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承禎》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司馬承禎》人物故事小傳
司馬承禎字子微,法號道隱,又號白云子,河內(nèi)溫(今河南溫縣)人。唐代道士、道教學(xué)者、書畫家。自少勤學(xué)好道,無心仕途。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得受上清法經(jīng)及符箓、導(dǎo)引、餌諸術(shù)。后遍游天下名山,隱居于天臺山玉霄峰,自號“天臺白云子。”與陳子昂、宋之問、李白、孟浩然、王維等并稱“仙宗十友”。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都曾召入宮廷,頗多贊譽封賜。他善書篆、隸,自為一體,號“金剪刀書”。玄宗命他以3種字體書寫《道德經(jīng)》,刊正文句,刻為石經(jīng)。羽化后,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謚稱“貞一先生。”他的道教思想,吸收儒家的正心誠意和佛教的止觀、禪定學(xué)說,以老莊思想為本,融合成道教的成仙理論。他的思想對北宋理學(xué)的“主靜去欲”理論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其著作有《天隱子》、《坐忘論》、《修真秘旨》、《道體論》、《上清含象劍鑒圖》、《洞玄靈寶五岳名山朝儀經(jīng)》等傳世。
[正 史]
道士司馬承禎,字子微,河內(nèi)①溫人。周晉州刺史、瑯玡公裔玄孫。少好學(xué),薄于為吏,遂為道士,事潘師正②,傳其符箓③及辟谷④導(dǎo)引⑤服餌⑥之術(shù)。師正特賞異之,謂曰:“我自陶隱居傳正一之法,至汝四葉矣。”承禎嘗遍游名山,乃止于天臺山,則天聞其名,召至都,降手敕以贊美之。及將還,敕麟臺監(jiān)李嶠餞之于洛橋之東。
景云二年⑦,睿宗令其兄承祎就天臺山追之至京,引入宮中,問以陰陽術(shù)數(shù)⑧之事。承禎對曰:“道經(jīng)之旨:‘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且心目所知見者,每損之尚未能已,豈復(fù)攻乎異端,而增其智慮哉!”帝曰:“理身為無,則清高矣。理國為無,如何?”對曰:“國猶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為而成。無為之旨,理國之道也。”睿宗嘆息曰:“廣成之言,即斯是也。”承禎固辭還山,仍賜寶琴一張及霞紋帔而遣之,朝中詞人贈詩者百余人。
開元九年⑨,玄宗又遣使迎入京,親受法箓,前后賞賜甚厚。十年,駕還西都⑩,承禎又請還天臺山,玄宗賦詩以遣之。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禎于王屋山自選形勝,置壇室以居焉。承禎因上言:“今五岳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職,山川風(fēng)雨,陰陽氣序,是為理焉。冠冕章服,佐從神仙,皆有名數(shù)。請別立齋祠之所。”玄宗從其言,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禎推按道經(jīng);創(chuàng)意為之。承禎頗善箓隸書,玄宗令以之體寫《老子經(jīng)》,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為真正本以奏上之。以承禎王屋所居為陽臺觀,上自題額,遣使送之。賜絹三百匹,以充藥餌之用。俄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祿卿韋絳至其所居修金箓齋,復(fù)加以錫賚(11)。
是歲,卒于王屋山,時年八十九。其弟子表稱:“死之日,有雙鶴繞壇,及白云從壇中涌出,上連于天,而師容色如生。玄宗深嘆之,乃下制曰:“混成不測,入寥(12)自化。雖獨立有象,而至極則冥。故王屋山道士司馬子微,心依道勝,理會玄遠,遍游名山,密契仙洞,存觀其妙,逍遙得意之場;亡復(fù)其根,宴息無何之境。固以名登真格,位在靈官。林壑未改,遐霄已曠,言念高烈,有愴于懷,宜贈徽章,用光丹箓。可銀青光祿大夫,號真一先生。”仍為親制碑文。
