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建新城 民擴清城
今天的烏拉街鎮(zhèn)鎮(zhèn)內(nèi)街道,是在民國年間的城池基礎(chǔ)上擴建起來的。民國年間的城池,又是在清代新建的城池基礎(chǔ)上擴建而來的。清代新建的城池,又是在將“舊街古城”遺棄后偏東南向口移址新建起來的,所以叫“新城”。截至公元2017年止,鎮(zhèn)齡為三百一十一歲。
事情往往是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沒有鑒別就不知好壞。以民國三十年(1941)為計,原本烏拉街鎮(zhèn)內(nèi)街道和胡同的格局,雖然不像關(guān)內(nèi)中原地區(qū)的城池那樣宏偉森嚴,但卻是涇渭分明,中規(guī)中矩,陌生人初來乍到一看就是個城。問題出在20世紀(jì)70年代初,大搞“方田化”建設(shè)后,在“古鎮(zhèn)舊貌變新顏”的同時,伴隨著改道而改建,亂象由是滋生開來。其后果是,舊街村的南界不知在哪里?公拉瑪村的北界不知在哪里,東窯村的西界不知在哪里,街與村混雜連片,古鎮(zhèn)容貌著實變樣了!唯一沒有變相的是一條古商業(yè)街,因為一切向東移,所以幾乎被人們所拋棄了!
一、四街九門 十五胡同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因打牲總管衙門移址而建新城,又因改朝換代,于民國十二年(1923)進行擴建。截至民國三十年(1941)定格時,共設(shè)5條街、9座城門、15個大、中、小胡同(其中大者7個,中者6個、小者兩個)。具體布局情況如下:
自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始,至民國十一年(1922)止,城垣一道,呈正方形,土筑城墻一條,周八華里,平均每側(cè)二華里,各開一門(四門)。城中央(電影院與派出所之間)處(尊仁街與中西街交會處),道南道北各置“牌樓”一座,相互對峙。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秋,經(jīng)時任總管德克德恩重建時,在“牌樓”上邊各懸兩方黑底金字匾額。其中道南者,南面書的是“山圍勝地”四個字,北面書的是“水繞名區(qū)”四個字。道北者,南面書的是“南接龍?zhí)丁彼膫€字,北面書的是“北通鳳閣”四個字。為什么要書“南接龍?zhí)?、北通鳳閣”呢?因為這條老街的南側(cè)可通達吉林市龍?zhí)渡剑辖值谋眰?cè)可通達舒蘭溪河蒼石鳳凰山。自從改道后,南北門均被堵死了!
在南北縱向上,由西向東數(shù),設(shè)“尚義街”“種德街”“尊仁街”三條南北大街,外加?xùn)|西走向的一條“中西街”,合計為“四街”(其中由西向東數(shù)的第二條街即“種德街”,因柴草市和菜市占據(jù)一半,所以是條半截子街)。
在東西橫向上,由南至北(從西至東)數(shù),設(shè)“永泰”“永康”“永慶”“永貴”“永富”“永和”6個中型胡同(以上胡同,均在尚義街以西)。寓意是:和富貴,慶康泰。當(dāng)年的“尚義街”,就是今天的古商業(yè)街。無巧不成書的是,“尚義”與“商業(yè)”雖意差千里,但卻音諧韻近。有道是,仁義崇尚,乃是經(jīng)商之道。
由西至東數(shù),依序是“種德街”。在“種德”與“中西”兩街的交會處是菜市,即今天的南北零線十字街道南路東處。今“古城春飯店”以南是柴草市,在柴草市與尚義街中間,設(shè)“保安”和“永章”兩個小胡同,取的是“永安保章(障)”之義。
從“種德街”向東數(shù),至“尊仁街”之間,由南至北,依次是“永吉(西)”“永平(西)”“永樂(西)”“永祥(西)”“永久(西)”“永遠(西)”“永安(西)”等七條大胡同(其中中西大街道南四條,道北三條)。在“尊仁街”至東門口(南北)一線地之間,分別是對稱的“永吉(東)”“永平(東)”“永樂(東)”“永祥(東)”“永久(東)”“永遠(東)”“永安(東)”計七條大胡同。取的是“久遠平安樂吉祥”之義。
九門址,取九為極數(shù),其中城南設(shè)三門,城北設(shè)三門,城東設(shè)二門,城西設(shè)一門。
城南三門址,依序是:“尚義街”南頭,名曰“天泰門”?!胺N德街”南頭,名曰“南新門”?!白鹑式帧钡哪项^,名曰“永吉門”。為什么命名“永吉門”呢?因為由此至南通往吉林城,吉林城當(dāng)年是“永吉州”之所。
