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一世
18世紀初俄國沙皇,政治家、組織家、改革家和謀略家。在位期間曾實行一系列意在富國強兵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改革。為打破閉塞落后這一既阻礙經濟發展,又難以參與國際事務的被動局面,謀求國內的發展和國際上的地位,爭取通向黑海、里海或波羅的海的出口,成為彼得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于1695年—1696年,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奪取克里米亞韃靼汗國的亞速,后派出許多青年貴族到國外學習航海造船技術。1697年他親自隨同所謂“大使團”到西歐考察,化名米海伊洛夫下士,隨從250人,主要目的在于觀察國際形勢和加強反土耳其聯盟,搜集歐洲的經濟和文化情報。于1700年發動對瑞典的戰爭(即北方大戰),為俄國打通了北方出海口和爭奪在北歐的勢力。至1720年打敗瑞典艦隊。打通了波羅的海出海口,為其本國的發展和更多地參與歐洲國際爭端創造了條件,俄國遂成為東歐最強大的國家。在軍事上,不斷研究外國經驗,聘請許多外國專家,實行征兵制,建立正規軍隊常備軍,建立了包括步兵、騎兵、炮兵的20萬陸軍和實力強大的海軍。并頒布《陸軍法規》。在經濟上,大規模進行基本建設,給予商人和企業主很多特權。大力發展軍火工業、冶金業,新建許多工場。紡織、皮革等低等輕工業也發展較快。在位期間共設立工場230余個,為后來俄國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政治上,把中世紀過時的統治形式改為有效率的獨裁統治。他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干預皇帝權力的大貴族杜馬,設立由沙皇任命的9名大臣組成的參政院,負責擬訂法令和監督行政、司法、稅收、外交、軍事、工商業等事務。后來又設立12個部,在行政管理上分州為省,全國50個省的省長一律直屬中央。在宗教方面,廢除大教長職位,由政府控制的宗教會議管理教會。此外,還創辦了俄羅斯科學院、醫學校、軍事學校、各種世俗學校,簡化了俄文字母,鼓勵翻譯西歐著作,創辦俄國第一家報紙《新聞報》,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是在農奴制基礎上進行的,這有利于地主階級和新興商人階級,對克服長期落后狀態,加速俄國在各方面的發展和提高國際地位,都有積極意義。
上一篇:弱晉戰強秦
下一篇:恩格斯