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人之助者得天下》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何夔字叔龍,陳郡陽夏人。他的曾祖父何熙,在漢安帝時曾做過車騎將軍。何夔幼年喪父,與母親兄長居住在一起,以孝順母親、尊重兄長著稱。何夔身高八尺三寸,容貌矜持而威嚴。東漢末,避亂到了淮南。后來,袁術到了壽春,要任用他,何夔沒有答應。于是他本人也因此被袁術扣留了。過了較長時間以后,袁術與橋蕤一同圍攻蘄陽。當時的蘄陽是魏太祖曹操在那里固守。袁術因為何夔是蘄陽所在那個郡的人,想要脅迫他去游說。勸降蘄陽城守軍。何夔對袁術的謀臣李業說:“過去柳下惠聽到別人有攻伐它國的圖謀,臉上表現出憂愁的顏色,并說: ‘我聽說有關攻伐別國的事,不會去問一個仁德的人,可是這種話為什么卻問到了我頭上呢!’”于是,何夔就躲到了灊山中。袁術知道何夔最終也不會為自己所用,就中止了脅迫他的行動。袁術的堂兄山陽太守袁遺的母親,就是何夔的堂姑,所以他雖恨何夔,卻未加害于他。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何夔將要還鄉,估計袁術必然要派人緊急追趕,就從小道暗自逃脫,第二年回到了本郡。不久,曹操就征用何夔做了司空掾屬。當時有傳聞說袁術軍隊發生內亂,魏太祖曹操就問何夔說:“您以為這個傳聞是否真實?”何夔回答說: “上天佑助的,是順應天時的人; 人民佑助的,是守信于民的人。袁術沒能順應天時、守信于民的實績,而指望得到上天和人民的佑助,這是不可能在天下得志如愿的。失道的君主,連他的親戚子弟都會背叛他,何況于他左右的將領屬從呢!以何夔看這件事,袁術那里的變亂是必然的。”太祖曹操說:“掌管國家的人失去賢人就要亡國,你不被袁術所任用。他那里終生變亂,不也是很自然的嗎!”曹操生性嚴厲,往往對下屬及公職辦事人員加以杖責。何夔常常自己蓄存毒藥,決意誓死也不受杖責之辱,所以他始終沒被罰過。后來派出他到城父做縣令,又升遷為長廣的太守。長廣郡濱海臨山,當時黃巾軍尚未平息,豪強雄杰很多背叛朝廷,袁譚因勢便加封給這些背叛者官位。長廣縣人管承,聚集了徒眾三千多家,作寇為害。謀議的人想要興兵攻伐他。何夔說:“管承等人并非是一生下來就樂于作亂的人,他們是在亂世習慣了,不能自禁。他們沒有受到德政教化,因而不知道回歸到仁善中來。如今要是用兵把他們逼急了,他們恐怕會擔心被夷宗滅族,必定合力死戰。這樣的人,攻伐他們很不容易,即便戰勝了,也必定要傷亡不少吏民。我看不如慢慢地用恩德曉喻,讓他們自悔自責,這樣就可以不動刀兵而平定他們。”于是,就派遣郡丞黃珍前去,向他們陳述成敗得失。管承等人都請求投降,何夔派遣佐吏成弘領校尉,又派長廣縣丞等人帶著牛酒禮物,到郊外去迎接他們,還將管承等歸順的賊將帶到了郡城。牟平縣的寇賊從錢,也有徒眾數千人,何夔率領郡中軍兵與張遼共同討伐,平定了他們。東牟人王營,也有徒眾三千余家,他以此脅迫昌陽縣的吏民隨他作亂。何夔派遣郡吏王欽等人,授予他計謀、方略,讓王欽等人去離間分散王營那幫人,旬月之間就全部平定了。
何夔所指的天,實際上就是客觀形勢,就是歷史規律。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種潮流,哲人知之,愚人不識。客觀形勢與歷史規律兩者,一顯一隱,一外一內,而形勢體現著規律,規律通過形勢得以展現,袁術倒行逆施,既未得天之助,而反遭其阻,故何夔拒絕加盟。
何夔所指的人,實際上就是大眾,就是民心,以大眾的根本利益和展望為出發點,就能制定在大方向上正確的韜略,就能將事業引向成功。
至于個人何去何從,也是據此而定。某一個人物或集團的所作所為順從“天意”,符合民心,就有前途,就有希望。何夔正是基于上述認識,才脫離了有親屬關系的袁術,投入曹操的陣營。
上一篇:《得士則興:曹操擊敗袁術》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得道多助:鮮于輔大破公孫瓚》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