑,可以平起平坐開來。事實上,雙方使用的伎倆,就是古人常用的“雙刃劍”。
上一篇:清建新城 民擴清城-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獨一無二“燈官節” 民扮清官戲三天-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