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吳越獨特的師爺文化·紹興師爺?shù)男纬杉霸?/p>
有清一代,幕僚制畸形繁榮。全國為幕之人,不知其數(shù)。幕客全國各地皆有,獨以紹興居多。紹興府屬八縣,從幕人數(shù)“不啻萬家”(梁章鉅《浪跡續(xù)談》卷四),真可以稱得上“師爺之鄉(xiāng)”。
清代時,紹興師爺?shù)淖阚E遍及全國,連臺灣也去。如光緒間,紹興東浦人全庶熙隨岑毓英到臺灣作幕,至光緒十二年(1886)才離去。當時,上至督撫,下至省、道、府、州、縣各衙門,都有紹興師爺,人稱“無紹不成衙”。
紹興師爺聰明過人、機智活絡(luò),“點石成金”,轉(zhuǎn)危為安,至今仍流傳著許許多多關(guān)于紹興師爺?shù)倪z聞佚事。晚清震驚全國的楊乃武與小白萊案平反后,余杭、杭州等衙門的各級行政官吏多受處分,浙江巡撫楊昌浚也未逃脫,慈禧太后逼其引咎自責。楊寫完引咎章,請紹興師爺金寶書過目,金寶書在“官官相護,袒庇惡少,誣陷無辜”等罪狀前加了“意欲”兩字,把不赦之罪化為只有犯罪的動機。楊氏因此保住了腦袋。又如,一次有位陶成龍師爺逛上海,臨近中午,進一面館吃面。店小二見一個鄉(xiāng)巴佬竟然跑到雅室吃陽春面,十分不客氣,并要拖陶師爺下樓。陶師爺問其故,店小二指著墻上的規(guī)定說:吃大肉面者樓上雅室就座,食陽春面者樓下便室就座。陶師爺很不服氣,決計報復。他搬來一條凳子,坐在樓梯中間,堵死了上下樓的通道。老板趕來訓斥,陶師爺說:我要吃小肉面,故只能坐在樓梯中間。老板見自己的規(guī)定給鉆了空子,只得好言相勸,陶師爺不睬。最后鬧到官府。在公堂上,陶師爺強調(diào)自己是鄉(xiāng)下人,初到上海,不知店中規(guī)定,只看到吃大肉面可以上樓,吃陽春面可以坐樓下,而吃小肉面剛好不上不下,無處可坐,只得坐在樓梯中間。接著又指責老板以人多勢眾欺負鄉(xiāng)下老人,要求審判官為自己伸冤。審判官見陶師爺確實是土里土氣的鄉(xiāng)下人,相信了陶師爺?shù)脑挘瑢⒗习逋创蛩氖蟀濉_@件事使紹興師爺相當厲害的名聲傳遍上海。諸如此類的故事,不勝枚舉。
紹興人作師爺,由來已久。起碼在明代已有,王士性稱“自九卿至閑曹細局,無非越人”(《廣志繹》卷四《浙江》)。如嘉靖間的徐渭就是位典型的紹興師爺,“知兵好奇計”,是總督胡宗憲的左右手。明清鼎革之際,紹興師爺沈文奎(1604—1660)屢為皇太極出謀畫策。但紹興師爺作為一個群體出現(xiàn)于歷史舞臺,則是雍正、乾隆時的事。
雍乾時期,之所以會現(xiàn)這種“無紹不成衙”局面,這是由以下幾個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是客觀上需要大批幕僚。康熙以后,國家一統(tǒng),社會漸趨安定。特別到乾隆時代,滿人對漢人參政政策有所放松,大批漢人紛紛入仕。但民族歧視習慣不易一下改變,漢人在清廷做官不容易,須十分謹慎,一不小心要掉腦袋。當時,地方官兼理司法、財政,而這些做地方官的人,多是科舉出身,甚或是捐來的。讀書人一心只讀圣賢書,不諳時政,實際行政能力很差,尤其缺乏司法、會計知識。所以,這些讀書人上任后,為了當好這個官,多做兩件事,一是花較多精力應(yīng)酬上司,討好上級;二是延聘幾個“高參”,幫自己出主意。師爺也稱幕僚、幕賓、幕友,“應(yīng)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于義何居?曰以屬則僚,以德則師,以禮則賓。僚近乎卑,師過于尊,賓介于尊與卑之間,故曰友之云爾”(平步青《霞外捃屑》)。可見,師爺不是正式的官,是以朋友身份出現(xiàn),專門替地方官出主意的人。此外,和督撫制特點有關(guān)。督撫制始于明中葉,開始多為臨時的欽差大臣,以后演變?yōu)閷iT的地方長官。總督、巡撫名義上是中央都察院派出的巡視大員,故無正式的屬員制。但他們又長期居地方,掌握著一個省的大權(quán),要辦理的事很多,督撫本人根本無暇應(yīng)付,這就勢必要延聘一些幕客來幫忙。于是,幕客需求量大增。乾隆時代,督撫養(yǎng)客風氣十分盛行,如畢沅在陜西、河南任巡撫、總督時,有“江左人才半歸幕府”之說。因督撫養(yǎng)客,上行下效,省、府、州、道、縣各級地方官也群起仿效,大肆延聘師爺。這使得清代幕僚制空前繁榮。