城北三門址,依序是“尚義街”北頭,名曰“北門”(北連舊街村即舊街古城中城南豁口)?!胺N德街”北頭,名曰“北新門”(與南新門對稱)?!白鹑式帧北鳖^,名曰“永安門”(與南頭的永吉門對稱)。
城西,因臨江只開一門址,在永慶胡同西側(cè),名曰“澤萃門”。取的是“水鄉(xiāng)澤國,人才輩出”之義。
城東開二門址,依序是“永吉(東)胡同”極東,名曰“小東門”。“中西街”極東頭,名曰“大東門”。大東門外,便是“東窯坑”了。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址,位于“中西街”道北、永久(東)胡同南東,東隔“關(guān)帝廟”,便是“大東門”了。
烏拉協(xié)領(lǐng)衙門址,位于“中西街”道北、永久(西)胡同南東,東緊挨著“北牌樓”。兩個官衙間在同一個軸心線上,但卻由“尊仁街”一東一西相隔?,F(xiàn)在我們?nèi)霝趵中率纸謽O南頭,經(jīng)過的大門就是“南新門”舊址之所。
民國年間擴建后的三門址,分別是西“澤萃門”,南“天泰門”,北“北門”。圍墻依舊是夯土壘墻,唯有門址是磚砌的,呈二層狀。夯土壘墻乃是烏拉街的一大特色?!巴链驂Γ瑝Σ坏埂敝f,由此而來。
南“天泰門”上方有扇狀形門額,上書“天泰門”三個字。在門北側(cè)十五米許,設(shè)牌樓一座,南面書“威嚴大樹”四個字,北面書“德茂甘堂”四個字。
二、一條老街 模樣依舊
如今幸存下來的尚義老街,原本是一條店鋪林立、商賈繁茂的商業(yè)街。以民國二十六年(1937)為計,共有58個門市,其中道東30個,道西28個。
道東:由北向南,依次是(一)雜貨店,(二)茶食店,(三)雜貨店,(四)鏡店,(五)藥店,(六)當(dāng)鋪,(七)洋廣雜貨店,(八)百貨商場,(九)劇場,(十)雜貨醋店,(十一)理發(fā)店,(十二)鞋店,(十三)鑲牙醫(yī)院,(十四)鮮貨店,(十五)理發(fā)店,(十六)香油醬油雜貨店,(十七)郵政局,(十八)藥房,(十九)醫(yī)院,(二十)漢(中)醫(yī)院,(二十一)洋服店,(二十二)金物雜貨店,(二十三)鞭桿馬具鋪,(二十四)鼓樂班,(二十五)畫鋪,(二十六)鞭桿鋪,(二十七)雜貨店,(二十八)醬油店,(二十九)大車店,過“清真寺”后,(三十)畫鋪(城墻里)。中間有十戶民宅隔斷,否則是個完完整整的商貿(mào)一條街。
道西:由北向南,依次是(一)果品店,(二)雜貨店,(三)修鞋鋪,(四)雜貨店,(五)畫館,(六)自行車修理鋪,(七)吳服雜貨店,(八)茶藥店,(九)百貨商場,(十)當(dāng)鋪,(十一)飯店旅店,(十二)藥店,(十三)販賣出張所,(十四)醫(yī)院,(十五)洋服店,(十六)鞋店,(十七)綿花房,(十八)飲食料品店,(十九)旅店,(二十)雜貨醋店,(二十一)漢(中)醫(yī)院,(二十二)鞭桿鋪,(二十三)漢(中)醫(yī)院,(二十四)自行車修理鋪,(二十五)醋房,(二十六)燒餅鋪,(二十七)飲食料品店,(二十八)代書房。中間有十六戶民宅隔斷,否則也是個十全十美的商貿(mào)一條街。
截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統(tǒng)計,鎮(zhèn)內(nèi)(含上述商業(yè)街)共有商業(yè)點185個,其中畫匠鋪4個,日雜12個,木匠鋪3個,成衣鋪6個,大小飯店10個,豆腐房11個,茶點(社)5個,藥房11個,西(中)醫(yī)院5個,鐵匠爐6個,鐘表店兩個,醬醋房5個,五金兩個,果品店6個,理發(fā)店7個,旅館(店)7個,浴池1個,自行車鋪4個,皮鋪4個,文具店3個,百貨(含日雜)店57個,估衣店10個,寫真房1個,從業(yè)人員近千。
無論大小商號,既有其名,又有其幌。其中稱“大”字的商號名是大興號、大有成、大有當(dāng)、大興順德、大有德棧、西大有等,計六個;稱“萬”字的商號名是萬隆德、萬利德、萬利號、萬利當(dāng)、萬隆當(dāng)?shù)?,計五個;稱“德”字的商號名是:德潤堂、德盛興、聚德堂、德景源、德記、翠豐德等,計六個。此外,還有“鳳吉園(賈家館子)”“鳳鳴樓”“福星源”及“三合盛”等字號。
上一篇:海西四部聯(lián)軍 偷襲建州一寨-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滿泰因事先死 布占泰被放歸-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