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談·任伯年
任伯年(1840~1895),初名潤,后更名頤,字伯年,以字行,號次遠,因崇拜湖州籍畫家費曉樓而改號為小樓,別號山陰道人、山陰道上行者等。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晚清著名畫家。其父任鶴聲為民間肖像畫工,任伯年自幼隨父學畫,天資聰穎。后舉家遷居蕭山,業米商。稍長,在上海當學徒,其間為任渭長(海派名家任熊字渭長)款作畫出售,以度時日。后巧遇任渭長,得到獎掖。1868年經任渭長推薦,赴蘇州從任熏習畫。是年冬,返居上海。海派前輩畫家張熊對其畫藝頗為欣賞,廣為延譽,于是聲名大噪。以畫自給,終其一生。任伯年 “用古人之新意,以我法造天地”,將個人審美理想、藝術追求和時代需求有機結合,形成明快、溫馨、清新的畫風,兼具率真、機變的意趣,畫面別具丘壑,氣象萬千。尤長于肖像畫,能巧妙捕捉人物感情神態。間作山水,書法亦參畫意。他是海上畫派的領袖人物和杰出代表,與任熊、任熏、任預合稱 “海上四任”,又與蒲華、虛谷、吳昌碩合稱 “海上四大家”,為晚清畫壇振衰起弊、繼往開來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號“畫奴” 應接不暇
任伯年成名較早,而立之年便已在高手如云的海派畫家中脫穎而出,獨領風騷,后來成為首屈一指的大畫家。加之其畫風雅俗共賞,故畫作生前身后在市場上都有穩固的地位。任伯年是一位高產畫家,也是一位高產精品的畫家。其作品除各大博物館收藏之外,也有相當數量為民間珍藏。
任伯年像
1886年,任伯年47歲時,吳昌碩為他刻了一方“畫奴” 大印,邊款曰: “伯年先生畫得奇趣,求者踵接,無片刻暇,改號‘畫奴’,善自比也。” 足見任伯年作品受歡迎的程度。1878年夏豫魯受災,任伯年等上海書畫家減潤賑災,畫扇2元1件 (系7折)。按書畫市場慣例,一幅扇面畫算1平方尺,所以任伯年當時的潤例是每平方尺約3元,那么一張4平方尺的畫約12元。而當時一塊銀圓約相當于當今人民幣85元,一個5口之家的月生活費在20元左右,可見任伯年的潤例在當時是很高的,但求畫者依然甚多。任伯年的畫案上積稿如山,應接不暇。有的求畫者為了能及時取到扇面等畫件,不惜加價,甚至加倍。
扇莊學徒 受用終身
任伯年年輕時曾在上海古香室箋扇莊當學徒,深諳畫扇之理,得以終身受用。他的扇畫非常注重觀察和提煉生活,往往在不大的尺幅中將花鳥、人物描繪得準確而生動,可謂神形畢露。如果沒有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寫生的功夫,作品不可能如此精妙。
任伯年精于寫像,他的肖像畫賦色明麗,線描勁健,形象生動,且題材相當廣泛,多繪歷史故事、民間傳說、風俗人情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相對而言,他的人物扇畫顯得更加簡逸靈活。
任伯年的花鳥扇畫更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筆見長,仿北宋人法,純以焦墨勾骨,賦色肥厚,近老蓮派。后汲取惲壽平的沒骨法,陳淳、徐渭、朱耷的寫意法,筆墨趨于簡逸放縱,設色明凈淡雅,形成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的格調。這種畫法開辟了花鳥畫的新天地,對近現代畫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代著名畫家王雪濤評價說:“任伯年用色非常講究,尤其是用粉,近百年來沒有一個及得過他。”任伯年晚年的花鳥扇畫藝術更加大膽、概括,達到了爐火純青的佳境。
《山水人物》扇面 任伯年
《花卉》扇面 任伯年
《山水人物》扇面 任伯年
上一篇:楹聯趣談·于右任
下一篇:楹聯趣談·何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