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禮記》是有關禮制的論文匯編,是對《禮經》內容的解釋、補充和發揮。這些所謂的“記”并不是一人一時所作。開始,它并非是單獨成書,而是附在《儀禮》的后面,漢朝末年才獨立成書。
《禮記》分《大戴禮》和《小戴禮》?!洞蟠鞫Y》據說是漢代的戴德把流傳的131篇論文刪削成85篇,編撰在一起集結成的一本書。《小戴禮》由戴德的侄子戴圣對131篇論文進一步加以篩選編輯,成46篇,稱《小戴禮》。東漢末年的馬融在此基礎上又補上3篇,這就是后世流傳的49篇。這49篇《小戴禮》經過鄭玄的注解,成為后世流傳的經典。目前的通行本即《小戴禮記》。
《禮記》在唐代取得儒家經書的地位。因為《禮記》所講的都是禮儀的大義,又加之南宋時的朱熹取其中《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并為之作注,所以它在后世的地位越來越高,影響也超過了《儀禮》和《周禮》。它的篇幅在《三禮》中也是最長的,全文近10萬字,超過《周禮》(4.5萬字)、《儀禮》(5萬字)兩書之和。在“十三經”中,其篇幅僅次于《左傳》?!抖Y記》主要是論述典禮制度的意義、作用,從理論上闡述戰國末期至秦漢時期儒家的“禮治”思想。另外,“五經”中的《禮》指的就是《禮記》,并不包括《儀禮》、《周禮》。
《禮記》的內容龐雜,包括人生觀、社會哲學、政治理想、禮治思想,以及教育、音樂、天文、考據等。有專為說明《儀禮》的《冠義》、《昏義》、《鄉飲酒義》等篇;有雜記喪服、喪事的《檀弓》、《喪大記》、《問喪》等;有記述各種禮節、禮制守則的《投壺》、《禮器》、《明堂位》、《曲禮》、《內則》等篇;有記述孔子言論的(其中許多是假托孔子之名來闡發儒家的言論)《仲尼燕居》、《孔子閑居》等篇;有比較系統地論述儒家某一思想的《禮運》、《學記》等篇。此外還有一篇屬于授時頒政的《月令》,記述了夏歷一年十二個月的時令及有關的事物。《禮記》中的《大學》、《中庸》等,則是儒家關于如何修養道德、做人處事的?!秾W記》、《樂記》兩篇,從理論上對教育、音樂做了精辟的論述,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劉向在《別錄》中根據內容,把《禮記》選輯的49篇文章分為九大類:
1.通論十六篇
《檀弓上》、《檀弓下》、《禮運》、《玉藻》、《大傳》、《學記》、《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儒行》、《大學》
2.制度六篇
《曲禮上》、《曲禮下》、《王制》、《禮器》、《少儀》、《深衣》
3.明堂陰陽記二篇
《月令》、《明堂位》
4.喪服十一篇
《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上》、《雜記下》、《喪大記》、《問喪》、《奔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
5.世子法二篇
《文王世子》、《內則》
6.祭祀四篇
《郊特牲》、《祭法》、《祭義》、《祭統》
7.吉禮一篇
《投壺》
8.吉事六篇
《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
9.樂記一篇
《樂記》
以上49篇文章,對后世影響最大者當數《大學》、《中庸》和《禮運》、《學記》、《樂記》五篇。司馬光在《書儀》中曾說:“《學記》、《大學》、《中庸》、《樂記》,為《禮記》之精要。”宋朝時,先是二程兄弟從《儀禮》中特別摘出《大學》、《中庸》兩篇予以研究,后來朱熹承襲二程的學說,給兩篇作章句,使之獨立成書,并與《論語》、《孟子》集合成《四書》,成為元、明、清學子仕進的必讀書。
現摘其精華部分略作評述。《禮運》篇首先提出: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這兩段文字實際上是一篇藝術性極強、概括性極高的政治藍圖。歷代的思想家、政治家無不為之嘆服、神往。前一段描繪“大同”世界,后一段描繪“小康”社會。大同世界的主要特征是“天下為公”,小康社會的主要標志是“天下為家”即“為私”。一公一私,是非涇渭分明,標準昭然若揭,公則貨力不為己,私則化公為己。在“為己”的制度制約下,才產生禮法、君臣、父子等的規范?!按笸币埠谩靶】怠币擦T,實際上體現出的是一種政治設想,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不管歷史上是否存在過,都值得人們認真地思索與探討。
《禮記》中的《學記》篇對教育教學具有獨到的見解。它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和制度、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與同學關系等?!秾W記》篇首先提出: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逼浯酥^乎!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這簡短的一段文字,意義非常深遠,實際上它是中國古代教育學的綱領。如果要治理好國家,就必須重視教育;如果要化民成俗,培育人才,也必須通過教育。教育的方法是寓教于學,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育的過程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這對于師生、對于人才的造就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一段是對教育體制、過程和目標的具體規定:
古之教育,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獨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贝酥^也。
對各級、各類學校和學制的規定,時至現代基本上還是大同小異。對教育的社會效果預期,對當下也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和借鑒意義。
困擾現代教學的教學方式、方法問題,《學記》中早有論述:
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秲睹吩唬骸熬磳O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以上是說明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導致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采用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啟發式方法,符合教學規律,學生心情愉快,樂于接受,師生關系融洽,所學知識也容易接受;采用死記硬背、灌輸填鴨的辦法,便違背教學規律,老師不能因材施教,只是機械地照本宣科地教,學生把上課視為畏途,盼望課程早日結束,師生關系對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兩種教學方式,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不僅古代存在,現代亦然。
除教學方法外,對于治學方法,《學記》也有精辟的見解: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而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僻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這段意思是說:從事教育工作,應該把握教育的分寸與時機,啟發誘導,不要牽強;制造聲勢,不要抑制;引導開導,不要代勞。啟發而不牽強則氣氛和諧,緊張而不抑制則處置較易,開導而不代勞則思考縝密,如果真能達到這種氣氛協調、相處平易的境界,便可以聞一知十觸類旁通。
《樂記》是我國最早的關于音樂起源、音樂原理以及音樂與禮儀、教化、刑罰關系的系統性理論文章。《樂記》指出: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乃干戚羽旄,謂之樂。
這段文字,說明了聲、音、樂三者的形成和關系。鄭玄在注解中說:“宮、商、角、徵、羽,雜比曰音,單出曰聲?!币馑际钦f:宮、商、角、徵、羽有規律地組合在一起叫音,五者單獨發出的是聲。聲與音又是從人的內心中產生,人心則是受外物的感染而發出聲音。聲音與干盾、戚斧、翟羽、牛尾等樂器伴奏配和,才可稱為音樂。所以聲、音、樂三者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即人是受外界事物、外在環境的影響才發聲,五音中的任何一個音調都必須經過協調糅合才能組合成為音,而聲音又是通過變化組成高低節奏,最后才成為樂。
《樂記》的另一段文字是說明人的心理活動如何影響和支配聲音的發出的: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嘩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這段話說明了六種心理活動所表現出的相應的六種不同聲音,并且指出這六種聲音不是出自人的本性,而是因為外界事物的影響。由此得出結論:正是因為先王重視外界事物和環境對人的感染影響,所以才用禮儀規范行動,用音樂倡導和諧,用整齊劃一的行政手段鞏固政權,用刑律防止犯罪。不管禮儀、音樂還是刑罰,最終目的只有一個:教育感化民心,社會和諧興旺。
上一篇:《明史》
下一篇:《論語》對“中庸”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