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歙》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來歙》人物故事小傳
來歙(公元?—35年),字君叔,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東漢初年著名將帥。來歙出身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初依更始政權,后歸附劉秀,任太中大夫,出生入死,往說隗囂歸順東漢政權。隗囂反叛后,來歙于建武八年(公元32年)領兵襲取略陽,在此堅守8年,消耗了隗囂大量有生力量,使其失去戰爭主動權。來歙因功被光武帝賜坐特席,位居諸將之首。九年,來歙以中郎將率馮異、耿弇等五將軍擊敗隗囂之子隗純于洛門(今甘肅隴西東南)。十年,來歙率蓋延、劉尚、馬援三將軍擊破羌兵于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打通京師至涼州之路,隴右得以安定。十一年,來歙與蓋延,馬成諸將率兵自天水(郡名,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入蜀,攻打公孫述,連下河池(今甘肅徽縣境內)、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兩地,乘勝進擊。來歙在進軍途中,被公孫述所派刺客擊中要害,不幸身亡。光武帝特賜策文,追贈來歙為征羌侯,謚“節侯”。
〔正史〕
來歙字君叔,南陽新野人也。六世祖漢,有才力,武帝①世,以光祿大夫②副樓船將軍楊仆,擊破南越、朝鮮。父仲,哀帝時為諫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光武甚親敬之,數共往來長安。
漢兵起,王莽以歙劉氏外屬,乃收系之,賓客共篡奪,得免。更始③即位,以歙為吏,從入關。數言事不用,以病去。歙女弟為漢中王劉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漢中。更始敗,歙勸嘉歸光武④,遂與嘉俱東詣洛陽。
帝見歙,大歡,即解衣以衣之,拜為太中大夫⑤。是時方以隴、蜀為憂,獨謂歙曰:“今西州未附,子陽稱帝,道里阻遠,諸將方務關東,思西州方略,未知所在,其謀若何?”歙因自請曰:“臣嘗與隗囂相遇長安。其人始起,以漢為名。今陛下圣德隆興,臣愿得奉威名,開以丹青之信,囂必束手自歸,則述自亡之勢,不足圖也。”帝然之。建武三年⑥,歙始使隗囂。五年,復持節送馬援⑦,因奉璽書于囂。既還,復往說囂,囂遂遣子恂隨歙入質,拜歙為中郎將⑧。時山東略定,帝謀西收囂兵,與俱伐蜀,復使歙喻旨。囂將王元說囂,多設疑故,久冘豫不決。歙素剛毅,遂發憤質責囂曰:“國家以君知臧否,曉廢興,故以手書暢意。足下推忠誠,遣伯春委質,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為族滅之計,叛主負子,違背忠信乎?吉兇之決,在于今日。”欲前刺囂,囂起入,部勒兵,將殺歙,歙徐杖節就車而去。囂愈怒,王元勸囂殺歙,使牛邯將兵圍守之。囂將王遵諫曰:“愚聞為國者慎器與名,為家者畏怨重禍。俱慎名器,則下服其命;輕用怨禍,則家受其殃。今將軍遣子質漢,內懷它志。名器逆矣;外人有議欲謀漢使,輕怨禍矣。古者列國兵交,使在其間,所以重兵貴和而不任戰也,何況承王命籍重質而犯之哉?君叔雖單車遠使,而陛下之外兄也。害之無損于漢,而隨以族滅。昔宋執楚使,遂有析骸易子之禍。小國猶不可辱,況于萬乘之主,重以伯春之命哉!”歙為人有信義,言行不違,及往來游說,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為其言,故得免而東歸。
八年春,歙與征虜將軍祭遵襲略陽⑨,遵道病還,分遣精兵隨歙,合二千余人,伐山開道,從番須、回中徑至略陽,斬囂守將金梁,因保其城。囂大驚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數萬人圍略陽,斬山筑堤,激水灌城。歙與將士固死堅守,矢盡,乃發屋斷木以為兵。囂盡銳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發關東兵,自將上隴,囂眾潰走,圍解。于是置酒高會,勞賜歙,班坐絕席,在諸將之右,賜歙妻縑千匹。詔使留屯長安,悉監護諸將。
歙因上書曰:“公孫述以隴西、天水為藩蔽,故得延命假息。今二郡平蕩,則述智計窮矣。宜益選兵馬,儲積資糧。昔趙之將帥多賈人,高帝懸之以重賞。今西州新破,兵人疲饉,或招以財谷,則其眾可集。臣知國家所給非一,用度不足,然有不得已也。”帝然之。于是大轉糧運,詔歙率征西大將軍馮異、建威大將軍耿弇、虎牙大將軍蓋延、楊威將軍馬成、武威將軍劉尚入夭水,擊破公孫述將田弇、趙匡。明年,攻拔落門,隗囂支黨周宗、趙恢及天水屬縣皆降。
初王莽世,羌虜多背叛,而隗囂招懷其酋豪,遂得為用。及囂亡后,五溪、先零諸種數為寇掠,皆營塹自守。州郡不能討。歙乃大修攻具,率蓋延、劉尚及太中大夫馬援等進擊羌于金城⑩,大破之,斬首虜數千人,獲牛羊萬余頭,谷數十萬斛。又擊破襄武賊傅栗卿等。隴西雖平,而人饑,流者相望。歙乃傾倉廩,轉運諸具,以賑贍之,于是隴右遂安,而涼州流通焉。
十一年,歙與蓋延、馬成進攻公孫述將王元、環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勝遂進。蜀人大懼,使刺客刺歙,未殊,馳召蓋延。延見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視。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無以報國,故呼巨卿,欲相屬以軍事,而反效兒女子涕泣乎!刃雖在身,不能勒兵斬公邪!”延收淚強起,受所誡。歙自書表曰:“臣夜人定后,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臣不敢自惜,誠恨奉職不稱,以為朝廷羞。夫理國以得賢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鯁可任,愿陛下裁察。又臣兄弟不肖,終恐被罪,陛下哀憐,數賜教督。”投筆抽刃而絕。
帝聞大驚,省書攬涕,乃賜策曰:“中郎將來歙,攻戰連年,平定羌、隴、憂國忘家,忠教彰箸。遭命遇害,嗚呼哀哉!”使太中大夫贈歙中郎將、征羌侯印綬,謚曰節侯,謁者護喪事。喪還洛陽,乘輿縞素臨吊送葬。以歙有平羌、隴之功,故改汝南之當鄉縣為征羌國焉。
子褒嗣。十三年,帝嘉歙忠節,復封歙弟由為宜西侯。褒子棱,尚顯宗女武安公主。棱早歿,褒卒,以棱子歷為嗣。
《后漢書》卷一五
〔注 釋〕
①武帝: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前87年在位。②光祿大夫:職官名。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置中大夫,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光祿大夫,秩比兩千石,掌顧問應對。③更始:劉玄的年號,公元23—25年。此處指劉玄。④光武:即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55年在位。⑤太中大夫:官名。漢代光祿勛之屬官,掌議論。⑥建武三年:建武為光武帝劉秀年號,三年即公元27年。⑦馬援:詳見本書《馬援》。⑧中郎將:武官名。秦置漢沿,為朗中令(光祿勛)屬官,秩兩千石,位次將軍。⑨略陽:郡名。治所在今甘肅天水東北。⑩金城:郡名。治所在今甘肅蘭州西北。
上一篇:《杜牧》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杜牧》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楊朵兒只》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楊朵兒只》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