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1619—1692年),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字而農,號姜齋,因晚年隱居衡陽的石船山,世稱船山先生。他是崇禎舉人,除到過武昌、南昌、肇慶外,一生未到過別的大都市。張獻忠到湖南時,曾邀他入伍,他拒絕了。清軍到湖南,他在衡山舉義反抗,失敗后到桂林,瞿式耜向永歷皇帝推薦,授行人司行人。王化澄當國,朝政混亂,王夫之參奏王化澄,險遭不幸。后回衡陽,誓不剃發,隱居苗瑤山洞中,艱苦備嘗,以著書為業。王夫之對天文、地理、歷法、算學都有研究,尤精于經學、史學和文學,著作達百種,后人輯為 《船山遺書》,主要有 《張子正蒙注》、《周易外傳》、《讀四書大全說》、《思問錄》、《老子衍》、《莊子解》、《讀通鑒論》、《宋論》 等。
王夫之繼承了宋代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對宋明以來唯心主義進行批判,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義體系。
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物質性的 “氣” 構成,他說: “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在“理” “氣”,關系上,他提出“理在氣中”,批判了宋明理學家“理在氣先”“心外無物” 的謬說。在 “道” “器” 關系問題上,他認為 “天下唯器而已”,“無其器則無其道”,規律離不開客觀事物而存在。所以,認識離不開客觀事物。他批判朱熹的 “知先行后” 和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學說,提出了 “行先知后” 的知行論。
他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他認為 “靜即含動,動不舍靜”。他的歷史觀是反復古倒退的,把歷史的總趨勢叫 “勢”,把歷史規律叫 “理”,他說 “勢既然而不得不然,則即此為理矣。”他反對 “去人欲,存天理”,提出 “天理” 即在 “人欲” 之中。
上一篇:《唐王福州稱帝》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商品交換的興盛》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