其次是紹興人聰明、機靈的名聲在外,在各地的師爺競爭中創(chuàng)立了牌子。紹興師爺?shù)淖鎺煚斒青w斯道。鄔氏是紹興人,屢次科考失敗后,改習法律,到河南開封,進入山東總督田文鏡幕下做事。有一次,鄔氏對田文鏡說:“您是要做一個普通督撫還是要做一個名督撫?”田氏回答說:“我當然想做名督撫。”鄔氏曰:“那您得按我的意思去做。”田氏知道鄔師爺聰明可信賴,就點頭許諾了。于是,鄔師爺從袖中拿出一份早已寫好的疏稿,請?zhí)锸虾炆厦献嘤赫邸_@是一份參劾大學士隆科多的奏章。隆科多系擁戴雍正帝登基者,故恃功不法,驕恣日盛。雍正帝想除掉他,但苦于中外大臣無一敢彈劾他。田文鏡參隆科多奏章一上來,正合雍正意,于是借刀殺人,隆科多獲罪,而田氏則因此寵遇日盛。后來,雍正帝了解到這個主意是鄔斯道出的,因此十分禮重鄔氏,每次田氏上奏章,雍正帝總要附批上:“朕安,鄔先生安否?”這樣,就使以鄔斯道為首的紹興師爺身價百倍,為各地督撫所矚目。等田文鏡卒后,鄔氏離開開封,其他督撫聽說后,爭著出高價禮聘他(參看《清代野史》)。鄔斯道的杰出事跡為紹興師爺群體的形成開了良好的先例。他替紹興人創(chuàng)下了牌子,從此,各地官員爭聘紹興人為師爺。而鄔氏的家鄉(xiāng)紹興則因鄔氏做師爺?shù)某晒Γ娂娙浩鸱滦В瑺幾鰩煚敗=B興人杰地靈,六朝以來,讀書求功名的風尚很濃。明清以來,讀書人人滿為患,“待業(yè)”現(xiàn)象十分嚴重。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做師爺好處很多,于是紛紛棄賈學律。紹興人同鄉(xiāng)觀念深,親戚幫親戚,朋友幫朋友,同鄉(xiāng)幫同鄉(xiāng),一帶十,十帶百,從幕人數(shù)越來越多,終形成了一個師爺群體——紹興師爺。
當然,不是說從幕人數(shù)多了,紹興師爺群體就能形成了。紹興師爺群體的形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其師徒傳承有一套秘訣。在清代,吃師爺飯的人雖很多,但這碗飯并不好吃。它看起來比科考容易,其實,在某些方面比科考還難。做師爺?shù)穆殬I(yè)素質(zhì)要求很高。首先要有較高的智商,腦子聰明、活絡(luò),“胸有經(jīng)濟,通達時務(wù)”,考慮問題超前、周到,既虛心又要有主見,這樣才能為人做“高參”。其次要有“三種基本功”:應(yīng)變能力強,人較敏感,腦子轉(zhuǎn)彎快,碰到意外之事,能應(yīng)付自如;辯說能力強,能出口成章,言詞嚴謹、得體,邏輯性強,不太輕易給人鉆空子,“善于酬應(yīng),妙于論言”;寫作能力強,筆頭工夫好,有文采,會寫各類公文。其三會做人,能察顏觀色,處理好與各種人的關(guān)系,尤其是主子。其四本人要注重品德修養(yǎng)、崇儉、勤快。千萬不能任情揮霍,“嬖優(yōu)童,狎娼妓”。平時少喝酒、少下棋、少看稗官小說,應(yīng)多讀書,“常據(jù)幾案治文書”。這些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要靠勤學苦練,還要靠天資,否則不可能做一名稱職的師爺。故清時有“千人學幕,成者不過百人;百人就幕,入幕者不過數(shù)十人”,“作幕二字不知誤盡幾許人才”(汪輝祖《佐治藥言》)。師爺這么難做,但難不倒紹興人,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或許應(yīng)歸結(jié)到紹興人的師徒傳授法。幕道是一門“活手藝”,既要有理論知識,又要有實踐知識。當時沒有專門的培訓機構(gòu),也沒有專門的教材(當然,后來也有些名幕撰作的經(jīng)驗總結(jié)著作,如張廷驤匯編的《入幕須知五種》),學習幕道主要是靠老師爺傳授的。紹興人作師爺者多,于是徒弟也多,久而久之,師爺成群,風行全國。
上一篇:江西文化·得天獨厚,占盡風流—江西書院文化·繁榮昌盛的江西書院
下一篇:江西文化·人杰地靈,澤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經(jīng)世致用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