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忠》人物故事小傳
張忠,字巨和,中山(今河北定縣)人,晉代道士。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公元304-316年),隱于泰山。張忠恬靜寡欲,清虛服氣,不食五谷,修神仙導養之術。在山中鑿地為穴以住,弟子也從穴居之。張忠在向弟子傳授道術時并不用言語,只是用動作向弟子表明該怎樣做,弟子觀形而退。到了100歲時,張忠的眼耳都還很好。為了在亂世中生存,張忠采取了對世事不聞不問的明哲保身的態度,別人問他吉兇,他只推說不知。不久苻堅統一了北方,招羅天下名士,張忠也被盛請。不得已,張忠只好隨使者到了長安。苻堅要他出山為官,以建兼濟之功,張忠以年紀過大推辭。苻堅用車送他回泰山。在經過華山時說:“我東岳道士,沒于西岳,命也,奈何!”行50里,張忠死于潼關。
〔正 史〕
張忠字巨和,中山人也。永嘉之亂①,隱于泰山。恬靜寡欲,清虛服氣,餐芝餌石,修導養之法。冬則缊袍,夏則帶索,端拱若尸。無琴書之適,不修經典,勸教但以至道虛無為宗。其居依崇巖幽谷,鑿地為窟室。弟子亦以窟居,去忠六十余歲②,五日一朝。其教以形不以言,弟子受業,觀形而退。立道壇于窟上,每旦朝拜之。食用瓦器,鑿石為釜。左右居人饋之衣食,一無所受。好事少年頗或問以水旱之祥,忠曰:“天不言而四時行焉,萬物生焉,陰陽之事非窮山野叟所能知之。”其遣諸外物,皆此類也。年在期頤③,而視聽無爽。
苻堅④遣使征之。使者至,忠沐浴而起,謂弟子曰:“吾余年無幾,不可以逆時主之意。”浴訖就車。及至長安,堅賜以冠衣,辭曰:“年朽發落,不堪衣冠,請以野服入覲。”從之。及見,堅謂之曰:“先生考磐山林,研精道素,獨善之美有余,兼濟之功未也。⑤故遠屈先生,將任齊尚父。”忠曰:“昔因喪亂,避地泰山,與鳥獸為侶,以全朝夕之命。屬堯舜之世,思一奉圣顏,年衰志謝,不堪展效,尚父之況,非敢竊擬。山棲之性,情存巖岫,乞還余齒,歸死岱宗⑥。”堅以安車送之。行幸華山,嘆曰:“我東岳道士,沒于西岳,命也,奈何!”行五十里,及關而死。使者馳驛白之,堅遣黃門郎韋華持節策吊,祀以太牢,褒賜命服,謚曰安道先生。
《晉書·張忠傳》卷九四
[注 釋]
①永嘉之亂:指永興元年(公元304年)至建興四年(公元316年)這段時間的變亂。永嘉是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公元307—313年)。西晉惠帝時昏暗腐敗,八王之亂使黃河流域遭受嚴重的破壞。永興元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死后其子劉聰遣石勒于永嘉四年全殲晉主力十余萬,不久,又殺出逃的西晉四十八王。繼而劉曜陷西晉京都洛陽,俘懷帝,晉愍帝在長安繼位。建興四年,劉曜克長安,殺晉愍帝,西晉亡。史稱永嘉之亂。②去忠六十余歲:比張忠年少60多歲。去,離開。③期頤:100歲。④苻堅:前秦皇帝。⑤“獨善”句:該句意思是自己雖品德高尚,但還應出來為官,教化人民。⑥岱宗:即泰山,為東岳。下文西岳為華山。
[相關史料]
(僧朗)以偽秦苻健皇始元年①移卜泰山,與隱士張忠為林下之契,每共游處。忠后為苻堅所征,行至華陰山而卒。
《高僧傳·竺僧朗傳》
[注 釋]
①苻健皇始元年:公元351年。
上一篇:《張彝憲》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彝憲》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張留孫》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留孫》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