《舊唐書》卷一九二
〔注 釋〕
①河內(nèi):隋大業(yè)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懷州為河內(nèi)郡。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焦作、沁陽、武陟、修武、博愛、獲嘉等市、縣地。②潘師正:初唐著名道士,茅山第11代宗師。③符箓:道教的方士。包括符章和箓書。符章,是一種筆畫彎曲變形,似字非字的圖形。箓書,是記錄道教中的天曹、官屬、諸神、眾鬼之名的秘文。道教認為,符章是天神顯示給人間的文字,道士行法時,使用符章,便有劾召鬼神、鎮(zhèn)邪驅(qū)鬼、治病救災(zāi)的作用。而箓書是每個入道之人的護身之寶,學(xué)道之人必須由師父親自授予箓書才被承認為正式的道士。④辟谷:是氣功的一種修煉方法,可以幾日不進食。道教承襲了這種方術(shù),以求除去人身上的“亡尸”,達到長生不老。⑤導(dǎo)引:呼吸與動用相配合的功法。又稱作“道引”。即“道氣令,引體令柔”之意。⑥服餌:即“服食”,道家的一種方術(shù)。即服用各種藥物,以求祛病延年,長生不老。服食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方士,與行氣、房中術(shù)同為當(dāng)時方術(shù)的三大流派。開始時,追求的是傳說中的“仙藥”,爾后,又轉(zhuǎn)求燒煉的“金丹”,對于一般的方士及養(yǎng)生家來說,某些藥物,諸如芝菌、玉石等,均為服食的對象。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景云,唐睿宗李旦年號。⑧術(shù)數(shù):古代方術(shù)的重要內(nèi)容。又稱“數(shù)術(shù)”。術(shù),指方術(shù);數(shù),指氣數(shù)、數(shù)理,即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古人將自然界的所觀察到的各種變化,與人事、政治、社會的變化結(jié)合起來,認為兩者有某種內(nèi)在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可以用術(shù)數(shù)來歸納、推理。于是,術(shù)數(shù)便用來推測個人、甚至國家的命運吉兇。⑨開元九年:公元720年,開元,唐玄宗李隆基年號。⑩西都: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稱洛陽為東都,因稱長安為西都,又稱西京。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定稱西京。(11)賚:賞賜。(12)寥:空虛、寂靜。
〔相關(guān)史料〕
王屋山貞一司馬先生,后周瑯玡公司馬裔玄孫,名承禎,字子微,河內(nèi)人也。少事體玄先生,傳其符箓及辟谷導(dǎo)引服餌之術(shù),……體玄特相賞異。……先生是后因浪游,遠詣于天臺山。武后聞其名,召至都,降手詔贊美。及將還,敕李嶠餞于洛橋之東。景云二年,睿宗令其兄子承祎就山迎至京,入宮中,問以陰陽數(shù)術(shù)……開元九年,明皇又遣使迎至京,帝親受法箓,前后賞賜甚厚。十年,駕入都,先生又請歸山。帝賦詩,于王屋山自選其形勝置壇宇以居之。先生因上言:“今五岳之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職,請別立齋祠。”帝從其言,因置真君祠,其形象制度皆請先生推按道經(jīng),創(chuàng)為之焉。先生頗善篆隸,寫三體《道德經(jīng)》,刊正文字。著五千三百八十言為真本。又撰《修真秘旨》,窺之者得其門矣。
唐·李渤《真系》
司馬承禎,字子微,博學(xué)能文,攻篆迥為一體,號曰“金剪刀書”。隱于天臺山玉霄峰,自號白云子,有服餌之術(shù)①。則天累征不起。睿宗②雅③尚道教,屢加尊異,承禎方赴召。睿宗問陰陽術(shù)數(shù)④之事,承禎對曰:“老子經(jīng)云,損之又損,以至于為無,且心目所見知,每損之尚未能已,豈復(fù)攻乎異端而增智慮哉?”睿宗曰:“理身為無,則清高矣;理國為無,如之何?”對曰:“國猶身也。老子曰:‘留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乃無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下不言而信,無為而成。無為之旨,理國之要。”睿宗深賞異,留之欲加寵位,固辭。無何告歸山,乃賜寶琴花帔以遣之。公卿多賦詩以送,常侍⑤徐彥伯,撮其類者三十余篇,為制序,名曰《白云記》,見傳于世。時盧藏用早隱終南山,后登朝,居要官。見承禎將還天臺,藏用指終南謂之曰:“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在天臺?”承禎徐對曰:“以仆所觀,乃仕途之捷徑耳。”藏用有慚色,玄宗有天下,深好道術(shù),累征⑥承禎到京,留于內(nèi)殿,頗加禮敬。問以延年度世之事,承禎隱而微言,玄宗亦傳而秘之,故人莫得之也。由是玄宗理國四十余年,雖祿山犯關(guān),鑾輿幸蜀,及為上皇,回,又七年,方始晏⑦駕,誠由天數(shù),豈非道力之助長耶?初玄宗登封太岳回,問承禎:“五岳何神主之?”對曰:“岳者山之巨,能出云雨,潛儲神仙,國之望者為之,然山林之神也,亦有仙官主之。”于是詔五岳于山頂列置仙官廟,自承禎始也。又蜀女真謝自然泛海,將詣蓬萊求師,船為風(fēng)飄,到一山,見道人指言,天臺山司馬承禎,名在丹臺,身居赤城⑧。此真良師也。蓬萊隔弱水三十萬里,非舟楫可行,非飛仙無以到,自然乃求承禎受度。后白日上升而去。承禎居山,修行勤苦,年一百余歲,童顏輕健,若三十許人,有弟子七十余人。一旦告弟子曰:“吾自居玉霄峰,東望蓬萊⑨,常有真靈降駕。今為東海青童君、東華君⑩所召,必須去人間。”俄頃氣絕,若蟬蛻然解化矣。弟子葬其衣冠爾。
《太平廣記》卷二一
[注 釋]
①服餌之術(shù):古代方術(shù)的一種,即服食之法。服食是服用各種藥物,以求祛病延年,長生不老。服食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方士,與行氣、房中術(shù)同為當(dāng)時方術(shù)的三大流派。服食之術(shù)在唐朝時達到頂峰。②睿宗:唐睿宗李旦,公元710—712年在位。③雅:素來、向來。④術(shù)數(shù):古代方術(shù)的重要內(nèi)容。又稱“數(shù)術(shù)”。術(shù),指方術(shù);數(shù),指氣數(shù)、數(shù)理,即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數(shù)理。古人將自然界所觀察到的各種變化,與人事、政治、社會的變化結(jié)合起來,認為兩者有某種內(nèi)在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可以用術(shù)數(shù)來歸納、推理。于是術(shù)數(shù)便用來推測個人,甚至國家的命運吉兇。后世把凡是運用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數(shù)理以行占卜之術(shù)的,皆納入術(shù)數(shù)范圍。⑤常侍:秦置散騎和中常史散騎,隨侍皇帝。東漢時改用宦官擔(dān)任此職,魏合散騎與中常侍為散騎常侍,始用文人擔(dān)任此官。隋唐內(nèi)侍省有內(nèi)常侍,以后歷代都有散騎常侍,元以后廢。⑥征:征召、征用。⑦晏:音yan,平靜、安定。⑧赤城:仙境名,一名曰帝玄洲。⑨蓬萊:仙山名,在歸墟之中。其上有仙人居焉。⑩東華君:即東華帝君。《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謂其姓王,名玄甫,漢代山東人,事白云上真為師,號華陽真人。又有道經(jīng)說帝君原為青陽元氣所化生的神,位居太晨宮,紫云為屋頂,青云為城池。全真道教奉為北五祖的第一祖。
上一篇:《司馬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司馬冏》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呂夷簡》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呂夷簡》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